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麻省理工學院(MIT)

時間有了,精力卻減,百無一用,就寫寫東西吧。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小女幸運地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了,在那裏學習了幾年,畢業後我問她,在MIT學習難不難呀?她說,難,但學到了很多。頗有"痛並快樂著"的味道。

    先父是學機械工程的,也是一個小有成就的工程師。每當談到麻省理工學院,眼裏就現出羨慕向往的神情,使我們覺得,那是一座巍峨的宮殿,隻有很高天賦的人才能在那兒學習。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美國的第一流大學,聚集著青年才俊,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去的。 當女兒被錄取的時候,我們都不敢相信,以為是email發錯了地方。反複求證,確認之後,一家人大喜過望,開心得不得了。嫂嫂比我們更開心,到處告訴她的朋友,我的侄女進了MIT!” 分享她的喜悅。

    麻省理工學院,英語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

    MIT很注重學生與家庭的關係,鼓勵家長常和學生聯係,每年舉辦一次“Family Weekend”的活動, 希望家長們都來參加。因為這樣,我有幸參觀這所譽滿天下的神聖殿堂。這間學校建校以來產生了近百名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得到圖靈獎,菲爾茲獎的數學大師。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哪一間學校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去到學校,首先看到的是那憧有著大圓穹頂的建築,座落在查爾斯河邊的 Maclaurin Building (麥克勞林樓,10號樓),那是MIT的標誌。樓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兩邊是兩排大樹,把這座標誌樓襯托得非常有氣勢。這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築,很是宏偉。MIT還有一些現代風格的建築,比如電子工程係和計算機科學係的所在地32號樓,設計得歪歪扭扭,有點像動畫片裏的樓宇。又或者說像是兩個醉漢挨在一起,似乎要隨時倒下的樣子。另外還有學生宿舍Simons hall (W79),大樓外形不規則,灰白色的外牆,很多很多的小窗戶就像滿布牆上的彈孔,這座樓遠看就像一座千瘡百孔經曆過戰火而沒有倒下的樓房。我並不讚賞這樣的設計。然而,一切都顯示出MIT的創作自由特色。隻是我想,這些"現代"設計的樓房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參觀過校園,我們去參加“Family Weekend”的活動,跟著學生上了幾堂課,很有意思。MIT的理科基礎課,注重給學生感性體驗,不是光在黑板上比劃。老師帶了很多儀器入課室,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做實驗演示,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直觀的認識。MIT還有一個我喜歡的特點是,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大師直接給本科學生上基礎課,學生們在這些大師的教導下,"名師出高徒",不是就獲得更大的提高嗎?在和學生一起上課期間,還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插曲。在一節課上課前,學生們陸陸續續在座位上坐下,教授站在黑板前還在等最後的幾個學生進來。這時,來了一隊學生歌詠隊,徑直走到一位女生麵前唱起歌來,歌聲悅耳。歌聲持續了幾分鍾,唱完後歌詠隊向後轉,一齊步出課堂,教授才開始上課。原來是一個男生喜歡那個女生,帶了他的哥們來向這位女生唱歌求愛。那教授也不幹涉,站在旁邊笑迷迷地看著。同學們也沒有很大反應,想必是司空見慣。這就是美國大學的自由風氣了吧。

    回想女兒新生入學的時候,學校開了一個歡迎新生的大會,大會在學校的劇院舉行。那天在劇院門口的兩旁站著兩排師哥師姐。每當一個新生走向門口,師哥師姐就歡呼起來,大聲叫:你好棒,你很厲害!你一定成功!大聲鼓勵這些師弟師妹。搞得一些新生不知所措,羞紅了臉低頭鑽過人群跑入門口,非常好玩!不知這個儀式是不是傳統?

    MIT不像哈佛大學,沒有圍牆,整間學校和劍橋市的東南角溶為一體,隨便進出。MIT很多教學樓之間和學生宿舍之間都有地道相連。不是為地道戰而設,而是為了冬天大雪複蓋地麵的時候學生和教師教學和溝通聯係的方便。

    MIT沒有 legacy, 沒有捐錢錄取這些臭事,個個學生都是憑學習成績過硬而被錄取的。學校也知道新生對學習難度的擔心,女兒入學時的校長在致歡迎詞時就說過,隻要你被MIT錄取,你就是MIT人,隻要不懈怠,你一定能夠勝任MIT的學習強度的。我手頭沒有MIT畢不了業的學生的數據,但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成功畢業了。(剛剛查到的數據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四年畢業率是92%。真了不起)MIT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習,還要求學生有強健的體魄。畢業要求有一項是要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學生不可以畢業。聽學生們講,在MIT, 玩是不可缺少的。同學們都會參加不同的俱樂部,有跳舞的,有聲樂的,有射箭的,有遊泳的,有攀岩的,不一而足。MIT的校訓是:Mind and Hand, 鼓勵學生動腦的同時多動手。為此,學校為有興趣的同學開設了很多與專業無關的動手課程,如吹玻璃,陶藝,木工,珠寶製作,駕駛帆船等等。據我所知,吹玻璃和駕駛帆船這兩個課程很難報名,每個學期一開學就很快報滿了。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科目:海盜證課程。學生要學會擊劍,射箭,射擊和駕駛帆船,每個項目都要合格才能結業拿到證書。這個課程年年爆滿,很多學生直到四年大學畢業還申請不到這個課。

    MIT的學生不拘一格,都很會玩,不僅會玩,還很會搞惡作劇,學校對此也很寬容。最有名的是有一次一群學生竟然把一輛警車搬上了學校標誌性建築10號樓的大穹頂上。還有MIT的傳統,每年萬聖節就會從100米高的Green Building大樓上麵向下扔南瓜,把南瓜摔得稀巴爛,看誰扔的南瓜炸開得最厲害,聲響大。有的學生就把南瓜放在液氮中凍得堅硬再扔下來,以期達到最佳效果。這有什麽意義呢?隻是為了好玩,釋放一下學習壓力而已。

    這間學校的吉祥物是Beaver, 海狸。這是因為:1. 海狸是很能幹的工程師;2. 海狸白天睡覺而晚上幹活。在女兒那一屆的開學典禮上,他們得到的忠告是,作為MIT的學生,要計劃好生活中的時間安排,要非常有效率地利用時間。據說MIT的學生在學校要做三件事。學習,社交和睡覺。但因為很忙,時間不夠用,你隻能做好其中的兩件,做哪兩件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

    學校鼓勵學生不要循規蹈矩,要有打破框框的勇氣,Think from Outside the Box, 要有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創作,創新是學校的追求。

    MIT的學生很自信,驕傲,甚至有一點點囂張。一個大三的女學生回答準備去MIT學習的高中畢業生;在MIT學習難不難?難!我們有很多的作業和實驗要做,每天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你如果害怕,就到我們隔壁鄰居去吧,隔壁的學校沒有那麽多作業。她說的隔壁的學校就是哈佛,哈佛的確沒有布置那麽多作業給學生,哈佛希望學生能夠自己讀書,自己找作業做。所以MIT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哈佛強。我的感覺是,哈佛畢業的學生都是做官的,而MIT畢業的學生,既能當領導,又能幹具體的實事,因為他們都經過嚴格的訓練。

    MIT還很喜歡玩數字遊戲,除了學校的樓房建築用數字命名外,各種課程也用數字代表,例如機械工程係是2,計算機科學係是6。學校還特意選擇每年的三月十四日發放新生錄取通知。3.14正是數學上的圓周率。

    一位幾年前MIT畢業的前輩說,MIT的每一個同學不論學習什麽專業,即使是音樂,經濟學,都要修單元微積分,多元微積分,力學,電磁學,化學和生物學這六門課程。怎麽樣,夠嚇人的吧?MIT人的驕傲是有原因的。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並不知道:MIT人也有著為國捐軀的熱血和勇氣。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MIT人在軍隊中供職。二戰後,在美國軍隊中的MIT校友有8776人,占當時的校友人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98位陸軍將軍和52位海軍上將。二戰中聞名的長途奔襲轟炸東京就是由MIT校友 Doolittle 將軍帶隊的。

    女兒送了我一件印有MIT字樣的運動服,當我穿上它去鍛練身體的時候,會有人過來問,你是MIT畢業的嗎?我說:不,是我的孩子。他馬上豎起大拇指,棒!因為女兒,我也沾了光。

    女兒曾經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有一次參加一個攀岩活動時遇到一個應屆高中畢業的男孩。那男孩告訴她,他也被MIT錄取了,但因為家裏窮,交不起學費,所以他選擇了一間不那麽有名,但能給予他全獎學金的學校。 真是可惜了!我在這裏告訴各位家長,如果你的孩子被MIT錄取,請不要擔心學費負擔。MIT是很體恤學生和關心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的,他們有一整套相當完善的助學金/獎學金計劃。對不很富有的家庭,MIT會提供助學金/獎學金幫助學生的學習,被錄取的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MIT對待學生是很好的,隻要孩子被錄取了,就請放心地去吧!



 
nzhu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arkM76' 的評論 : 是啊,學校裏的一些學生就是這樣瘋瘋癲癲的,要這樣才能刺激他們的自由創作?謝謝來訪。
MarkM76 發表評論於
看起來把東西搬到樓頂再扔下來是他們的文化。我們去波士頓家裏那位還指給我看,是哪棟樓他們把舊冰箱搬上去,再從樓頂扔下來,哈哈。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