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和青春期客戶說的話就是,我不是你的老師,我不是你的父母,我不是任何權威人士。我希望在這裏,你可以完全做自己,不需要有任何負擔。任何時候,你不用取悅於我,你不會令我生氣或是不開心。我的存在,就是見證,你可以自由做自己。 我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實踐的,包括對我自己的孩子。
小兒自小就是個不會來事的孩子,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和朋友也是,玩得來就玩,玩不來就不玩。但他不似我性格鮮明,他說,他沒有不喜歡的人。
其實,我一直是不在意我的小兒,是否符合社會的評價體係。幼兒園時候,騎單車比賽,隻有他,看天、看地、看風景,自然是最後一個到達終點。也不知道是他反應慢幾拍,還是他就是個天生的大智若愚。
三歲時候,他一直口齒算不得很清楚,幼兒園老師建議他去語言矯正學校,甚至有人建議說,舌下剪一刀。我先生還當真和我商量,對這些,我第一反應都是先做功課,中英文都來。中文世界百分之五十建議剪一刀,英文世界從來沒聽說。
我堅定地對先生說,不去矯正,也不去手術。倘若將來他真的因此耽誤了,那耽誤了就耽誤了。我堅信,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會打開一扇窗。Guess what,人家現在都開直播分享了,口齒不要太清晰。
後來上了國際幼兒園,先生看周邊的孩子,英文溜得很。看小兒默不出聲的,說,要不去去培訓啥的。我說,急啥,一是他的性情,二是他如海綿吸收期。那時的幼兒園都是外籍老師,就沒有給過任何建議。有一天,老師在課堂裏播放“Ocean”,他告訴我,就是我的小兒,興奮不已,從來沒有聽到過他說那麽多話,從來不知道他的詞匯量是如此之大。幾乎所有的海底生物都認識,都喜歡,尤其喜歡鯊魚。
記憶中他一年級的時候,老師把我叫去,說小兒和一個美領館的官員小孩發生衝突。我問,誰先動手的,她說,那個孩子。但小兒應該告訴老師,而不是推那個孩子一把。我說,小兒沒錯,要錯也是我的錯。是我教育他,如果有比你大的孩子動手打你,你直接給我回打過去。如果有比你小的孩子動手打你,你先抓住他/她的手,告知停手,如果對方不聽,再動手,也同樣直接給我打回去。我又反問老師,如果是您的孩子,該怎麽教育呢。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應該也會這樣。但我畢竟是老師,我還是希望孩子告訴我。
老師還告訴我,他似乎沒什麽朋友,課間就是自己玩。我說,他自己覺得有問題嗎?老師說,好像沒有。那就沒啥,他自得其樂就好。Guess what,一年級家長會,被老師告訴沒有朋友的小兒,到了二年級家長會,老師告訴我,小兒好受小朋友的歡迎。有個孩子還成天跟著小兒後麵,乃至小兒都有了自己的煩惱。
再有就是來美國了。美國的文化環境好很多,但也還是有其自身的問題,而我,依舊是我。課外活動,我從來是積極幫助他報的。小時候的他,也非常合作,願意去。鎮上的籃球俱樂部,很多孩子都去。我的小兒很喜歡,但他從來是那個,跟著跑,快樂地跑,但球從來不沾身的那位。幾年的籃球生涯,令我意外的是,他還曾得到過,最佳運動員精神獎。獎勵他的笑容,獎勵他真誠為夥伴加油。
想說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為人父母,能夠允許他們做自己,而不是迎合社會或文化對他們的要求,社交焦慮或是其他焦慮,就會遠遠離開他們。他們會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長大,自如、自悅、自信,繼而開花結果。
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每一位來看我的,有著社交焦慮的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我可以很確定地說,如果孩子年齡在 12 歲以內,父母很願意配合診療師,哪怕再嚴重的焦慮,短短半年內,都會得到很大緩解。我多年的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點。
年幼的孩子一般有兩個 setting,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家庭。前者難度大一些,但主因在後者。如果這個孩子,能夠在家裏自如自在,不被過於打擾和指教,多半短時間內會有很不一樣的結果。隻是,凡事有過不及,實踐起來,也不是這麽簡單的。同時,知易行難,每周一次的診療是必不可少的。
我診室去年底來了一個 12 歲女孩,有自殘傾向。父母實在是既負責,又充滿陪伴和愛意。但核心問題還是一樣,很在意外界的眼光,連父母都是,會取悅他人。我給他們的功課就是,少點“應該”,少點“必須”,少點“規矩”;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環境,自由做自己。當然,這個自由是有度的,畢竟他們還是未成年人。具體的,以後機會再寫。
上周陪同小兒搬入大學校園,幾乎從來不會主動打招呼的他,竟然和鄰裏的同學和家長寒暄了,還有模有樣地打招呼,這個那個的,一副很有教養的模樣。哈哈。是啊,到年紀自然就會了,不需要拔苗助長。孩子愛打招呼就打,不愛打就不打。不要在意我們的孩子,是否給我們長臉,他不需要取悅於我,取悅任何人。不用擔心未來的他們,要堅信,水到,自然渠成。
親子之道(7)—親愛的孩子,你不需要取悅於我
Oasisflying (2025-08-31 06:16:40) 評論 (2)我經常和青春期客戶說的話就是,我不是你的老師,我不是你的父母,我不是任何權威人士。我希望在這裏,你可以完全做自己,不需要有任何負擔。任何時候,你不用取悅於我,你不會令我生氣或是不開心。我的存在,就是見證,你可以自由做自己。 我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實踐的,包括對我自己的孩子。
小兒自小就是個不會來事的孩子,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和朋友也是,玩得來就玩,玩不來就不玩。但他不似我性格鮮明,他說,他沒有不喜歡的人。
其實,我一直是不在意我的小兒,是否符合社會的評價體係。幼兒園時候,騎單車比賽,隻有他,看天、看地、看風景,自然是最後一個到達終點。也不知道是他反應慢幾拍,還是他就是個天生的大智若愚。
三歲時候,他一直口齒算不得很清楚,幼兒園老師建議他去語言矯正學校,甚至有人建議說,舌下剪一刀。我先生還當真和我商量,對這些,我第一反應都是先做功課,中英文都來。中文世界百分之五十建議剪一刀,英文世界從來沒聽說。
我堅定地對先生說,不去矯正,也不去手術。倘若將來他真的因此耽誤了,那耽誤了就耽誤了。我堅信,上帝關上一扇門,一定會打開一扇窗。Guess what,人家現在都開直播分享了,口齒不要太清晰。
後來上了國際幼兒園,先生看周邊的孩子,英文溜得很。看小兒默不出聲的,說,要不去去培訓啥的。我說,急啥,一是他的性情,二是他如海綿吸收期。那時的幼兒園都是外籍老師,就沒有給過任何建議。有一天,老師在課堂裏播放“Ocean”,他告訴我,就是我的小兒,興奮不已,從來沒有聽到過他說那麽多話,從來不知道他的詞匯量是如此之大。幾乎所有的海底生物都認識,都喜歡,尤其喜歡鯊魚。
記憶中他一年級的時候,老師把我叫去,說小兒和一個美領館的官員小孩發生衝突。我問,誰先動手的,她說,那個孩子。但小兒應該告訴老師,而不是推那個孩子一把。我說,小兒沒錯,要錯也是我的錯。是我教育他,如果有比你大的孩子動手打你,你直接給我回打過去。如果有比你小的孩子動手打你,你先抓住他/她的手,告知停手,如果對方不聽,再動手,也同樣直接給我打回去。我又反問老師,如果是您的孩子,該怎麽教育呢。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應該也會這樣。但我畢竟是老師,我還是希望孩子告訴我。
老師還告訴我,他似乎沒什麽朋友,課間就是自己玩。我說,他自己覺得有問題嗎?老師說,好像沒有。那就沒啥,他自得其樂就好。Guess what,一年級家長會,被老師告訴沒有朋友的小兒,到了二年級家長會,老師告訴我,小兒好受小朋友的歡迎。有個孩子還成天跟著小兒後麵,乃至小兒都有了自己的煩惱。
再有就是來美國了。美國的文化環境好很多,但也還是有其自身的問題,而我,依舊是我。課外活動,我從來是積極幫助他報的。小時候的他,也非常合作,願意去。鎮上的籃球俱樂部,很多孩子都去。我的小兒很喜歡,但他從來是那個,跟著跑,快樂地跑,但球從來不沾身的那位。幾年的籃球生涯,令我意外的是,他還曾得到過,最佳運動員精神獎。獎勵他的笑容,獎勵他真誠為夥伴加油。
想說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為人父母,能夠允許他們做自己,而不是迎合社會或文化對他們的要求,社交焦慮或是其他焦慮,就會遠遠離開他們。他們會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長大,自如、自悅、自信,繼而開花結果。
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每一位來看我的,有著社交焦慮的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我可以很確定地說,如果孩子年齡在 12 歲以內,父母很願意配合診療師,哪怕再嚴重的焦慮,短短半年內,都會得到很大緩解。我多年的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點。
年幼的孩子一般有兩個 setting,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家庭。前者難度大一些,但主因在後者。如果這個孩子,能夠在家裏自如自在,不被過於打擾和指教,多半短時間內會有很不一樣的結果。隻是,凡事有過不及,實踐起來,也不是這麽簡單的。同時,知易行難,每周一次的診療是必不可少的。
我診室去年底來了一個 12 歲女孩,有自殘傾向。父母實在是既負責,又充滿陪伴和愛意。但核心問題還是一樣,很在意外界的眼光,連父母都是,會取悅他人。我給他們的功課就是,少點“應該”,少點“必須”,少點“規矩”;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環境,自由做自己。當然,這個自由是有度的,畢竟他們還是未成年人。具體的,以後機會再寫。
上周陪同小兒搬入大學校園,幾乎從來不會主動打招呼的他,竟然和鄰裏的同學和家長寒暄了,還有模有樣地打招呼,這個那個的,一副很有教養的模樣。哈哈。是啊,到年紀自然就會了,不需要拔苗助長。孩子愛打招呼就打,不愛打就不打。不要在意我們的孩子,是否給我們長臉,他不需要取悅於我,取悅任何人。不用擔心未來的他們,要堅信,水到,自然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