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菲特的一段話開始說投資和人生

去年的文章,一年後我重新審視一下,覺得還可以,沒有太多變化。

華爾街日報(2023年2月26日)這樣寫道: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BRK)的沃倫巴菲特,給最初投資者的回報率超過 3,787,464%。他曾說過“股票市場就是設計成將資金從買進賣出活躍投資者手裏轉移到有耐心的投資者手裏”。





現在,許多一直在尋找捷徑的年輕投資者開始接受他的想法。

在2008 年金融危機後的一片廢墟中,科技繁榮的種子悄然播下。在那一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會上,蒂姆·費裏斯 (Tim Ferriss),這個後來寫過暢銷書《每周工作4小時》的作者抓住那個令人垂涎的麥克風,用顫抖的聲音問巴菲特先生和他的商業夥伴查理芒格:一個30歲的人如果有第一個百萬美元,他應該如何投資?

巴菲特回答說:“我可能會把所有這些都投資在成本非常低的指數基金中。我會承認我是一個業餘投資者這個事實,然後不再關注投資,繼續回去工作。”

費裏斯恭敬但忽略那些智慧的珍珠。他確實將部分資金投入了巴菲特先生建議的被動投資,但他也對 Facebook、Shopify、Uber Technologies 和 Twitter 等風險較高的公司進行了投資,這些投資讓他早期獲利豐厚。隨後,他寫了不少暢銷書,推出了商業播客,下載量已接近 10 億次。


但是經過了股市2022年大幅度縮水之後,年紀長了不少而又更加睿智的費裏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已經基本上退出了那些高風險投資,稱他的許多勝利是幸運的。他將自己在投資之外的日常工作描述為“比孤注一擲的賭注更可靠”。他對今天 30 歲的那些在 Instagram 的百萬富翁的智慧之言還是 “聽從巴菲特的建議。”

這個故事有道理嗎?我覺得有無參半,還是要自己思考。我說以下幾點。

人們總是用一個似是而非的東西去影響別人,提高自己的說服力,但細思起來就知道不全是那麽回事。比如說巴菲特的這個百分之三百萬的回報率,它到底有什麽意義?其實,任何人在他投資的始點開始投,投在指數上不動,等到今天,都有不錯的回報,所以也不是隻有他才那麽牛。

當然,他的投資越來越大,投資成為他的職業。後來進來的錢,還有這麽好的回報率嗎?比如,你前年才開始買他的股票,這個百分之三百萬的回報率,對你有意義嗎?沒有。

個人投資不會有這麽好的回報率,一大原因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需要這筆錢,早拿出來了。


不過他說的沒錯,長期投資,放在指數裏,幾十年來看,收益率在很大概率下要比你買來買去高。為什麽呢?因為不論長期還是短期,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打敗指數,而誰又能說自己不是大部分人之一呢?再說,牛市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天才。所以,除非如果隻是考慮賺錢,你隻有在堅決認為自己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而不是愚蠢),而且你需要客觀評價,你為什麽可以,你才應該考慮自己選股。

投資是個複雜艱難的事,大部分人自己選股,如果不是牛市,倒來倒去虧錢幾乎是確定的事。所有他說的話是對大多數人沒錯的事,這些人都應該放進指數進行被動投資。

大多數投資人認為自己有天賦,實際不然。所以投資主要是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其次才是投資決定。

如果你認識到自己沒有什麽獨特之處,有不用的錢,如退休金可以一直不動投在指數裏,長期會有不錯的收益。但是經濟有周期,市場上上下下,中間如果趕上一個市場暴跌,那麽不等個十年,可能也沒有收益多少。再說,即使是退休金的錢也是不斷加入的,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投進去,與他這個從開始算起的回報率無法比較。

即使是巴菲特在2022年,也一樣虧損,虧了228億美元。


但是,我覺得我下麵說的建議才是更重要的:生活是個找趣、找意義的過程,回報率並不是第一重要。華爾街日報裏提到的那個費裏斯 (Tim Ferriss),在沒有完全相信巴菲特的時候,寫了書,做了播客,學到了很多事情,這本身就是很成功啊!如果按照巴菲特的建議,他去做一個他並不喜歡做的事,把錢都放在一個基金裏,可能既沒有學到什麽,也很無聊。所以,如果一個人喜歡投資,願意虛心學習,隻要不是盲目投資,做好風險控製。不要輸個幹淨,一直投資,沒有很大的回報率又何妨呢?人隻有在自己的錢或者利益在裏麵的時候,你才會細心地學習。如果你一直堅持投資,堅持關注市場和經濟(我指的是美國這樣正常的經濟和市場),那麽即使你的投資不是那麽好,也算是有趣地生活(如果你喜歡這些的話)。如果你不喜歡,比如你隻喜歡文學,那就沒必要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