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yer ~ 那座萊茵河邊的古城

打印 (被閱讀 次)

這是一座安靜的小城,這是一個古城,這裏有著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羅曼式教堂。一般普通遊客不知道它。

如果對神聖羅馬帝國感興趣,如果對羅曼式建築感興趣,那麽,不要錯過這個古城。

兩年前的夏天,我來到這個城市,因為每年的夏天,我的羅馬圈子會在德國某個和羅馬帝國有關的城市聚會。這一年就屬於施派爾。我見到朋友們,學到知識,而後就心滿意足回家了。而真正想寫這個城市,就是在風情壇遇到著名旅行家,曆史軍事旅行美食作家顧劍, 他對施派爾的描述和演繹。

今天提筆記錄,不記錄下來,對不起這個如雷貫耳名字, Speyer.

施派爾人把這座教堂叫做 Dom,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羅曼式教堂, 教堂建於1024年,完工於80年後,曆時三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距今已經近1000年。說它是世界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一段戲劇化的曆史,一段關於世俗皇帝和教皇直接權力鬥爭的曆史。顧劍教授關於這段曆史的文章非常精彩。

顧劍教授的原文在此

教授話羅馬帝國的施派爾春秋

摘文》

從卡爾斯魯厄繼續順流而下不遠處,上萊茵河在這裏向左稍稍拐了個彎,然後很快右轉回到南邊向的正道上來。在這個河灣處的西岸,有一座今天很少遊客會去注意的小鎮施派爾Speyer,對於像我這樣對曆史特別著迷的遊客來說,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在公元1000年以後的一百多年裏,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年間,這裏是整個德意誌,甚至整個歐洲的中心。

今天來施派爾的遊客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一些建築史知識,否則真的沒有必要專程探訪這座小鎮。施派爾教堂是古老的羅曼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因為羅曼式建築非常古老,留存下來比較純粹的大型建築已經很少了,在整個德國,大型的教堂也隻有施派爾、美因茨、沃姆斯、和特裏爾幾座而已,和其他幾座羅曼式教堂相比,施派爾教堂更加純粹,而且是存世的最大的羅曼式建築,所以它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更驚人的一點是,這座教堂裏埋葬著四位神聖羅馬皇帝和四位德意誌國王。

我先和大家一起走走古城,然後再看教授的談古道今

羅曼式的教堂非常樸素同時威嚴, 側麵

花窗

著名德國堿水麵包圈Brezel 就是起源此地Speyrer Brezel, 教堂上的圖雕為證。

內部高大空曠,簡單樸素

神聖羅馬帝國,Konrad II 籌建的教堂,他的帝國皇冠,皇冠下麵的地宮位置,就是他的石棺

Salier王朝的十字, 四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地宮, 埋葬著四位神聖羅馬皇帝和四位德意誌國王

Konrad II 康拉德二世的石棺,是他開始建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羅曼式大殿

為什麽在這個城市? 他出生於此地。

這裏埋葬著四位神聖羅馬皇帝和四位德意誌國王, 非常德意誌的氣勢吧

我們上樓,開始登塔樓,中間,來到一半高度的皇帝大廳, 聖母瑪麗亞受冠

還要提一句,德國的科爾總理曾經主持提議維修這個大廳 (他的墓地也在這個城市,離火車站不遠)

來到頂部,美麗的大殿,美麗的萊茵河

俯視這個美麗的城市,中間大道是馬克西米利安大街,遠處是古城門

附近還有科技博物館, 是真的漢莎飛機

大教堂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天主教皇之間的角逐和權力抗爭。

教堂看好了,就上顧劍教授的施派爾春秋吧

顧劍教授的文字如下》

施派爾大教堂:羅曼式建築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早期曆史

從卡爾斯魯厄繼續順流而下不遠處,上萊茵河在這裏向左稍稍拐了個彎,然後很快右轉回到南邊向的正道上來。在這個河灣處的西岸,有一座今天很少遊客會去注意的小鎮施派爾Speyer,對於像我這樣對曆史特別著迷的遊客來說,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在公元1000年以後的一百多年裏,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年間,這裏是整個德意誌,甚至整個歐洲的中心。

    今天來施派爾的遊客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一些建築史知識,否則真的沒有必要專程探訪這座小鎮。施派爾教堂是古老的羅曼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因為羅曼式建築非常古老,留存下來比較純粹的大型建築已經很少了,在整個德國,大型的教堂也隻有施派爾、美因茨、沃姆斯、和特裏爾幾座而已,和其他幾座羅曼式教堂相比,施派爾教堂更加純粹,而且是存世的最大的羅曼式建築,所以它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更驚人的一點是,這座教堂裏埋葬著四位神聖羅馬皇帝和四位德意誌國王。

    羅曼式建築,英語是Romanesque,從字麵意思上就是“羅馬式”,但我故意避免用“羅馬”字樣,因為古羅馬的建築和Romanesque這種中世紀建築根本就是兩回事,而且中間相隔至少五百年的時間!在歐洲的建築史上,古希臘-羅馬建築被統稱為古典建築,也是第一種全歐洲通行的建築樣式。其實古希臘和古羅馬還有很大區別。古希臘黃金時期的神廟比例勻稱,一般正立麵都有三角門楣,上麵有精美的雕塑。但卻沒有拱形結構,屋頂是用列柱支撐的,立柱柱頭可以分為沒有裝飾的多裏亞柱式、頂端渦卷裝飾的艾奧尼亞柱式,和頂端雕刻繁多花葉裝飾的科林斯柱式。太多的立柱,就割裂了古希臘神廟的內部空間,所以你去看雅典巴台農神廟或者任何一座古希臘神廟,內殿的空間都很小而且視線不開闊。

    古羅馬發明了大拱頂,經典了例子就是羅馬的萬神殿,一千五百年之後還啟發了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拱頂,開文藝複興之先聲。另一個古羅馬建築成就是混凝土,因為混凝土的發明,羅馬人可以把公共建築的體量做得無比的大,景點例子就是羅馬圓形競技場。如果加上不需要立柱支撐的大拱頂,羅馬“大會堂”式公共建築,音譯“巴西利卡”建築,就是後世歐洲教堂的祖先,直到今天歐洲有很多大教堂叫做巴西利卡。但在羅馬時代,所謂巴西利卡建築,都是市場和會議廳之類世俗建築,神廟建築反而沿襲古希臘風格。

    在古希臘羅馬建築之後,到中世紀的羅曼式建築出現之前,中間這五百年,相當於中國曆史上南北朝到隋唐,進入了所謂“黑暗時代”,很多古典的科學和工程知識都被遺忘了,如果要找尋公元500年到1000年之間的宏偉建築風格,恐怕隻有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去搜尋,比如今天意大利拉文納的聖維塔萊教堂,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大教堂,這些都是所謂“拜占庭式建築”的代表。的確,拜占庭帝國就是古羅馬帝國兩分之後的東羅馬帝國,他們是古羅馬帝國文明和皇帝法統的正宗傳承者,但是後來又添加了很多東方希臘文化的因素。拜占庭式建築內部喜歡用黃金馬賽克壁畫裝飾,這也是古羅馬遺風,你去看意大利龐貝城被火山掩埋的廢墟,那裏麵多少精細的馬賽克拚貼壁畫!拜占庭/東羅馬的教會,最初和羅馬的教會是同一個基督教會,隨著東西方政治走向漸行漸遠,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都自認為是教會的首席神職人員,在教義、儀軌上歧見叢生,最終導致1054年互相把對方革出教門,拜占庭這一邊的基督教,就叫做東正教,羅馬主教那一邊叫做天主教。後來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末代皇帝的女婿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於是伊凡自稱“凱撒”—羅馬帝國時代,東西兩帝國的正皇帝叫奧古斯都,副皇帝叫凱撒,伊凡三世自稱愷撒,就意味著自稱繼承東羅馬的大統,和自認為繼承西羅馬大統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平起平坐,中文用了音譯加意譯的方法,翻譯成沙皇,其實沙是音譯,皇是意譯,這就像Cambridge譯成劍橋:劍是Cam的音譯,橋是意譯。而俄羅斯同時也繼承了東正教會的保護者和領袖身份,俄國東正教的影響,在今天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地都能見到,我們後麵在多瑙河部分再說。

    回到西歐建築,在這個時期實在是乏善可陳。直到公元1000年前後逐漸開始了羅曼式建築風格。它的確有上承古羅馬建築的元素。你仔細看這座施派爾大教堂:它的教堂本身分為三段縱向的走廊,中間比兩邊的屋頂至少高出一到兩層,兩邊隻有一層,中間高出的部分是連拱開窗,靠這些窗采光。牆體特別厚實,窗戶和後世的哥特式教堂相比,麵積非常小。這種三段式結構就是典型的羅馬巴西利卡建築。同時,羅曼式和後代哥特式建築在外形上特別容易區分:羅曼式的門窗頂是半圓拱形,哥特式頂端是尖拱,羅曼式的牆上和窗戶兩旁有壁柱裝飾,哥特式沒有壁柱。哥特式的飛扶壁很漂亮,而羅曼式建築那時候還沒有發明飛扶壁。但羅曼式建築在長條形主建築的兩個圓端,有數個隻有一層高的半圓形突出部,它們在建築內部來看,是頂端半圓形過道(叫做Apse)外側突出的小禮拜堂,從外觀來看,這幾個小禮拜堂半圓形的屋頂比主建築的外牆矮一層,正好起到支撐牆麵的作用。羅曼式建築也有塔樓,但是不像哥特式那麽高聳入雲,相反比較敦實,塔樓頂端要麽是坡頂要麽圓錐形,也有少數是城樓狀的,但絕不是哥特式那樣尖細的。這座施派爾鎮其實很小,今天也隻有幾千居民,在11世紀卻是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尼亞皇朝的都城和陵寢之地,現在從火車站下車大約走10分鍾的路,向左一轉彎,從鎮外就能遠遠地看見紅色砂岩修建的巨大的教堂。長方形的教堂座西向東,也就是麵向萊茵河的方向,正麵在後世整修過,用的黃色岩石,顯得比較新,而且方方正正的,大門正上方還有一座圓形彩色玻璃花窗,其實玫瑰花窗是後代哥特式建築的元素,羅曼式教堂那時候還沒有,這都是19世紀中期重修的時候混入了其他元素。如果從大教堂側麵看全景就很明顯:左手是大門所在的西側正立麵,而你麵前的長形教堂主體部分,明顯側廊的綠屋頂和主體長度一致,但是低一層,主體高於側廊的那一層是連排的采光窗戶,所有窗戶都是半圓拱頂,塔樓的窗戶和拱廊都有壁柱裝飾。右手是教堂的西側盡頭,凸出來的半圓形小禮拜堂比主體矮一些,綠色半圓錐形的屋頂支撐教堂的牆壁。

    施派爾大教堂在1030年開始動工,1106年全部完成,相當於中國曆史上的北宋時期,隻花了不到80年時間,在那個時代實在要算是光速,同時代的偉大教堂,比如英國的杜姆教堂、法國克呂尼派修道院的總部教堂(現在隻剩遺跡)動工時間都比它要晚50-60年。施派爾教堂是建築史上羅曼式最早的典型之一,而羅曼式建築又是古希臘羅馬建築之後,第一個風行全歐洲的建築樣式,比後世的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巴羅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式都早,難怪這裏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來施派爾大教堂,比看建築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下墓室,那裏有中世紀四位薩利安皇朝的皇帝,和四位施陶芬、哈布斯堡家族德意誌國王的棺材,而且現在的標識非常清楚,會指示給遊客,哪個棺材裏麵是哪位帝王。要看懂這些帝王的墓葬,至少要把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曆史差不多捋一遍。國內出版的書籍,寫到歐洲中世紀題材,寫十字軍東征和騎士團曆史的多,幾乎找不到係統講述神聖羅馬帝國早期來龍去脈的通俗讀物。而要理解後來的歐洲曆史,看懂萊茵河跟多瑙河兩岸的文化遺跡,這些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那就讓我們在本書裏,分幾段來廓清這一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曆史脈絡吧。因為施派爾大教堂是法蘭克尼亞皇朝的紀念碑建築,我們在這一節隻說帝國的開端,到奧托皇朝、法蘭克尼亞皇朝。等到後麵寫盧森堡的時候,再接著敘述施陶芬皇朝和盧森堡皇朝。多瑙河流域的奧地利是後五百年哈布斯堡皇朝的大本營,那就把哈布斯堡皇朝留到多瑙河再說。

    理解歐洲皇朝史的第一個關鍵是懂得皇帝比國王要高一級,是“萬王之王”。歐洲人在對外交往的時候,會承認印度莫臥兒皇朝的皇帝、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波斯的沙阿、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阿拉伯帝國的哈裏發是皇帝級別,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統治者下麵都管轄著很多王,是“萬王之王”。而歐洲內部,至少到19世紀拿破侖稱帝之前,歐洲的國王會有很多,但是隻承認繼承羅馬帝國法統的才能叫做皇帝。所以歐洲的皇帝隻能有兩位,分別繼承自東西羅馬帝國。前文講到過,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歐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克洛維的法蘭克王國統一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他也皈依了基督教。但克洛維還沒有建立帝國,他的法蘭克王國再強大,終究是一個王國。這個時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法蘭克人有個壞習慣,就是沒有長子繼承製,而是在幾個兒子之間平分國土,幾個兒子的各支各房如果絕嗣了,那麽其他支派可以繼承,於是分裂的國家也有可能再次整合。克洛維死後,法蘭克王國也經過了分分合合、互相爭鬥的將近兩百年過程,各個法蘭克國家也都是克洛維的子孫,叫做墨洛溫王朝,但是基本都被宮相掌握了實權,最後又合為一體。重新統一的法蘭克國家經過和司馬氏篡魏差不多的過程:宮相查理·馬特,意思是鐵錘查理在732年擊敗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入侵獲得極大的權力,他的兒子矮子丕平篡位結束了摩洛溫王朝,孫子查理曼大帝經過教皇加冕從國王升格為皇帝,這就是加洛林皇朝的法蘭克帝國。查理曼的皇帝位,上承西羅馬皇帝。這個法蘭克王國-帝國的時期,相當於中國自南北朝末期經過隋到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代。

    但加洛林朝的法蘭克帝國仍然有平分國土的陋習,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東法蘭克王國是德意誌王國的雛形,西法蘭克王國是法國的雛形,而中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的萊茵河流域到意大利這一長條,由長子羅泰爾一世繼承,他同時還兼任三個王國名義上的共主,就是皇帝,但855年羅泰爾一世死的時候又把中法蘭克王國再分成三份:洛林王國、第二勃艮第王國、意大利王國。所以,中法蘭克王國分出來的各地,就成了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世代爭奪的對象。洛林王國後來降格成公國,加入了東法蘭克,成為東法蘭克王國的五大基幹公國之一:洛林、法蘭克尼亞、斯瓦本、巴伐利亞、和薩克森。911年東法蘭克的加洛林後代國王(就是查理曼大帝的後代)絕嗣。當時歐洲是亂世,東法蘭克王國除了和其他法蘭克國家爭鬥,還要麵對正直鼎盛期的北歐海盜,和亞洲遊牧民族馬紮爾人的入侵,所以公爵們不願去找其他法蘭克國家的加洛林近親來繼承王位,就選舉基幹公國之一的法蘭克公爵康拉德當了國王。從此東法蘭克王國可以正式被稱為德意誌王國。康拉德一世當了一任德意誌國王,並沒有傳給自己的後代,而是鑒於國家危急之際,當立強主,推薦了另一個基幹公國的統治者,強大的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經過選舉,捕鳥者亨利當上了德意誌國王亨利一世。捕鳥者亨利和他的兒子奧托大帝,都是極有才幹的統治者和戰無不勝的將軍,父子兩代對內壓服了斯瓦本公爵和巴伐利亞公爵的反抗,把洛林公國重新收入囊中,對外擊敗西斯拉夫人,把波西米亞公國變成臣屬,奧托還在955年的裏奇菲爾德會戰中決定性地擊敗了遊牧民族馬紮爾人,強迫他們定居下來,這就是匈牙利王國曆史的開端。後麵我們說到多瑙河流域的布達佩斯的時候,還會提到。奧托又征服了意大利王國,在962年去羅馬正式加冕皇帝,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它包括了德意誌王國、原來中法蘭克遺留下來的洛林和意大利,但是並不包括勃艮第第二王國。捕鳥者亨利一世、大帝奧托一世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個皇朝,奧托皇朝。這個東法蘭克王國向神聖羅馬帝國過渡的時代,正好契合中國曆史上的殘唐五代。可以把神聖羅馬帝國的崛起,看作和中國宋朝的統一相對應。順便說一句,在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後裔,也在此後不久的987年斷絕,懶王路易五世國王死後無子嗣,貴族們選舉王室近親,巴黎公爵雨果·卡佩為國王,從此西法蘭克王國就正式變成了法國。這也就是法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卡佩王朝的開始。

    奧托一世的兒子是奧托二世,奧托二世的兒子是奧托三世,兩代皇帝托奧托大帝的福,手中的權力還相當穩固,而且在和羅馬教廷的關係中也是處於強勢地位,奧托三世還能打破常規,給羅馬立了德意誌出身的教皇,此前教廷早就習慣了把教皇的位子視作幾個當地貴族家族的囊中之物。在皇權和教權的關係方麵,奧托皇朝的皇帝們跟後來的薩利安皇朝形成鮮明對比。在奧托三世統治的1000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匈牙利國王聖斯蒂芬以舉國皈依基督教,自從955年被奧托大帝打敗並過起定居生活以後,半個世紀過去了,匈牙利至此完成了從遊牧民族到融入歐洲的轉變。但是奧托二世和三世都是20來歲英年早逝,身後留下很多不穩定因素,尤其奧托三世突然死亡以後沒有兒子,繼位的是聖徒亨利二世。這個亨利是巴伐利亞公爵,他的爺爺是捕鳥者亨利的兒子,奧托大帝的弟弟,所以他的父親應該是奧托二世的堂弟,他自己是奧托三世隔了一代的堂兄弟。所以亨利二世仍然屬於奧托皇朝。亨利二世登基的時候,開始從“德意誌國王”改稱“羅馬人的國王”,後來的曆代德意誌國王也沿用了“羅馬王”的稱謂,但是因為實質沒有改變,筆者在後文仍然沿用德意誌國王的稱呼,以免引起混淆。亨利二世後來也獲得了意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的加冕。他在位期間,斯拉夫人占多數的波西米亞公國被納入帝國範圍。他是唯一一個死後被教廷封為聖人的德意誌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而且他的皇後在一百多年以後也封了聖。既然夫婦兩個都特別虔誠,那麽我們俗人喜歡幹的啪啪啪的事情,聖人大概不屑於做,於是聖亨利二世皇帝沒有子嗣,也就絲毫不奇怪。奧托皇朝到亨利二世死的那一年1024年終結。整個奧托皇朝,正好是北宋年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在奧托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前兩年,而亨利二世死後三年是靖康之恥,金兵攻陷汴梁。

    1024年奧托皇朝終結之後,德意誌諸侯選舉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成為德意誌國王康拉德二世。其實在五大基幹公國裏麵,法蘭克尼亞公國是最早解體的,在奧托朝已經分裂了,此時的法蘭克尼亞故地有幾大諸侯主教領地,比如美因茨大主教,還有幾個法蘭克尼亞伯爵領地。新國王康拉德的父親就是法蘭克尼亞的伯爵,擁有沃姆斯和施派爾,但康拉德開啟了薩裏安皇朝以後,他的子孫,那幾位德意誌國王兼神聖羅馬皇帝,也被稱為法蘭克尼亞公爵。所以盡管沒有了法蘭克尼亞公國,但公爵的頭銜還是留下來了。1024年康拉德二世在美因茨主教座堂由德國首席神職人員美因茨大主教加冕為德意誌國王,美因茨大主教就是德意誌總理大臣,後來又獲封意大利王國總理大臣。三年之後,康拉德國王進軍意大利,在羅馬接受教皇加冕為帝國皇帝,那場加冕典禮的來賓裏,甚至包括英國國王兼丹麥和挪威的國王,北歐海盜克努特大王。康拉德的政策是把精力集中在德意誌王國內部加強集權,對帝國的意大利臣民任由其自治,放任不管。

    我們記得,當初中法蘭克王國分裂成的三塊當中,一南一北的洛林和意大利,早在奧托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就已經並進了帝國。中間這一塊勃艮第第二王國,包括今天的瑞士西部、意大利西北部,直到法國普羅旺斯的領土,在這個時代國王逝世沒有留下後嗣,康拉德皇帝揮軍南下,在1033年加冕勃艮第國王,第二年把勃艮第第二王國正式並入帝國。從此以後,帝國皇帝一直頭戴德意誌、意大利、勃艮第三頂王冠,盡管後來勃艮第王國分崩離析,大部分被並入了法國,但這個國王頭銜不能丟,一直延續了將近800年,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為止。

    康拉德二世國王兼皇帝開啟了薩裏安皇朝,也是他在1030年下令修建這座施派爾大教堂,準備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將是薩裏安朝以後曆代皇帝的墓地。康拉德死的時候教堂遠遠沒有完工,他已經埋了進去。所以他是施派爾大教堂埋的8位國王/皇帝中的第一個。

    康拉德二世的兒子是亨利三世,綽號虔誠者亨利或者黑人亨利,倒不是因為他有非洲血統,而是因為他很威嚴。亨利從小被父親作為皇位繼承人培養,少年時期就已經加冕德意誌的共同國王和兩大基幹公國,兼任斯瓦本與巴伐利亞的公爵,1039年在康拉德二世病死以後順利繼承。他和匈牙利王國作戰,迫使匈牙利接受了多瑙河邊界,這條邊界一直維持了一千年,到一次大戰之後的1920年,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界才有改動。1046年德意誌國王亨利三世進軍意大利,因為他的父親康拉德基本不管意大利事務,羅馬當地的貴族世家習慣了把教皇職務把控在自己手裏,當時三個羅馬本地家族為教皇職務互相爭鬥,竟然同時搞出了三個教皇,實在不像話,亨利國王一到,同時廢掉這三個教皇,任命班貝格的主教上位,這就是教皇克萊門特二世,然後再由新教皇給自己加冕皇帝。兩年以後這個德意誌教皇去世,皇帝又任命了利奧九世教皇。也正是這位利奧九世教皇,在1054年和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互相把對方破門出教,導致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東正教會的大分裂。從這段事跡看來,當時皇帝和教皇的關係,還是皇帝占有主導地位,絲毫也看不出下一代鬧得不可開交的“敘任權之爭”的端倪。亨利三世皇帝40歲去世,是第二位埋在施派爾大教堂的皇帝,也薩利安皇朝四位皇帝中最成功的一位,權力很大也很鞏固,可是他任命的教皇是主張教權高於皇權的改革派;在德意誌國內,亨利三世一朝,除了薩克森以外,各個公國或早或晚要麽絕嗣,要麽公爵叛亂被貶斥,國王非常幸運,曾經在不同時期掌握過各個公國的權力,可是他卻不加珍惜,全都分配出去給各家諸侯,將來給自己的兒子造成無窮無盡的麻煩。

    亨利三世的兒子亨利四世生於1050,1歲半就當選為德意誌的共治國王,4歲正式加冕。這位亨利四世,也許是中世紀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傳奇皇帝,在他統治下,皇權和教權之爭白熱化,一生四次被不同的教皇革出教門,到死都還沒有赦免。他父親亨利三世1056年去世時他成為德意誌唯一的國王,當時才6歲,因此不得不任命攝政,開頭5年是母後攝政,1062年他12歲的時候,科隆大主教製作了一艘漂亮的船,沿萊茵河開到杜塞爾多夫附近,誘騙亨利四世上船綁架了他。小亨利跳河逃生,卻又被抓回船上。就這樣,科隆大主教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小國王亨利的名義統治了三年,直到亨利四世15歲親政。

那麽亨利四世朝矛盾的焦點,教權和皇權之爭,或者說敘任權之爭是怎麽回事呢?古羅馬帝國接受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皇帝是占支配地位的,是教會的主宰。後世所謂“教皇”那是中文的意譯,原文Pope是“爸爸”的意思,而教皇的正式職務,是羅馬大主教。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歐群龍無首,軍閥混戰,當時的羅馬主教利奧一世曾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退了匈王阿提拉的大軍,成就一段傳奇。羅馬大主教作為亂世裏人民渴望安定的希望所係,聲望直線上升。後來鐵錘查理、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這三代加洛林朝法蘭克帝國的奠基人時期,皇帝和羅馬大主教屬於互相幫襯的關係:矮子丕平打進意大利半島,替羅馬大主教胖揍欺負羅馬的倫巴德人,還把羅馬附近的土地獻給教廷,史稱“丕平獻土”,就是意大利中部教皇國的開始,而羅馬大主教投桃報李給丕平加冕篡位,後來又給查理曼大帝加冕為皇帝。在奧托皇朝,直到薩裏安皇朝前期,德意誌的武力都能震懾意大利,皇帝對教皇仍然居於優勢地位,甚至廢立教皇,任命德意誌人當教皇都不在話下。而在德意誌國內,皇帝喜歡任用主教,而不是諸侯出任宮廷要職,如果有無主領地,也喜歡分配給主教或者修道院,而不是分給世俗諸侯。一個原因是那個時代的世俗諸侯,甚至國王皇帝都有很多是文盲,大字不識,二是主教沒有兒子可以世襲,不像世俗諸侯父死子繼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據勢力,因此國王皇帝更容易信任神職人員。但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國王對本國境內的主教,尤其是諸侯主教有沒有任命權和否決權?主教的任命是國王/皇帝說了算,還是羅馬教廷說了算?打個比方,這就像中國各省的公安廳、稅務局主官的任命,是省委書記說了算的地域管理呢,還是公安部長財政部長說了算的垂直管理呢?這就是敘任權之爭。

在亨利四世國王還沒有親政的幼年,羅馬教會就已經顯示出了強勢的跡象,教皇尼古拉二世下達教令,規定由紅衣主教團選舉教皇,這樣就把皇帝排除在教皇任命的程序之外,這個紅衣主教團秘密選舉產生教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亨利四世親政以後,積極幹預意大利事務,跟教皇亞曆山大二世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當時就任命康斯坦斯主教、米蘭主教、萊歇瑙修道院院長這些職務,國王和教皇對敘任權爭奪不休,誰也不讓步。1076年亨利四世宣布,三年前亞曆山大二世教皇死後,羅馬選出來的改革派教皇格裏高利七世的選舉無效,要把教皇廢掉。格裏高利七世教皇針鋒相對,把亨利四世破門出教。這是史無前例的舉動,震驚天下。亨利四世如果在國內地位穩固的話,本來可以效法自己父親,進軍意大利廢了教皇,可是他後院起火,德意誌貴族多年來不喜歡他任用平民出任宮廷要職,冷落貴族的做法,發動多起叛亂,尤其是薩克森公國。教皇一宣布皇帝被革出教門,就意味著解除了諸侯貴族對國王的效忠誓言,為叛亂的正當性背書。亨利四世看到了這個舉動對國內形勢的巨大危害,立即采取了一個名揚後世上千年的反製措施:他領兵南下意大利,把格裏高利七世包圍在卡諾莎城堡,卻不攻城,而是穿上麻衣,自我鞭撻,在雪地裏站在城下懺悔。這個姿態在後世幾百年,都被認為是皇權向教權屈服的表示,後世的羅馬教廷也有意地把這次事件宣傳成教權高於皇權的象征。其實放在當時的條件下,卡諾莎事件其實是亨利四世皇帝的政治勝利。按照中世紀的道德習慣,一個人誠心懺悔,一定要獲得寬恕。所以亨利自我鞭撻,其實是擺出一個姿態,反將教皇一軍:我都這樣了,你赦不赦免我?赦免,我就達到了政治目的;不赦免,在道義上你還配當教皇嗎?我一樣達到政治目的。何況當時是亨利包圍了教皇,亨利才是實力占據上風的一方,卡諾莎的懺悔,是他主動做出的政治姿態。果然,教皇在1077年赦免了亨利,而亨利此後也仍舊在德意誌和意大利境內隨意任免神職人員。1080年格裏高利七世再次把亨利革出教門,還支持德意誌國內反對亨利的貴族選舉出對立的國王。但在這幾年當中,亨利把國內各處叛亂基本平息得差不多了,加強了自己的地位,他擊敗並殺死了反對派貴族選出的對立國王,反過來操縱意大利和倫巴第地區的保皇派主教們,選出對立的教皇克萊門特三世,然後進軍意大利,1084年由自己立的教皇克萊門特三世加冕,即皇帝位,教皇格裏高利七世在自己的支持者保護下撤到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並在這一年第三次把皇帝破門出教。

亨利四世統治時期,在帝國以外發生兩件劃時代的大事,一是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建立諾曼王朝,二是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並在1099年占領了聖城耶路撒冷。亨利四世曾經把凡爾登伯國賜予後來第一次十字軍的領導者,布永的戈弗雷。亨利四世此人很有政治手腕,對自己的目標和任務也非常清楚,能做到堅韌不拔,但他不是捕鳥者亨利或者奧托大帝那樣出色的將軍,他的軍事能力平平,經常打敗仗,結果搞不定國內反叛的各路諸侯,自己的地位就很脆弱,每次出征意大利的時候,國內剛剛被壓服的薩克森、巴伐利亞這些公爵們就起來作亂。1089年亨利四世再次進軍意大利,當時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起兵,把皇帝的後路斷掉了。不過最終這些諸侯或者教皇的反抗,都可以被皇帝克服。最終打敗了亨利四世的,是他的家人。首先是這次遠征意大利的時候,教皇派策反了他的長子,剛被選為德意誌共治國王的康拉德,然後連皇後也在1094年跑到教廷,向烏爾班二世教皇控告並詆毀皇帝。這次亨利四世總算是化險為夷,先後跟自己的長子和巴伐利亞公爵和解,返回德意誌,回國以後另選幼子,12歲的亨利五世作為自己的共治國王,並且讓小亨利發誓,絕不違背父親的意誌。

但這位少年繼位的繼承人亨利五世,是個比父親更狠的角色,5年以後,剛長大成人的亨利五世派人聯絡烏爾班教皇,運用教皇的權威解除了服從父親的誓言,然後拉攏反對派貴族舉起大旗反叛亨利四世。後人研究認為,亨利五世反叛父親的動機不僅僅是單純的青春期叛逆,而是看到父親幾乎失去了全國貴族的擁護,擔心父親死後自己的繼承權會出大問題,於是采取主動改換陣營反戈一擊。亨利四世不想和兒子在戰場上刀兵相見,兩軍在萊茵河邊科布倫茨對壘的時候,父子兩人單獨見麵,兒子勸說父親解散軍隊,和自己一起前往在美因茨召開的德意誌諸侯大會和解。沒想到亨利四世剛剛解散軍隊,就被兒子關進了地牢。1105年底被囚禁的亨利四世被迫在美因茨諸侯大會上宣布退位,亨利五世成為唯一的德意誌國王。兩個月之後,亨利四世跳水逃出監牢回到施派爾的根據地,並打退了亨利五世軍隊的進攻。但是1106年8月病死。亨利四世死的時候仍然處於絕罰之中,不能以基督徒的身份埋進任何一座教堂。不過,應該說他的兒子亨利五世並不是完全不講父子情分,兩代人的對立更多處於政治需要,亨利四世死後,五世堅持把父親的屍體從今天的比利時運到施派爾大教堂,暫時停放在沒有經過祝聖的教堂的一部分,之後也走上了維護皇權的道路,5年以後亨利五世進軍意大利,俘虜了教皇帕斯卡爾,逼迫教皇給自己加冕為皇帝,同時赦免父親的絕罰。所以,亨利四世在死後5年才解除絕罰,被葬進施派爾大教堂的皇室墓地。今天我在施派爾大教堂聖壇地下的墓室裏,重點要看的,就是亨利四世皇帝,和後來哈布斯堡家族第一位德意誌國王魯道夫·哈布斯堡的墓。

亨利五世對父親反戈一擊,團結了國內的所有貴族,所以他在和羅馬教廷的鬥爭中,地位比四世穩固得多。1122年,當時已經在德意誌和意大利取得強勢地位的亨利五世皇帝和教皇就敘任權問題達成妥協:皇帝和國王仍然可以在本國範圍內任命主教,但隻能是授予主教世俗的權力,而教皇保留授予主教們戒指和權杖的權力,象征在精神世界的權力是來自教皇的。如果用各省公安廳和財政局的例子做比喻,大概相當於是要接受所在省政府和中央部委的雙重領導吧!亨利五世1125年死於癌症,享年39歲,他是埋在施派爾大教堂的第四位皇帝。他沒有兒子,於是薩裏安皇朝終結。

但是薩裏安皇朝的故事還沒有完,尚有一個尾聲:亨利五世皇帝死前屬意的德意誌國王繼承人,是外甥斯瓦本公爵腓特烈,屬於霍亨施陶芬家族,最不願意看到的繼承人,是多年來反對自己和父親的薩克森公爵羅泰爾,或者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可是他的外甥在諸侯選舉國王的時候過於自信,其傲慢的態度激怒了諸侯,結果諸侯選出來的德意誌國王,恰恰是薩克森公爵羅泰爾,後來加冕成為國王兼皇帝羅泰爾三世。這位皇帝統治帝國12年,期間和平而強大,不但壓服了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兩兄弟,斯瓦本公爵腓特烈和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的反抗,還南進意大利打敗了西西裏的諾曼王朝國王羅傑二世。而羅傑二世統治期間是西西裏王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盛世。所以,這個夾在法蘭克尼亞皇朝和霍亨施陶芬皇朝之間的羅泰爾三世皇帝,絕不可被看遍成一個暫時性的過渡人物。

但是羅泰爾三世沒有兒子,他屬意的繼承人,是巴伐利亞兼薩克森公爵,韋爾夫家族的驕傲者亨利。我們記得,當初羅泰爾當選之前,法蘭克尼亞皇朝末代皇帝屬意的繼承人,是霍亨施陶芬家族,結果在選舉時落選,現在羅泰爾三世死了,德意誌王位就成了兩個陣營爭奪的對象:一方是斯瓦本公爵和法蘭克尼亞公爵,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兩兄弟,另一方是薩克森公爵和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家族的驕傲者亨利。結果1138年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弟弟康拉德勝出,當選為德意誌國王康拉德三世,從此開啟了霍亨施陶芬皇朝。驕傲者亨利自然不服,他死後,他的兒子獅子亨利繼續跟斯陶芬皇朝不懈地鬥爭。這就是以後上百年,施陶芬家族和韋爾夫家族兩大家族鬥爭的開端,也是意大利13時間以後好幾百年時間裏,圭爾夫黨和吉貝林黨鬥爭的源起。

    但是施陶芬皇朝和此後盧森堡皇朝、哈布斯堡皇朝的漫長而曲折的曆史,放在這裏篇幅太長了,況且施派爾大教堂埋葬的四位皇帝,都是薩裏安皇朝的皇帝,有關的曆史背景交代到這裏也就夠了。等後麵寫到萊茵河上遊摩澤爾河流域,盧森堡曆史的時候,再接著講霍亨施陶芬皇朝和盧森堡皇朝的來龍去脈。而帝國最後一個也是為時最長的哈布斯堡皇朝,已經屬於近現代,而且哈布斯堡的大本營在奧地利,那就放到本書後半部分的多瑙河流域,再詳細交代吧。

感謝顧帥允許我轉載他的德意誌春秋記!

 

我再繼續我們那次的旅行。

16世紀,新教也在這裏擴張, 我們這次也參觀了一個新教(基督教)教堂。這個教堂建於19世紀,新哥特式建築風格。非常神秘的紫光藝術

花窗精美

外部也精致

還有一個巴洛克教堂,三聖教堂,有三百多年曆史了,巴洛克木製建築,很華麗。

除此,我們還參觀了一個猶太教遺址,中世紀時,阿爾卑斯山北,一個著名的猶太居住地就在這個城市,也說明了它中世紀非常發達。這個地址叫Judenhof 猶太區

這是猶太智者

Mikwe, 猶太教的浴地,舉行宗教儀式前淨身之地。聽介紹,也挺男尊女卑的,每個宗教都i有些類似。前些年,有猶太教組織想從新使用這個遺址,市政府用了很多理由,才沒有用於宗教途徑,而是紀念,考古遺址。

這次旅行,學習了三個不同宗教的曆史。

最後再看看這個美麗古樸的城市,著名的老城樓

商業街

小院落

那條古老的朝聖之路,雅客布路的朝聖者,也路徑這裏

大教堂旁邊有座石橋,叫太陽橋, 橋邊有座紅樓,就是我這次入住的地方。

過了橋,去一家女子修道院Magdalene, 那裏有一位近代著名的修女Edith Stein,她本來是猶太人,後來改信天主教,出家成為修女。她受過高等教育,是心理學和哲學家。在法西斯時代,被投入集中營,在奧斯韋茨集中營被殺害。她被教會封聖。

我很熟悉這位聖人修女的故事,年輕的時候,我教母告訴我的。沒想到,這麽多年過去了,我站在這個地方,坐在修女曾經禱告的地方。

我為這位富有才華,生不逢時的女子惋惜。

她在這裏的修道院度過7年的時光。我最後一天起早,在修道院和修女們一起早禱。然後走過這個門,入世俗世界

我在這個古城住了兩夜。現在這段封國禁足的日子,我回憶那個美麗的夏天,想念我的朋友們

那天吃完晚飯,走向大殿。

 

有同學說,顧劍教授的課程太難,有些看不懂。

我這裏通俗一下吧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三分帝國 (咱們世界曆史都學過)後來東法蘭克的康拉德當了國王, 相當於德意誌的雛形。通過選舉,海因利希一世(教授文中一直稱為亨利,我覺得德語的直譯海因裏希更德意誌一些)成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嚴格意義上的德意誌曆史開始了 (我們秋天去了他的奎德林堡, 大家可以看那篇遊記,我很喜歡那篇文章)

他的兒子奧托大帝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個皇朝,奧托皇朝。而後就是奧托二世,三世,他們都是能打仗的,英年早逝,三世沒有兒子,繼位者是海因利希二世 (他爺爺是奧托大帝的兒子)

海因利希二世夫婦是童貞 (大家記得南方名城的班貝克,大教堂裏就有他們的石棺。班貝克我寫了很多篇了)他們沒有後代,死了後,奧托王朝就就結束了,沒有巴伐利亞的事了。

這時候,德意誌諸侯選了康拉德二世(施派爾大教堂的首建者)他開始了薩利安王朝(施派爾大教堂掛著薩利安的十字)他也是第一位被埋在這個大教堂的國王和皇帝。

他的兒子是海因利希三世,他比較剽悍,帶著軍隊到羅馬,把教皇廢了,把班貝克主教封為教皇(這位教皇的石棺就在班貝克大教堂入門處)這位教皇死了後,他又立了一位。海因利希三世是薩利安皇朝最剽悍的皇帝。 可是英年早逝,兒子海因利希四世不到兩歲。這個小皇子從小生活在各種勢力鬥爭中,一直當孫子,長大後比他爺爺和爸更有野心和夢想。而當時羅馬的格利高裏七世也非常強硬。

按理說,海因利希四世可以發揮德意誌傳統,和他爺爺,爹一樣,發兵羅馬,廢了教皇。可是他的童年經曆讓他與眾不同,有了那場著名的卡諾莎故事,海因利希四世帶著重兵,把教皇團團包圍在城堡,不殺不喊,自己下馬,穿麻衣赤腳,拿著鞭子抽自己,求教皇贖罪。教皇敢不贖罪嗎? 兩人都有台階下了。

不過後來海因利希四世還是把這個教皇廢了,立了一個自己的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的兒子海因利希五世比父親更狠,成年後就借用教皇的力量廢了父親的權利,逼父親退位,自己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四世客死他鄉,還是被兒子接回家鄉,埋在施派爾大教堂的地宮。

所以說,這座大教堂,這個地宮是沉甸甸的德意誌曆史啊。也是德意誌的世俗皇權和教會的神權鬥爭的曆史。

謝謝閱讀,祝大家健康平安。世界等待著我們。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石假裝' 的評論 : 問好石姐姐!國內家裏老人可好,希望你們健康平安。
是的,西方當年打仗,貴族,國王,騎士在最前麵,最危險的地方。
等姐姐以後有時間,到我們這裏玩,敲鑼打鼓歡迎~~~~
石假裝 發表評論於
看著你的圖片和文字聯想到比較政治學的一段介紹,西方的皇帝貴族要勇敢能打仗,而且要站在陣容的左側(如果我沒記錯)對打時最危險的地方......
太喜歡這種有曆史又很少遊客的小城了。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雅佳園' 的評論 : 問好雅佳姐。等天下太平,你們遊歐洲時,如果順路,看海德堡時,順便看一下。都是曆史。祝全家健康快樂!
雅佳園 發表評論於
Speyer, 記下了, 待疫情結束後便隨著你的介紹去走訪這座古城。 謝謝你花了大量的時間整理, 撰寫精彩的遊記,學到很多!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如斯姐, 我簡易了顧教授的一段文字,你可以看到兩個風景,奎德林堡和班貝克。問好姐姐!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心靈之遊' 的評論 : 這篇文章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寫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顧大俠的心血。
我去找那本書看看,疫情期間看了不少書,很受益。祝姐姐和家人健康平安。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cowwoman' 的評論 : 也感謝您花時間讀我的文章,祝平安健康。
心靈之遊 發表評論於
讀你的文章總是漲知識。前些日子讀了Neil MacGregor寫的那本Germany,覺得寫得很悲壯。很感慨這麽一個英國學者對德國文化的深邃見解。
cowwoman 發表評論於
感謝讓我們讀者開眼界。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也祝靚媽全家新周瑜快!這個花窗好看吧,不是很華麗,但是古樸莊嚴,就在那裏靜靜等待我們的發現。法國有一個著名的教堂就是以它為原型建築的。姐姐,等天下太平了,你們來德國玩,我請你們吃飯!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的評論 :
新年好! 謝謝您喜歡德國,以後有機會,可以看看,德國的景色不是很驚人,但是融入其中,有歲月靜好,小城故事的感覺。那裏離海德堡不遠了。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對了,我本來想寫一個簡要的四位皇帝故事,但是目前沒法改文章。嗨,包括題目也是有個錯字。
安娜晴天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抱抱如斯姐,新年好!
我也看過你,當時你說暫時休息一下,我自己也是這個想法。現在看到你又寫文字了,挺好。
安娜病過一次,我沒帶她去查過。小心翼翼照顧她,她病愈後,我沒生病。堅持每天在雪原步行一個小時。祝2021 平安如意!
亮亮媽媽 發表評論於
這麽多美麗的照片啊!歐洲的教堂是不是都有花窗?非常漂亮。跟著晴妹遊德國。問好,祝新周快樂。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發表評論於
很高興又讀到您圖文並茂的遊記。等疫情過後,一定去這個萊茵河畔的古城走走看看。
如斯 發表評論於
一直惦記著你和安娜,來探過幾回,今天見你又更新了,放下心來。
看這一篇的照片真是享受(顧劍教授的課程太難;)),逃避現世的混亂,和你一起去溯古。
向你和安娜祝賀新年。願2021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