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探秘14:糖穀的鍾聲與記憶》
文/若敏
2024年3月11日,晨光如蜜, 緩緩浸潤著特立尼達老城的彩色牆壁。

房東為我們準備了加勒比風味的果醬和咖啡。 我們在溫暖陽光下享用早餐,隨後整理好行李,向熱情的房東道別, 感謝她這兩天的照料與陪伴。

(Sydney 攝影)
今天的行程緊湊, 我們將在傍晚返回哈瓦那。

(汪醫生攝影)

(汪醫生攝影)
8點半,司機準時抵達民宿, 我們登車前往特立尼達城郊約12公裏外的“糖穀”—— 洛斯因赫尼奧斯山穀(Valle de los Ingenios)。

文/若敏
2024年3月11日,晨光如蜜,


(Sydney 攝影)
今天的行程緊湊,

(汪醫生攝影)

(汪醫生攝影)
8點半,司機準時抵達民宿,

特立尼達古城與洛斯因赫尼奧斯山穀作為彼此輝映的雙璧, 於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古巴素以盛產甘蔗聞名於世,製糖業曾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而這片山穀,正是這段甜蜜而沉重曆史的心髒地帶,被譽為“ 世界的糖罐”。

車窗外的風景漸漸由殖民建築轉變為綿延的綠色原野, 我忽然想起童年時珍藏在鐵盒裏的古巴糖塊—— 那些棱角分明的棕色晶體,在口中慢慢化開時, 總能嚐到陽光與海洋的味道,至今仍讓人回味。

上午九點,我們抵達山穀。這片“糖穀” 其實是由三個彼此相連的山穀所組成,是甘蔗與汗水交織的土地。

早在1512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將甘蔗帶入此地, 奴隸勞動的引入使這片原野迅速發展為甘蔗種植與製糖中心。 最繁盛時期,這裏曾擁有超過70座糖廠,同時雇傭三萬多名工人, 是古巴糖業帝國的中樞。

因甘蔗而興的這片山穀,也見證了殖民時期三角貿易的殘酷邏輯: 歐洲出口工業製品至非洲,以此換取奴隸; 奴隸被販運至美洲種植甘蔗,再將製成的糖返銷歐洲, 獲取利潤後繼續換取工業品……如此循環往複, 成為跨洲剝削機器的一環。而古巴, 作為加勒比最重要的港口島嶼之一,便成為黑奴貿易的樞紐。 特立尼達與西恩富戈斯, 因靠近港口而成為中美洲最大的黑奴市場之一。 西班牙人帶來了甘蔗,也帶來了非人道的奴隸製度。

時至今日,糖穀大多數糖廠遺址已化為廢墟, 唯有少數莊園尚存輪廓,其中保存最完好的,當屬伊茲納加莊園( Manaca Iznaga)。

伊茲納加塔(Torre Manaca-Iznaga)是莊園最引人矚目的建築。 這座高達45米的瞭望塔建於1816年,由種植園主阿萊霍· 伊茲納加(Alejo María Iznaga y Borrell)出資建造,在當年是加勒比地區最高的建築之一。

塔樓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一座監控的堡壘——塔頂懸掛著大鍾, 每日用鍾聲標示奴隸的勞作時間、祈禱時刻、突發警報; 奴隸若試圖逃跑,也難逃瞭望者的目光。

伊茲納加塔有七層,共136級台階,頂部設有鍾樓。 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多種元素,被稱為“古巴的比薩斜塔” 。

我們每人花了一美元買了登塔門票, 沿著僅容一人通過的螺旋木台階向上攀爬。

台階被無數訪客的腳步磨得發亮,每一級都沉澱著兩個世紀的記憶。 塔內樓梯狹窄陡峭,僅容一人通過,攀爬時需手腳並用。 愈往上走愈覺吃力,但當我們站上塔頂,眼前豁然開朗。

塔頂的風裹挾著甘蔗的清香。極目遠眺,碧綠的蔗田如海浪般起伏, 遠處特立尼達的彩色屋頂在陽光下閃爍。天邊的群山與碧空相接, 仿佛是一幅流動的畫卷。

站在這座曾經俯視奴隸命運的高塔上, 如今每一位遊客都可以自由地眺望四方, 感受到那種從曆史沉重中掙脫出的自由氣息,尤其珍貴。

塔下則是一處熱鬧的集市,色彩斑斕、生機勃勃。 潔白的手工刺繡布藝在風中輕舞,窗簾、桌布、襯衣, 美得如同山穀中的白雲。

還有草帽、樂器、畫作與各式紀念品, 琳琅滿目,洋溢著濃鬱的古巴風情。

Rich和Rita買下草帽換上,瞬間增添幾分古巴風情, 賣帽子的老板娘熱情洋溢,不停向他們推薦配套的繡花襯衣, 兩人買下後,她笑靨如花。

伊茲納加塔旁,是一棟明黃色的莊園別墅,華麗依舊。

塔頂的大鍾, 如今靜靜地置於花園一隅,曾經的號令之聲已歸於寂靜。

如今, 這座莊園已被改造成餐館、咖啡廳與紀念品商店。

牆上掛著講述糖穀曆史的畫作,仿佛在訴說往日的榮光與沉痛。

今日的糖穀之行,不僅是一次關於農業、氣候、工業與貿易的回望, 也是一場關於文明嬗變的深思。據導遊介紹,甘蔗產業的衰敗, 既源於國營體製管理不善,也因氣變化導致的幹旱少雨。 而正是產業的退潮,才成就了如今生態的回歸與旅遊業的繁榮。 山穀再度煥發新生, 也映照著古巴社會在曆史與現實之間不斷轉型的軌跡。

鍾樓下的銅鍾早已沉默,但風中似乎還回蕩著它的餘音—— 那是曆史的警醒,也是未來的召喚。 回望這片被甘蔗與汗水浸潤的土地, 我感到真正的文化遺產從不是冰冷的遺址, 而是一個民族在苦難與希望中淬煉出的生命記憶。

特立尼達所在地區常年麵臨颶風威脅,曾被《新聞周刊》評為“ 地球上正在消失的100個景點之一”。

願這座滿載故事的小城和糖穀在未來的風雨中依然屹立, 也願古巴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走向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他們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完稿於2025年5月9日,美國亞特蘭大)
(感謝汪策醫生,Sydney陳醫生、Lynn提供攝影作品,感恩校友一路同行,分享快樂)

車窗外的風景漸漸由殖民建築轉變為綿延的綠色原野,

上午九點,我們抵達山穀。這片“糖穀”

早在1512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將甘蔗帶入此地,

因甘蔗而興的這片山穀,也見證了殖民時期三角貿易的殘酷邏輯:

時至今日,糖穀大多數糖廠遺址已化為廢墟,

伊茲納加塔(Torre Manaca-Iznaga)是莊園最引人矚目的建築。


伊茲納加塔有七層,共136級台階,頂部設有鍾樓。

我們每人花了一美元買了登塔門票,


塔頂的風裹挾著甘蔗的清香。極目遠眺,碧綠的蔗田如海浪般起伏,

站在這座曾經俯視奴隸命運的高塔上,

塔下則是一處熱鬧的集市,色彩斑斕、生機勃勃。

還有草帽、樂器、畫作與各式紀念品,

Rich和Rita買下草帽換上,瞬間增添幾分古巴風情,

伊茲納加塔旁,是一棟明黃色的莊園別墅,華麗依舊。

塔頂的大鍾,

如今,


今日的糖穀之行,不僅是一次關於農業、氣候、工業與貿易的回望,

鍾樓下的銅鍾早已沉默,但風中似乎還回蕩著它的餘音——

特立尼達所在地區常年麵臨颶風威脅,曾被《新聞周刊》評為“

(完稿於2025年5月9日,美國亞特蘭大)
(感謝汪策醫生,Sydney陳醫生、Lynn提供攝影作品,感恩校友一路同行,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