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巴黎很驚訝這裏有那麽多阿拉伯人,特別是我的學校附近就有兩個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建築,一個是位於穆罕默德廣場的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簡稱IMA),與巴黎聖母院隔河相望;另一個是緊挨著巴黎植物園的大清真寺。這些建築與巴黎的經典景觀風格迥異,凸顯了巴黎的多元文化和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
巴黎大清真寺(Grande Mosquée de Paris)位於巴黎五區的南端,是法國最大清真寺、歐洲第二大清真寺。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感謝來自法國殖民地的穆斯林軍人與德國作戰。這座清真寺為mudéjar風格,北非式宣禮塔高33米,設計精湛。1926年7月15日揭幕典禮,至今保存完好。庭院優美靜謐,附設的茶室餐廳吸引著普通巴黎百姓來此小憩。
回複 'linmiu' 的評論 : Jean Nouvel確實是法國的建築大師,密特朗當年也還算是有遠見的,很可能預知到未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法國社會的影響...歡迎到訪,周末愉快!
小兔三屋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一天48小時' 的評論 : Mon erreur。 Je ne dois pas dire 法國人偏袒言論自由。我覺得法國人走極端,就像大革命時期的追求極致,現代則把自由平等博愛發揮到了極點。像查理周刊這樣的期刊,依我個人觀點早該關張或徹底換人。不能說法國的言論自由和多元文化是恐襲原因,但是放縱查理周刊任其發展確實令人質疑...
第一次到巴黎很驚訝這裏有那麽多阿拉伯人,特別是我的學校附近就有兩個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建築,一個是位於穆罕默德廣場的阿拉伯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簡稱IMA),與巴黎聖母院隔河相望;另一個是緊挨著巴黎植物園的大清真寺。這些建築與巴黎的經典景觀風格迥異,凸顯了巴黎的多元文化和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
巴黎大清真寺(Grande Mosquée de Paris)位於巴黎五區的南端,是法國最大清真寺、歐洲第二大清真寺。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感謝來自法國殖民地的穆斯林軍人與德國作戰。這座清真寺為mudéjar風格,北非式宣禮塔高33米,設計精湛。1926年7月15日揭幕典禮,至今保存完好。庭院優美靜謐,附設的茶室餐廳吸引著普通巴黎百姓來此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