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回國了,又要買禮物送禮了。
我是一個購物狂,以前是,現在也沒改。
以前逛街買衣服是我的有氧運動、心理療愈、情緒釋放三合一。現在興趣已大大減退。取而代之的是買花養花,買家居用品。跑得最多的是以前一直以為是"粗人"才去逛的Home Depot ,Canadian Tire,我這個賺得不多假精致的人最多也逛逛Home Sense。
一段時間發誓緊縮貨幣深居簡出,不過,嘴上說不逛街,行動上還是誠實的。前陣子我又一頭紮進Bay的清倉區像個潛水員,花了幾千塊 ,浮出水麵時身邊多了椅子、衣服、護膚品,更多的是被子、被套,被單,枕頭,抱枕,我幾乎是把這一輩子睡覺能用到的家當全置辦齊了。看價格,我忍不住笑出了聲。看購物車,我歎了口氣:這是在給養老做準備吧。
說到床上用品,我以前回國,總傻不吧嘰地帶一兩套被套回來。有的是妹妹買的,她的總是選 價高質美,她的理論是:"萬裏迢迢背回來的,當然要背最好的。"而我的邏輯簡單粗暴:"是買便宜貨的,貴的,我不如在我那邊買。"
這邏輯在某種程度上也沒錯。前陣子Bay大打折,很多商品價格低到想讓我報警,但好在 質量不打折,我手速飛快,扛了很多床上用品,那一刻我都想給自己頒個獎,獎杯上刻:"一輩子睡覺不求人獎"。

坦白講,我一直喜歡買東西。衣服、鞋子、包包、床單被套,每一樣我都愛得義無反顧。看見心儀的物品,手心就癢,錢包就癟。但好在前三項我已經學會自我克製,現在買得最多的是"全家受益型"的,大量被單被套堆積在地下室 ,什麽時候拍張照片秀一下,10個有九個肯定會說我是個"crazy woman "。
不過我的購物邏輯,已經不局限於清倉區。
今天去Home Depot,本來隻是路過,結果一看到花花草草打對折,人家說上海人喜歡貪小便宜,我就是個代表,我毫不猶豫又拎了兩盆家裏已經有的鐵線蓮和鼠尾草回來。
我還一本正經地跟我先生算賬:"你看,我初春買的那些時價貨,現在攤下來成本是不是就低多了?如果下周再降價?我當然會再去加倉,,今天攤一攤算一算,,我等於自己做了個個人對衝基金,今天越想越開心,簡直是用智慧在省錢,用快樂在種花。
不過,我滿心歡喜地向先生解釋我“攤低成本”的高明操作時,他眉頭一皺,麵色凝重。也許他那一瞬間,想起了當年的我們的滑鐵盧"北電股票"。他幽幽地說:"聽起來很耳熟啊,當年我們也是越跌越買,不斷加倉,夢越做越大,結果呢?他開始翻白眼了,說,"倉沒爆,加國最大的公司卻沒了。"
突然,赫思嘉躍入了我的腦海,我的偶像,。對,就是她。她說過:"土地才是唯一值得擁有的東西。"我轉頭把白眼翻回
去,對我先生說:"你看,我買的花,帶著土,是土地的延伸,我是在投資實體資產!"我又說"花也是有流動性的啊!起碼比股票看得見、摸得著。"先生算他讀書比我讀得好,他說"你買的是花和被套,是精神資產,不具備流動性,也無法套現。"那好吧!算你會算帳。我認輸。
我走出商場對他大喊"再買就剁手,或者把我送到養老院,帶上我剛買的十套床單和被套"。一邊又為"撿到寶"而暗自竊喜。那些塞滿地下室的被套、瘋狂打折囤的花草,還有先生聽到"對衝基金的理論時幽幽的欲說不休的表情,都成了我生活裏的調味品,甜甜酸酸。
其實我不是真的需要那麽多東西,而是喜歡享受那種我賺到了的短暫狂歡,以及反正以後用得上的自我安慰。畢竟,人生已經夠複雜了,能在清倉區裏找到一點小歡喜,也算是一種低成本的我們平凡人家的精神勝利法。
當然,如果哪天我真的金盆洗手,不再衝動消費了,那一定不是因為我悟了、醒了、人生境界進入更高層次,而是因為我終於發現了終極折扣,那就是:待在家裏,什麽都不買,100% off!
那時候我大概率已經走不動了,哪兒也去不了,購物車也推不動,花市也逛不動….,大概我要一百多歲了吧。
去年回滬拍的視頻沒時間整理,就做了short ,節約時間。沒想到,網上也有人看。一鼓作氣做了幾個從上海中心大廈拍的金茂,環球金融大廈及黃浦區兩岸的視頻。
Shorts 都十幾鈔。很容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