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政府撇開烏克蘭和歐洲盟國,單獨與俄羅斯勾兌俄烏戰爭停火條件。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家秩序如柏林牆轟然倒塌般迅速瓦解 - 歐洲領導人突然意識到他們自二戰以來所依賴的核保護傘可能不再。法國總統馬克龍3月5日表示,忽視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是“瘋狂的”,並願意討論將法國的核威懾擴大到巴黎在歐洲大陸的盟友(下圖 rferl)。
戴高樂的先見之明
在經曆了三十年的戰爭和經濟危機之後,美國決策者於20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長期以來,各國出於粗暴的短期自身利益而采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和推卸責任的安全政策,從而引發了經濟和社會動蕩、侵略性獨裁政權的崛起,並最終導致全球大屠殺。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華盛頓決定嚐試采取開明的長期利益,將國際政治作為一項團隊行動。這意味著與誌同道合的盟友合作,建立一個穩定、安全的框架,讓團隊成員國可以無所畏懼地共同成長(下圖 THE BOWIE NEWS)。
作為戰爭的終極工具,核武器給世界秩序帶來了獨特的挑戰。那就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獲得戰略自主權和脅迫力,而沒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成為被脅迫方。毫無疑問,所有國家都希望能獲得核武器 – 每當一種現新的軍事技術出現時,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出現了一個粗略的解決方案,即美國通過威懾擁有核武器的敵人,同時利用其強大的軍力保護盟友和自己,從而消除了盟國擁有獨立核計劃的必要性,也就避免了大規模核擴散。1970年通過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讓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大陸保留了各自的核武庫,但其他簽署國則必須放棄發展核武器,使威懾得以繼續發揮作用。不擴散條約應該說是合理的,因而基本上一直有效。
世界上有關核領域的大部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超級大國身上,後來則是朝鮮(2006年擁有核武器)、伊拉克(尋求擁有核武庫)和伊朗(目前正處於發展臨界點)等流氓國家。然而,由於最近發生的美俄私下勾兌俄烏停戰一事,經常被忽視的英國和法國最初如何擁核的案例受到了更多關注。英國於1941年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核武器計劃,兩年後將其與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合並。當華盛頓在二戰後停止合作時,倫敦決定繼續獨自進行核計劃,並於1952年成功試爆了第一枚核彈。與此同時,法國於1954年開始秘密進行軍事核計劃,並於1960年成功試爆了第一枚核彈。
為什麽法國會在已經受到美國核保護傘保護的情況下發展並獲得核彈?因為法國總統戴高樂根本不相信華盛頓會履行其安全保障。他認為,擴大威懾是虛偽的,巴黎要想有真正的安全,就別無選擇,隻能擁有自己的核能力。正如他在1963年所說的那樣,“美國的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基本保障……但美國的核力量不一定能立即應對歐洲和法國的所有突發事件。因此……[我們決定] 用我們獨有的原子力量武裝自己。” 法國人稱之為 force de frappe - “打擊力量”。幾十年來,大多數非外國分析人士都對戴高樂的說辭嗤之以鼻,認為它反映的是法國人的極度自傲或偏執,而非嚴肅的戰略邏輯。但在川普2.0政府執政的幾周後,現在很少有人會嘲笑它了,因為戴高樂總統此舉的確很有先見之明。
外交轉向下的俄烏戰爭
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後,世界核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超級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世界卻麵臨一個最緊迫的威脅 - 前蘇聯核材料和專業知識向其他國家或次國家集團擴散。這其中就有在現已獨立的烏克蘭境內的蘇聯核武庫庫存核彈問題。在其他國家的施壓下,基輔同意在不會遭受任何經濟和國防損失的條件下,將所有庫存核武歸還給莫斯科。烏克蘭的舉措被寫入1994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而美國、英國和俄羅斯則給予這些國家安全保證(下圖 facebook)。
此後的二十年,擁有常規軍隊的烏克蘭對俄羅斯來說不是什麽大問題。但烏克蘭日益向西方靠攏乃至以橙色革命(2013年)推翻民選的偏俄政府,讓俄羅斯憤怒不已(下圖 DW/The Moscow Times)。普京總統決定給基輔一個教訓,便在烏克蘭南部和東南部俄語人口省份煽動分離主義運動,然後派遣俄羅斯軍隊“協助”他們,迅速占領了克裏米亞和頓巴斯部分地區。此後,低強度衝突和未決談判持續了數年,直到2022年,普京以“使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的口號,發動了一場對烏克蘭的全麵入侵,旨在讓“中立、非軍事化”的烏克蘭成為像奧地利或瑞典那樣的永久中立國,甚至有可能的話將其重新納入俄羅斯本土,成立一個聽從莫斯科命令的傀儡政府。
曆史證明戴高樂關於擁有自己的核打擊能力的主張是遠見英明的,米爾斯海默關於烏克蘭放棄核彈是自廢抗俄武功的預言也不幸一言中的,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那說明什麽 - 延伸威懾就一騙局,相信並依賴它的人非傻即蠢或壞。對於許多受到威脅的小國弱國來說,這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不效仿法國,通過發展自己的威懾力量來保護自己呢?
下一個擁核國
既然美國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靠的盟友,受保護國就會從別的地方尋求幫助甚至獲取威懾資源。例如,即將上任的德國總理默茨表示,他將“與英國和法國討論他們的核保護是否也可以擴展到我們”;其他北約成員國也可能會這樣做。英國首相斯塔默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對這個想法持開放態度,這意味著英法兩國向別的歐洲國家提供核威懾 - 真正的歐洲威懾力量(下圖 IISS/WION)。如果英法真正將其核威懾擴展至中、東歐國家,那會有助於在後美國時代穩定歐洲安全。但那些認為華盛頓背叛了其核威懾承諾的國家,也會對所有未來的擴展威懾(包括英法兩國可能提供的核威懾)產生懷疑。因為美國的行動表明,由其他國家承諾的核威懾不可靠。當年,倫敦正是因為不相信華盛頓會保衛它而發展自己本國的核威懾力量,巴黎發展本國的核武器係統也是因為法國不相信華盛頓或倫敦會在關鍵時刻為法國提供核保護傘。既然如此,為什麽其他國家現在要相信倫敦和巴黎會在需要時保護他們呢?畢竟:如果在同一事情上被騙兩次,那個被一騙再騙的傻B就該是自己了。
那麽下一個會發展核武器的國家/地區會是誰呢?很有可能會是烏克蘭和台灣,這兩個國家/地區顯然受到擁有核武器的強大鄰國的威脅(下圖 reddit/Youtube)。(台灣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已經嚐試過兩次,但每次都被美國抓包並勒令銷毀。)但是,一旦烏克蘭和台灣開始擁核進程,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很可能會在烏/台組裝完成核彈之前對它們發動先發製人的攻擊: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基輔/台北獲得安全的嚐試很容易引來殺身之禍 - 烏克蘭和台灣的毀滅。如果伊朗跨過核武器化的最後門檻,它也會引發美國或以色列的先發製人攻擊 - 滅國的結局。
上述一切皆係未定之天不確定,全都取決於川普政府是否真的會放棄其多位前任和幾代人建立起來的聯盟。但若是川普的確是要give Russia a break,與俄羅斯人妥協以便全力以赴地對付中國大陸,那麽即使美國承諾持續為歐洲盟國提供保護,如果這些美國的歐洲盟友依然堅持要發展歐洲自己的核威懾,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驚訝。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這也是一個陌生的世界,這更是一個撲朔迷離的世界。世事難料,但防人之心不可無,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 肯定有更多的國家在認真考慮為什麽不擁有自己的核武器。
* 本文相當一部分內容參考Rose撰寫的《Get ready for the next nuclear age》一文。
參考資料
BBC News 中文. (2025). 烏克蘭新一輪談判即將展開,美、俄、歐三方有何盤算. 鏈接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80yg0j9m31o/simp
Bilefsky,D., Perez-Pena, R. and Nagourney, E. (2022). 烏克蘭戰爭的根源:一場危機是如何釀成的. 紐約時報中文網. 鏈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20421/russia-ukraine-nato-europe/
Herszenhorn, D. M. (2013). 不滿總統親俄遠歐,烏克蘭人上街抗議. 紐約時報中文網. 鏈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31202/c02ukraine/
Kirby, P. (2022). 俄烏戰爭:俄羅斯為什麽入侵烏克蘭?普京想得到什麽? BBC NEWS中文. 鏈接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0618047
Rose, G. (2025). Get ready for the next nuclear age. FOREIGN AFFAIRS. 鏈接
Tucker, P. (2025). Experts fear cascade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as Trump shakes alliances. Defense One. 鏈接 https://www.defenseone.com/threats/2025/03/experts-fear-cascade-nuclear-proliferation-trump-shakes-alliances/403633/?oref=rf-homepage-top-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