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常常看到網上有人指責他/她人沒有邊界感。

什麽是邊界感呢?邊界感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感受的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它界定了個人所屬的私人空間和願意與他/她人分享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的內核或隱私。我們個人的界限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為自己設定的,界限內屬於個人的,不希望他/她人幹涉的領域,這也是為什麽當他/她人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刺破自己的邊界時,自己會有種被侵犯,沒得到尊重的感受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由於生活經曆,文化,認知的不同,自我邊界的理解和認知也會很不同。那麽,由於這種由生活經曆,文化,認知的不同而各自設定的無形界限的差異而造成矛盾就會時常發生,甚至不可避免。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從大家庭中走過來的老一輩華人和現如今開啟的小家庭模式的年輕一代的差異。從大家庭中走過來的老一輩華人大多還帶著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他/她們的意識裏,我或我們所包含的範圍是不一樣的,因此自我定義的責任,義務,以及個人隱私所包涵的範圍也很不一樣。對這部分的老人來說,兒媳也是自己大家庭的一份子,以對待大家庭一員的方式對待兒媳或要求兒媳(諸如個人隱私,私人空間,個體在家庭中的義務和責任等),對這部分老年人來說即合理,也和規範,因為她們就是這樣被對待,逐漸適應和接受的。而新一代的女性,特別是年輕就遠離家人,獨自闖世界的女性往往更注重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主權。難免,當有著對家庭成員各個體有著不同邊界定義的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時會產生各種矛盾。這類矛盾不僅表現在家庭,工作中,也表現在各種人事關係中,包括社交媒體上。當然,這也不排除部分人處於種種原因為了挑戰他/她人而人為的無視他/她人邊界而產生的矛盾。

無論是由於生活經曆,文化,認知的不同,造成的對邊界的理解和認知不同而產生的矛盾,還是由於他/她人的無視而造成的矛盾,首先我們要做和能做的就是很清晰,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了解和明白自己的邊界。有時,這樣做難免會讓事情轉向自己不願意麵對的境況,例如,難堪,被指責,如果雙方溝通不良,甚至會造成矛盾升級。因此,麵對這類情況,我們都在做選擇,選擇自認為對自己利大於弊的方式,而利大於弊的方法包括短期的利弊和長期的利弊衡量。

有人害怕,擔心正麵衝突(就類似於害怕對他/她人說“No”)而選擇不直接表達自己被侵犯,沒得到尊重的感受,變相地允許他人刺破和侵犯自己的邊界。這樣做,暫時避免了當時的可能衝突和矛盾。選擇不直接表達的人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滿,不合作等間接,被動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抗議以此達到讓他/她人認識到“你觸碰了我的邊界!”的呐喊。而這種無聲的呐喊不僅會帶給自己更多的無助,無奈感,往往還會帶來潛在的,以及長期的矛盾衝突 (取決於被抗議者對其行為動機的理解)。

在感受到自己的私人邊界被侵犯的時候,

1. 直接,誠實,明確的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為了避免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造成不必要的誤解,進而產生矛盾,避免選用攻擊他/她人的語言。


2. 人的情緒常常會受到自身的狀況和環境的影響,進而會影響對他/她人冒犯自己邊界的容忍程度,換句話說,造成邊界的模糊。理性的維護自身邊界的一致性以避免給他/她人造成邊界的模糊

3. 改變他/她人的習性還需要時間,持續,一致地維護自己的邊界。

以此,逐漸地,對方就會了解,並形成對我們的“邊界感”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