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的“飲茶”情結

帶著對盛夏的眷戀,新綠的期盼,以其生命中最璀璨的瞬間,迎接寒冬......
打印 (被閱讀 次)

     

    近日,廣州市荔灣區一位75歲的阿婆,被檢出新冠陽性,頓時,整個社區如臨大敵,微信新聞也瞬即刷屏。核算排查,社區封鎖等防控措施隨即展開。政府部門公布了阿婆近日的行蹤以助市民防護戒備,可是,在微信上更廣泛被流傳的,或者說,更令市民們關注的,不是官方發布的“行蹤”,而是被精簡過的“阿婆飲茶地圖”。

     “地圖”上,全是阿婆這幾天留下過足跡的“飲茶”餐廳,而網友們給這份“飲茶地圖”的注釋更是令人捧腹:“外地朋友留意一下阿婆的行跡,下次來廣州就知道該去哪飲茶了”;“阿婆的軌跡,就是我未來退休之後的日常”;“阿婆不是在飲茶,就是在去飲茶的路上”……而有一間被阿婆舍近求遠沒去光顧的餐廳,也因而躺著中槍背“黑鍋”,被列入“餐廳”黑名單。

      這些幽默的圖文,雖然多少帶些搞笑成分,但卻很真實地披露了廣州人在“兵臨城下”依然樂觀的心態、對美食一如既往的不懈追求、以及根深蒂固的“飲茶”情結。這些都無不彰顯著廣州人對“食在廣州”這個民間美譽的不負。

     “食在廣州”,雖說隻是一句民間諺語,但廣州人“愛吃、會吃”卻是名聲在外的。有言道:但凡長四條腿的,除了桌子,都有可能成為廣州人餐桌上的一道菜肴。無論這是褒是貶,都是對廣州人“愛吃”之秉性至出神入化的描述。

      至於“會吃”,那更是毋庸置疑了。食材之廣泛,烹飪之精致,出品之美味已經成為南粵美食的標簽。無論在高檔時尚的大飯店,還是小巷深處的“阿婆攤當”,粵式美食都猶如魅力四射的女郎,令人難以抵擋,即便減肥節食者,也不得不欲拒還迎。

       然而,在琳琅滿目的粵式美食裏,廣州人的“飲茶”——一個最傳統的“邊品茶邊吃點心”的休閑進餐形式,在傳承了幾百年的曆史之後,如今依然以經久不衰的魅力,主導著廣州人的飲食文化。在廣州,你會常常聽到朋友間互道:得閑約出來“飲茶”;或者說:下次來廣州,我請你“飲茶”。可見,“飲茶”,已經從單純的“飲食文化”,提升到“社交文化”的層次了。

圖片來自網絡

      在廣州,“飲早茶”,幾乎成了退休一族老人每天的“必修”。清晨即起,三兩“茶友”相約茶樓,點上經濟實惠的“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品茶聊天,解決了早餐,也消磨了時光。繁多的點心,隨意的選擇,休閑的環境,令“飲茶”成為一種老少皆宜,雅俗不拘的餐飲聚會形式。所以,到訪廣州的外地朋友,如果收到“我請你飲茶”的邀請,不必驚訝,那是一份好客和熱情。

       廣州的“飲茶”文化,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雍正年間,而正宗的廣式點心發源地,則是廣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區域-西關。因而,很多“老字號茶樓”都集中在西關一帶,比如:蓮香樓,陶陶居,泮溪,祥珍,廣州酒家等。常言道:“食在廣州、味出西關”,可見,“西關味道”在南粵美食裏舉足輕重的地位。

       每次回國,我都會找機會到薈萃了最傳統地道粵式美食的西關走上一趟,或是光顧招牌“老字號”,又或是走進小巷深處,去尋覓那些早已無法複製,但依然可以慰藉“舌尖上的鄉愁”的故鄉美食,同時,也重拾一份童年的回憶。

       我對“飲茶”的認知,也是從童年,從西關開始的。

       幼年時,我有一段時間是與居住在西關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偶然,他們會帶我去“飲茶”,一般就去離家不遠的“祥珍”老字號茶樓。時隔半個世紀了,“祥珍”的點心出品如何,我已無法憶起,“祥珍樓”也早已消失於時代的洪流了,但茶樓的場景、氛圍卻如烙印一樣刻於記憶深處,並成為一份揮之不去的對“茶樓、童年”的回憶。

(當年的“祥珍樓”,如今已不複存在了)

      古樸典雅的茶樓裝飾、新鮮出爐的點心小食;

       忙碌於食客間的店小二、抑揚頓挫如唱歌般的叫賣聲“蝦餃、燒賣、糯米雞”“春卷、蛋撻、叉燒包”“腸粉、白粥”……;

      喧囂的茶市,暢快的聊天、滿足的笑臉……

       這一切,渾然天成出一幅市井氣、煙火氣滿溢的南粵風情畫。

       茶樓外的騎樓下,賣藝人彈唱著粵曲小調,委婉的音韻繚繞茶樓內外,為這幅風情畫添上最富南國色彩的一筆。

     常常,騎樓下還坐著三幾個盲人在叫賣“南乳花生”,縱使我已憶不起“祥珍樓”蝦餃、燒賣的味道,但那些香脆美味的“南乳花生”,卻以無法替代也無處再覓的一味“鹹脆花生”深藏於舌尖。

      ——這,就是我幼年時“初相遇”,並早已植入記憶細胞的南粵“茶樓”縮影。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時代的變遷,廣州的“飲茶文化” 也時易世變了。茶樓的裝修,從昔日古樸的嶺南風情到當今奢華的時尚格調;點心的“叫賣”,從舊時掛在店小二身上的大簸箕,到後來穿梭於餐桌間的點心車,又到如今簡單的“下單上菜”。而點心的出品,則從當年點心師傅在廚房一揉一捏的新鮮出爐,到現在批量生產的冷凍成品。

      然而,無論這個承載了幾百年曆史的粵式“飲茶文化”在歲月的河流裏如何更迭,不變 的,是南粵人那份世代相傳、刻進了骨子裏的“飲茶”情結。

此文原發於《星星生活周刊》2021.6.4第1027期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喬寧' 的評論 : 是的,我在矽穀。小時候有幾年跟著在西關的外公、外婆住,所以,對西關風情有比較深的印象。謝謝!
喬寧 發表評論於
老廣的情懷,感覺很親切。所提的茶樓,除了祥雲縷沒去過(在西門口),其它幾家都去過多次。寫得真好,謝謝分享。你也在矽穀哈?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GoBucks!' 的評論 : 其實,據說現在廣州很多茶樓,包括品牌老字號茶樓,都在使用冷凍鏈的點心產品了,能吃到返璞歸真的現做、現賣的點心不多,除非走進小巷深處那些還保留著的“阿婆攤當”,或如你所說的,到都市周邊的鄉鎮,或許還保留著傳統、地道的美食。謝謝!
GoBucks! 發表評論於
點都德麻麻地,都是工廠製作的,也許是速凍的,沒味道,品種少。去周邊的,比如芳村等鄉辦飯店比較正宗,便宜。二線城市比如佛山,南海,順德等應該還是比較傳統。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酒後真言' 的評論 : ”歎茶、歎世界、享受人生” :)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郵政編碼279' 的評論 : 我回去時,幫襯過幾間不同地點的“點都德”,感覺還可以的,也許是我的味蕾已經被這裏“粗曠”的食物虐待到變得麻木、不敏感了 :)。謝謝!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廣州人追求的是一種低調、無爭、悠閑的日子。“歎茶”是最享樂的事情之一了。謝謝!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南島水鳥' 的評論 :
是的,對於廣州人,粵式的早茶,“一盅兩件,三兩好友”,才是真正的“歎茶、歎世界” 。謝謝水鳥!
深秋的紅葉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我也很懷念廣州早茶的茶點與氛圍,希望可以早日回去好好飲下早茶。謝謝菲兒!
spot321 發表評論於
我很喜歡廣東早茶的點心,去了茶樓,不是去喝茶,而是去吃小吃的。~~謝謝分享曆史!
梅華書香 發表評論於
會喝茶的人會過日子哦,廣東人勤勞勇敢,會過日子!!
郵政編碼279 發表評論於
也說明現在廣東對病毒經已沒那麽恐慌。舊年春節時,武漢車牌停留的酒店餐廳,都被拍攝視頻放到微信互相警示。
郵政編碼279 發表評論於
我亦都係覺得點都德D 嘢唔好吃,都唔似廣東師傅整出黎ge.
南島水鳥 發表評論於
澳州西人也叫飲茶,法英的西人叫點心,粵人老食客叫歎茶,他們是粵式飲食中真正歎世界的一族。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喜歡早茶,出去就要吃。謝謝好文分享!
酒後真言 發表評論於
歎茶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