以下為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先生於2016年為《賽先生》撰寫的文章,柳先生當年負責協助李政道教授處理國內事務,親曆了這段不平凡的曆史。
CUSPEA實施的十年不過是中國物理學發展曆史中一個小小的插曲,但它確實是在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起到了它應有的曆史作用。
1977年春天,政道教授第三次回國訪問,他再次對國內的教育情況做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返美後不久,他得知小平同誌再次複出,主管科教,很快就要恢複高考。由於“文革”十年動亂,教育停頓,祖國整整一代年輕人沒有機會接受係統的高等教育,因此政道教授在美國時做了很多準備。1979年春回國訪問期間,他應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邀請開了兩門課:“統計物理”和“場論與粒子物理”。
在講課期間,政道教授發現有些研究生素質非常好,同時深感要加快祖國科技人才的培養,隻在國內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祖國的一批年輕人創造係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學去係統學習,這才是培養人才的長遠之計。
但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萌芽,國家基本還處在封閉的狀態,出國留學尚無渠道。國家財政十分困難,不可能拿出大量外匯支持出國學習。加上“文革”剛結束,國內“左”的思潮還遠沒肅清,出國學習的阻力很大。
同時,美國的規矩是申請入美國大學和研究院必須經過GRE考試,非美國的外國學生還需考TOEFL。此外還要填寫很複雜的申請表格,並將教授的推薦信、成績單和申請費(美元)等一並寄給欲去的研究院、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申請材料經初審合格後,才轉到各係,再由教授擇優錄取。整個過程十分繁瑣。
而當時中國根本沒有GRE和TOEFL考試,中國學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國研究院和大學招生的手續和規矩。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中國人想要出國留學堪比登天,其難度是現今的年輕人所不能想象的。針對這種情形,政道教授花了很多時間,專門創造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暫時的、公正有效的留學渠道——CUSPEA項目。
1979年5月17日,政道教授在受到華國鋒主席接見時提出了關於創設CUSPEA的建議:組織美國著名大學在常規的研究生招收計劃之外,在中國聯合招考研究生,由美國大學出全額獎學金,學生學成後回國。領導人都十分讚成這個建議。
政道教授就立即與他任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的教授們聯係,請他們出一份能達到哥大物理係博士資格考試標準的試題,寄到北京。在時任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副院長吳塘的協助下,舉行了第一次PRE-CUSPEA試點考試,從中選出了五位學生:陶榮甲(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陳成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裘照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吳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陳天傑(北京大學)。
我們俗稱這五位是CUSPEA的“負一期”。那時候他們年紀都很大了,最大的陳成鈞已經42歲了,最小的吳真也31歲了。可見“文革”中人才的斷檔有多嚴重!政道教授請哥大物理係開會決定這五位同學能否成為哥大研究生,如果能入,物理係能否承擔他們的全部經費,直到博士畢業;並請物理係替這五位同學向哥大招生辦公室補辦全部入學手續。由於這五位同學成績優良,最後都得到了哥大物理係的同意並入學。當然也因為政道教授在哥大是大家都很尊敬和信任的教授,所以這五位的入學是很順利的。
有了這次試點的實踐,政道教授就向嚴濟慈和北大校長周培源建議,於1979年年底舉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試點考試。這次考試用的還是哥大的博士資格考試題,隻是參與招收的學校增加了紐約市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六校。但是這些學校負責審查學生入學資格的招生辦公室一開始都反對,為此政道教授很費力地向各大學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一個一個地解釋中國的特殊狀況,最終說服了他們。
此外,加上這六所大學物理係教授的支持,各校物理係也都同意負擔被選上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最終,這些學校錄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任海滄、中山大學的李大西等13位學生。我們俗稱這是CUSPEA的“第零期”。
有了這兩次試點的成功實踐,CUSPEA項目於1980年2月正式開始實施。政道教授加緊和美國高水平大學的物理係主任、教授們聯係,以他個人名義發出了200多封內容相同的信,探討對方招收中國留學研究生的可能性。
他告訴我說,第一次他嚐試發信給47所大學,46所回信表示讚同,隻有一個學校不讚成,覺得太違反美國的研究生招生製度。那時候國內沒有TOEFL也沒有GRE,跟美國的考試製度完全不相同,而CUSPEA項目的規模也不大,所以如果有學校不讚成,也有他們的道理。
正當李政道教授忙於安排落實1980年CUSPEA研究生招收工作的時候,海外幾位很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對CUSPEA提出了非議。他們寫信給國內有關領導,用“文革”時“扣帽子”的方式,指責CUSPEA是“喪權辱國”,“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
他們說,20世紀初的中國還處在半殖民地,雖然當時清華留美獎學金是用“庚子賠款”設定的,但至少考試還是中美合辦的。可如今在新中國領土上進行的CUSPEA,考試題卻完全是由美國人出的,這豈不比“半殖民地”的地位更低。
這封信在國內就像一顆炸彈,引起了一場風波。國內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人都認為“信”很有道理。這下國內的壓力就很大了,畢竟“文革”剛過去不久,“左”的影響還很深。那個時候,“喪權辱國”的“帽子”是十分嚴重的,誰也不敢沾啊!
一開始,政道教授並不知道這事兒,後來他發現CUSPEA項目在國內推動得很慢,而且托辭很多,有的部門幹脆停了相關工作。當知道緣由以後,他專門飛到北京來向有關部門解釋,說明以前清華留美考試是獎學金的考試,得了獎學金並不等於入美國大學,入美國大學時還必須通過該大學承認的入學考試,而CUSPEA隻是將幾十個美國大學和研究院組織起來,進行一次集中的“入學考試”,這與“喪權辱國”之類的“帽子”毫不相幹。
況且通過政道教授的努力,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都將由美國各大學負擔,因此由美國學校出考試題無可厚非。此事一直鬧到小平同誌那兒才算解決了,最終CUSPEA計劃得以在國內照常實施,後來就順暢起來了。
---------下麵是傳聞----------
楊振寧給中國領導寫信批評CUSPEA為“喪權辱國”?源於一些流傳的傳聞或傳記描述,特別是李政道傳記中提到的內容。根據相關報道,1980年代初,CUSPEA項目啟動後,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華裔科學家中曾遭遇部分保守勢力反對。這些反對聲音認為該項目讓中國學生“免費”接受美國培養,可能導致人才外流或“依附”西方,極端的表述甚至用“喪權辱國”或“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等文革式話語來攻擊。具體傳聞指向:一位“極有名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隱指楊振寧)帶頭寫信給中國政府,抗議CUSPEA計劃,導致項目一度中途停頓。這封信據稱使用了上述激烈詞匯,並被描述為迫使項目暫停的直接原因。這一說法出現在2010年出版的《李政道傳》等書籍中,以及一些媒體報道中。楊振寧本人已多次公開否認這一傳聞,並鄭重澄清他從未寫過此類信件,也從未以任何形式反對CUSPEA項目。2010年,楊振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要在此鄭重澄清: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說過這樣的話,寫過這樣的信,也沒有以任何方式反對過CUSPEA。事實上,CUSPEA是李政道於1980年代初發起並主持的計劃,安排中國學生到美國許多大學做物理係研究生,我對此計劃始終是讚許的。我所在的石溪大學沒有參加此計劃,並不是因為我不讚成它,而是因為:(一)石溪已經有多種渠道引進中國物理研究生,所以不必參加CUSPEA;(二)我知道我不能和李政道共事。”
傳聞:楊振寧寫信批評CUSPEA為“喪權辱國”
林向田 (2025-10-20 10:48:43) 評論 (23)以下為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先生於2016年為《賽先生》撰寫的文章,柳先生當年負責協助李政道教授處理國內事務,親曆了這段不平凡的曆史。
CUSPEA實施的十年不過是中國物理學發展曆史中一個小小的插曲,但它確實是在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起到了它應有的曆史作用。
1977年春天,政道教授第三次回國訪問,他再次對國內的教育情況做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返美後不久,他得知小平同誌再次複出,主管科教,很快就要恢複高考。由於“文革”十年動亂,教育停頓,祖國整整一代年輕人沒有機會接受係統的高等教育,因此政道教授在美國時做了很多準備。1979年春回國訪問期間,他應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邀請開了兩門課:“統計物理”和“場論與粒子物理”。
在講課期間,政道教授發現有些研究生素質非常好,同時深感要加快祖國科技人才的培養,隻在國內辦講座補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祖國的一批年輕人創造係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特別是讓他們能到美國世界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學去係統學習,這才是培養人才的長遠之計。
但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萌芽,國家基本還處在封閉的狀態,出國留學尚無渠道。國家財政十分困難,不可能拿出大量外匯支持出國學習。加上“文革”剛結束,國內“左”的思潮還遠沒肅清,出國學習的阻力很大。
同時,美國的規矩是申請入美國大學和研究院必須經過GRE考試,非美國的外國學生還需考TOEFL。此外還要填寫很複雜的申請表格,並將教授的推薦信、成績單和申請費(美元)等一並寄給欲去的研究院、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申請材料經初審合格後,才轉到各係,再由教授擇優錄取。整個過程十分繁瑣。
而當時中國根本沒有GRE和TOEFL考試,中國學生也根本不知道美國研究院和大學招生的手續和規矩。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中國人想要出國留學堪比登天,其難度是現今的年輕人所不能想象的。針對這種情形,政道教授花了很多時間,專門創造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暫時的、公正有效的留學渠道——CUSPEA項目。
1979年5月17日,政道教授在受到華國鋒主席接見時提出了關於創設CUSPEA的建議:組織美國著名大學在常規的研究生招收計劃之外,在中國聯合招考研究生,由美國大學出全額獎學金,學生學成後回國。領導人都十分讚成這個建議。
政道教授就立即與他任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係的教授們聯係,請他們出一份能達到哥大物理係博士資格考試標準的試題,寄到北京。在時任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副院長吳塘的協助下,舉行了第一次PRE-CUSPEA試點考試,從中選出了五位學生:陶榮甲(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陳成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裘照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吳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陳天傑(北京大學)。
我們俗稱這五位是CUSPEA的“負一期”。那時候他們年紀都很大了,最大的陳成鈞已經42歲了,最小的吳真也31歲了。可見“文革”中人才的斷檔有多嚴重!政道教授請哥大物理係開會決定這五位同學能否成為哥大研究生,如果能入,物理係能否承擔他們的全部經費,直到博士畢業;並請物理係替這五位同學向哥大招生辦公室補辦全部入學手續。由於這五位同學成績優良,最後都得到了哥大物理係的同意並入學。當然也因為政道教授在哥大是大家都很尊敬和信任的教授,所以這五位的入學是很順利的。
有了這次試點的實踐,政道教授就向嚴濟慈和北大校長周培源建議,於1979年年底舉行了第二次PRE-CUSPEA試點考試。這次考試用的還是哥大的博士資格考試題,隻是參與招收的學校增加了紐約市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六校。但是這些學校負責審查學生入學資格的招生辦公室一開始都反對,為此政道教授很費力地向各大學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一個一個地解釋中國的特殊狀況,最終說服了他們。
此外,加上這六所大學物理係教授的支持,各校物理係也都同意負擔被選上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直到獲得博士學位。最終,這些學校錄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任海滄、中山大學的李大西等13位學生。我們俗稱這是CUSPEA的“第零期”。
有了這兩次試點的成功實踐,CUSPEA項目於1980年2月正式開始實施。政道教授加緊和美國高水平大學的物理係主任、教授們聯係,以他個人名義發出了200多封內容相同的信,探討對方招收中國留學研究生的可能性。
他告訴我說,第一次他嚐試發信給47所大學,46所回信表示讚同,隻有一個學校不讚成,覺得太違反美國的研究生招生製度。那時候國內沒有TOEFL也沒有GRE,跟美國的考試製度完全不相同,而CUSPEA項目的規模也不大,所以如果有學校不讚成,也有他們的道理。
正當李政道教授忙於安排落實1980年CUSPEA研究生招收工作的時候,海外幾位很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對CUSPEA提出了非議。他們寫信給國內有關領導,用“文革”時“扣帽子”的方式,指責CUSPEA是“喪權辱國”,“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
他們說,20世紀初的中國還處在半殖民地,雖然當時清華留美獎學金是用“庚子賠款”設定的,但至少考試還是中美合辦的。可如今在新中國領土上進行的CUSPEA,考試題卻完全是由美國人出的,這豈不比“半殖民地”的地位更低。
這封信在國內就像一顆炸彈,引起了一場風波。國內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人都認為“信”很有道理。這下國內的壓力就很大了,畢竟“文革”剛過去不久,“左”的影響還很深。那個時候,“喪權辱國”的“帽子”是十分嚴重的,誰也不敢沾啊!
一開始,政道教授並不知道這事兒,後來他發現CUSPEA項目在國內推動得很慢,而且托辭很多,有的部門幹脆停了相關工作。當知道緣由以後,他專門飛到北京來向有關部門解釋,說明以前清華留美考試是獎學金的考試,得了獎學金並不等於入美國大學,入美國大學時還必須通過該大學承認的入學考試,而CUSPEA隻是將幾十個美國大學和研究院組織起來,進行一次集中的“入學考試”,這與“喪權辱國”之類的“帽子”毫不相幹。
況且通過政道教授的努力,學生的全部教育和生活費用都將由美國各大學負擔,因此由美國學校出考試題無可厚非。此事一直鬧到小平同誌那兒才算解決了,最終CUSPEA計劃得以在國內照常實施,後來就順暢起來了。
---------下麵是傳聞----------
楊振寧給中國領導寫信批評CUSPEA為“喪權辱國”?源於一些流傳的傳聞或傳記描述,特別是李政道傳記中提到的內容。根據相關報道,1980年代初,CUSPEA項目啟動後,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華裔科學家中曾遭遇部分保守勢力反對。這些反對聲音認為該項目讓中國學生“免費”接受美國培養,可能導致人才外流或“依附”西方,極端的表述甚至用“喪權辱國”或“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半殖民地都不如”等文革式話語來攻擊。具體傳聞指向:一位“極有名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隱指楊振寧)帶頭寫信給中國政府,抗議CUSPEA計劃,導致項目一度中途停頓。這封信據稱使用了上述激烈詞匯,並被描述為迫使項目暫停的直接原因。這一說法出現在2010年出版的《李政道傳》等書籍中,以及一些媒體報道中。楊振寧本人已多次公開否認這一傳聞,並鄭重澄清他從未寫過此類信件,也從未以任何形式反對CUSPEA項目。2010年,楊振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要在此鄭重澄清: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說過這樣的話,寫過這樣的信,也沒有以任何方式反對過CUSPEA。事實上,CUSPEA是李政道於1980年代初發起並主持的計劃,安排中國學生到美國許多大學做物理係研究生,我對此計劃始終是讚許的。我所在的石溪大學沒有參加此計劃,並不是因為我不讚成它,而是因為:(一)石溪已經有多種渠道引進中國物理研究生,所以不必參加CUSPEA;(二)我知道我不能和李政道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