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9

豆腐幹 (2016-05-04 06:02:41) 評論 (9)
這樣敘述下來可以引出兩個問題。一,中國永遠被債務套牢了,成了以匯豐為首的銀行團的提款機,你不想當這個提款機還不行。當經濟和國際接軌,成了那個體製裏的一分子之後,想退都退不回去。政府成了經濟的人質,必須借債。不然自有別人來做這個政府。庚子賠款後,中國士大夫心裏很怕,怕這個債子子孫孫都還不清。所以拒絕再借債,咬著牙自己還,一年5500萬兩地失血,最終還是撐不下去了,1910年要和美國商量著來一筆“幣製改革大借款”。 錢還沒到,國已亡了。袁世凱被迫接盤,來了筆2500萬鎊的“善後大借款”,折合2億兩白銀。那你把曆年庚子賠款數加起來到1911年就是2.18億。這2.18億積聚在銀行團的庫房裏,不放出去怎麽了得![1]而且還有2700萬鎊的外匯空倉, 不借款,如何收拾?到了這個份上,債務變成了自我循環,不斷瘋長的利維坦,它最終會吸掉你每一分收入,你還不能甩了它,不是因為炮艦,那上海對內地也沒有炮艦,不也形成了永久債權?關鍵還是貿易不平衡,逆差方不靠債務根本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天長日久,債務慢慢地植入你的身體,成了你的血液,你的心髒,你經濟的發動機,一刻都不能停止。到了這時,你擁抱債務都來不及,哪裏還能想到擺脫它?那,的確有一些天生的舍我其誰的異類,比如俄國,日本曾經努力想掙脫外債的束縛,搞得世界遍地苦難,至今還沒成功。世界上成功擺脫了外債的國家隻有一個-美國。嗯?或許還有中國??

我一直說中國近代史裏充滿了神奇,外債就是一個。當中國民族主義者痛心疾首於債務纏身,國格淪喪時,外國的債權人對中國的違約同樣氣憤不已,叫囂不止。這到底是誰占了便宜誰吃了虧?看數據好了。曆年的外債和我們還本付息的數據就不羅列了。隻說總賬吧,從1895年開始到1936年為止,中國外債實收共15億兩。[2]還本付息共15億兩。抗戰後,中國止付了外債,從此再也沒續付過,當初擔心子子孫孫還不清的債,事實上兩廂結清,中國隻付還了個本金。嗯?誰占便宜誰吃虧了?那些占了便宜還要賣乖的出來說說!中國真正吃虧的是二次大的賠款,馬關條約賠款和庚子賠款。
馬關條約2.4億兩轉成了債務。
庚子賠款從1902年到1936年一共賠出6.36億關平兩,8.83億元。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部分:1917年前的16年是第一部分。這段時間內各國都是賠足的。一共賠出5億元。這筆錢各國是實收的。中國參戰後,德,俄,奧三國就不再支付了。這三家是大頭,占50%的賠款。1917年中國參戰,列國與中國有約,願意讓中國緩賠。所以1918年到1924年這7年裏隻賠了3540萬元。這筆錢各國政府也是實收的,新情況是美國認為多收了,從1909年起每年退出原來應收本息的一半,舉辦清華,1909-1917,9年間共退還600萬美元左右,折合銀元1175萬元。所以1924年之前實際支付出去的庚款本息總額大概5.23億元。1925年到1936年這12年裏,中國政府共賠出3.48億元。這段時間內各國改變了接收這筆款項的方式,不再將錢匯出中國,而是留在中國,建立基金會控製它的使用。其使用方向主要是向各自本國購買教育,及為中國的工礦,鐵路建設提供出口信貸。所謂庚子退款,大多就是指著最後的3.48億元。這個並不是各國放棄了債權,而是將賠償所得用於中國,但是也不是做慈善,是做有利於本國的戰略投資,如留學生。或者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同時又重新確立起幹淨的,不被指責的債權。中國近代史上被千夫所指,喪權辱國的外債賠款問題,最終喪失的大頭就是庚子的5.23億元,合3.76億關平兩,加上馬關條約的2.4億兩,總共6.16億兩。不妨將它視為12.6億外債的利息,[3]1895年到1936年41年,平均年息1.19%, 這樣好的deal.哪裏去找?這個債使中國建成了幾條大的鐵路幹線,建成了一些工業基礎設施,建立了一支半現代化的軍隊,一個半現代化的政府。使中國有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基本的物質基礎。至於中國是怎麽做到借錢隻付本金不付利息,或者付息不足的,這個要去問日本人了。我再扯下去就離題太遠了。我還是這個觀點,中國在20世紀初的30年裏實際上是吃了外部世界的補助的。把它解釋成喪權辱國,起碼在學術上有視角偏頗之失。


[1]1902年之前,白銀都是淨輸入的。之後,則為淨輸出。文獻上也顯示白銀由上海道繳付銀行團後裝船出運。但是目的地應該不是歐美各國。我想大部分白銀還是存放在匯豐香港,新加坡的銀庫裏。總之一直在匯豐的控製之下。俄國將一部分白銀轉成了道勝銀行的準備金。各國實收的還是外匯。
[2]徐義生數據,指實收。
[3]15億-2.4億=12.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