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25 晴 13–29°C
奧斯陸
明天就要啟程,正式踏上聖奧拉夫之路了。今天的行程很簡單,隻安排了三件事:到皇宮門口打卡,參觀奧斯陸市政廳內部,以及挪威國家博物館。這三處地標彼此相距不遠,走起來輕鬆自在。我上午快十點才悠閑出門,傍晚不到五點便已回到住處,節奏舒緩,卻收獲頗豐。
盡管今日行程不多,卻意外地高效與幸運。抵達皇宮時,正好遇上換崗儀式,一隊衛兵身著筆挺製服、步伐整齊、儀式莊嚴,給人一種即將出征般的肅穆感。隨後前往市政廳,又恰逢中午12點開始的英文導覽。這棟建築的外觀方正樸素,但內部卻極具藝術張力:高聳的壁畫、細膩的浮雕,講述著挪威從維京時代到現代的民族史詩。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才更直觀地感受到挪威人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尊重自然、崇尚平等、追求公正,以及深植於社會中的社會民主主義理念。在這個北歐國家裏,福利體係不僅是製度安排,更像是一種“共同體哲學”。教育、醫療、養老,都被視為社會的集體責任;權力與資源盡可能分散,強調個人與國家的互信關係。站在這些描繪挪威百年曆程的壁畫前,我能感受到,這種價值觀已經融入挪威人的日常生活,低調、平等、親近自然、尊重多元。
相比之下,昨天在蒙克博物館的經曆也同樣幸運。館中珍藏了蒙克創作的三幅不同媒材的《呐喊》(Scream),一幅是1893年的蛋彩和蠟筆紙本,一幅是同年的彩色粉蠟筆紙本草稿,第三幅是1910年左右的蛋彩版,風格略有變化。為了避免光線傷害,這三幅畫會輪換展出,每次僅亮相30分鍾。我原本毫無計劃,卻意外一次看齊三幅版本,甚至趕上了一場由講解員帶領的英文導覽,得以深入了解這幅作品的曆史背景與藝術意義。
而在今天的挪威國家博物館中,我終於見到了《呐喊》的油畫版本。這幅誕生於1893年的作品,是蒙克創作的首個《呐喊》版本,也是目前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與其他幾個紙本版本相比,這幅油畫色彩濃烈、構圖飽滿,背景的血色晚霞、人物臉上的驚恐扭曲,以及畫麵線條的震顫與扭動,共同呈現出極為強烈的情緒衝擊。
這幅油畫背後還有一段充滿戲劇性的經曆:1994年冬奧會開幕當天,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盜。兩名竊賊趁安保空檔,從國家美術館窗戶潛入,僅用一分鍾就將畫作割下帶走,甚至留下諷刺字條:“感謝你們糟糕的安保。”三個月後,這幅油畫才被追回,雖有輕微受損,修複後才得以重新展出。
更驚險的一次發生在2004年,蒙克博物館中展出的另一幅《呐喊》與《瑪丹娜》同時遭遇持槍劫匪搶劫,劫案震驚國際。所幸兩年後作品被成功追回,隻是受損更加嚴重,修複耗費多年,才重回公眾視野。這些事件,也讓《呐喊》的文化地位在大眾心中愈加鞏固,仿佛連罪案也未能將它的“驚叫”噤聲。
這幅作品在19世紀末創作完成,但並未立刻聲名鵲起。直到1960年代,《時代周刊》在報道越南戰爭時,首次使用這幅畫作為配圖。畫中人物無聲的尖叫恰好映射了那個時代人們麵對戰爭、動蕩與不安時的集體焦慮。自此,《呐喊》開始在國際社會廣泛流傳,成為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象征。
然而,如今我們的焦慮似乎更甚以往。氣候變化、地緣政治、人工智能的崛起、疫情後的社會重塑,人類正置身於一波又一波的全球性不確定性中。那幅畫中的紅色晚霞,如今常被解讀為氣候危機的隱喻:它不再是夕陽的浪漫,而是天邊燃燒的警示;那張驚恐扭曲的臉,也許正映照著我們自己。
此刻,站在《呐喊》麵前,我不禁想起自己即將踏上的聖奧拉夫之路。《呐喊》表達的是內心的撕裂與恐慌,而朝聖,則是在動蕩與混亂中尋找安寧與方向。行走在聖路上的人們,無論出發的動機是什麽,歸根結底都在回應內心某種呼喚:逃離喧囂、麵對自我、尋找歸屬,甚至隻是學會“安靜地呐喊”。
我們不再用聲音喊出恐懼,而是用腳步丈量寧靜。走在路上,每一段旅程既是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對內心世界的撫慰。就像蒙克在創作《呐喊》時曾說過的那句話:“我感到自然在呐喊。”而朝聖,也許正是我們在大自然中聽見這種呐喊後,做出的回應。
蒙克博物館,有7層展廳,並設有餐廳可供休息。



蒙克自畫像。

蒙克博物館裏參觀《呐喊》的人群。


蒙克博物館對《呐喊》不同版本的文字介紹。


我昨天在蒙克博物館幸運地看全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呐喊》。



這是我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蒙克的最早油畫版《呐喊》。

在蒙克博物館昨天巧遇講解員。他講解得非常棒。

挪威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失而複得的《瑪丹娜》。

挪威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蒙克的另一幅代表作:《生命的舞蹈》。

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蒙克的又一幅自畫像《手拿香煙的蒙克》。

挪威國家博物館還收藏了許多其他畫家的作品。這兩幅是我喜歡的作品:《失業了》,《被嘲笑的單身漢》。



蒙克還是20世紀初版畫領域的重要探索者之一。他的作品采用木刻、石版和蝕刻等多種技術,畫麵有著強烈的情緒衝擊力。





在這裏你也可以親手印製一幅版畫。

挪威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內容涉及非常廣泛,不僅有現代生活,也有維京傳統。


國家博物館禮品店裏出售的《呐喊》紀念品。

奧斯陸時市政廳,挪威國家博物館,諾貝爾和平中心,奧斯陸碼頭,彼此相鄰。




奧斯陸碼頭。

建成75周年的奧斯陸市政廳。


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在此大廳頒發。








挪威的國石(Rocks of Norway):Larvikite。

被惡搞的挪威現任國王和王後。國王收到畫像,不僅沒有生氣,自嘲一番後,將畫像掛在了市政廳裏。

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一位來自丹麥的王子。說來有趣,挪威與瑞典聯盟解體後,這位丹麥王子被挪威人邀請來當國王。但他要求先進行全民公投,隻有在多數人讚同的情況下,他才能接受國王銜頭。

市政廳也是當地人領證結婚的場所。


議會廳。


挪威皇宮。



奧斯陸街頭。



奧斯陸主教堂。

今晚自己準備的晚餐。Pardron Pepper+煙熏三文魚。Pardron Pepper 是我在西班牙徒步聖路時最喜歡的一道菜,另一道菜是加利西亞章魚。現在來到挪威,當然就要吃三文魚了。今晚的煙熏三文魚來自挪威北部著名的Lofo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