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多次講述的一個故事:平凡的父親(2)

明了的土垚 (2025-10-20 13:49:00) 評論 (2)

2025年10月21日    父親多次講述的一個故事:平凡的父親(2)

父親的一生,一如他的名字,善良,敦厚,樸實;父親的名字,不僅蘊含著爺爺奶奶對子女的期盼,更是承載了祖輩對後代綿綿不斷的厚望。每個家族或多或少,或顯或隱,都有其傳承的獨有家風,也許刻在了基因裏,也許流淌在血液裏,或許書寫在家訓裏,或許傳遞在故事裏,一代代。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留不住的是色身的皮囊,永存的是血脈裏的情愫。

父親曾經講述過一個祖輩口口相傳的故事,在父親還健在時,特意再次講給我的兒子聽,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明白,這不僅僅是家族傳承的故事,更是祖輩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物質財產終有期限,精神財富卻可流傳。故事是這樣的:大概是父親的姥姥爺爺輩,家道還不錯,出了幾個讀書人,其中一位才學八鬥,某年去參加縣試,在趕考的路上碰到一群螞蟻,本想繞行一走了之,卻想到,螞蟻在路上不免被來往的行人踩死或車輛碾壓,於是,小心翼翼地捧著土,連同那些小螞蟻,將它們移至路旁的安全地帶,方才放下心來,急匆匆地繼續前行。這位祖先並非迂腐得腳不沾地,怕傷了螞蟻,隻是有緣遇見了一群小生命,不忍傷害,惻隱之心起,盡心而為之。話說,後來這位祖先在考場上發揮得還算順利,隻是在一關鍵之處,舉棋不定,就在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之際,突然一隻螞蟻出現在卷紙上,爬到了某個字上不動了,恰恰就是螞蟻這一點化,猶如神來之筆,讓他茅塞頓開,最終考取了縣試前列,算是超水平發揮了。若不是父親親口道來,還以為聽了一個聊齋故事,依然清晰記得,父親在講述時臉上的神情,他的微笑裏洋溢著淡淡的自豪,末了,不善言辭的父親總結道:無論什麽時候都要記得,盡量多出好心,多做好事,老天爺看著呢!

真的是,善惡一念,念念回響。什麽是善良?

善惡一定是伴隨有概念和體驗的。我看到一個孩子摔倒了,我心疼,我上去把他扶起來,這個舉動,這個惻隱之心,叫“善”。並不是我有意為善——你餓了,我給你買個麵包,我覺得我幫助了你,那個不叫“善”,那個叫“義舉”,“義氣”的“義”,那個叫“義舉”。善,一定是建立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上的,那個叫“善”。一顆柔和的心,有一個惻隱之心,那個叫“善人”。一個不忍心看到別人受苦的這種惻隱之心,這個叫“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