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石窟藝術 一、佛教東漸與石窟藝術大發展
克孜爾千佛洞中的獨幅畫主要有焚棺圖、涅槃圖、說法圖和娛樂太子圖,多畫在洞窟的顯要位置。其中“娛樂太子”是克孜爾千佛洞中反複出現的題材。所謂娛樂太子是指淨飯王夫婦為了不使太子出家,用美女籠絡太子的情景。如118洞北壁《娛樂太子圖》(圖5-2)將釋迦繪於畫麵中心,四周圍以伎樂、舞女和露出妖淫媚態之宮女。在女色誘惑麵前,太子無動於衷,麵帶愁容,表現了釋迦為實現遠大理想不為女色所動的高尚品質。畫麵四邊以二方連續的纏枝蓮為飾,顯得富麗堂皇。
《說法圖》在克孜爾千佛洞中是更為多見的題材,多畫在洞入口上方半月形壁麵上或中心柱正壁上方半月形壁麵上。畫家巧妙地利用這塊半月形壁麵,把釋迦畫在正中,顯得高大而突出,再圍以弟子,造成了眾星拱月的效果。如80洞正壁《說法圖》(圖5-3),釋迦身著薄衣透體袈裟,穩靜端坐正中,其左側弟子們皆頭戴寶冠作女相,衣裝華麗耀目,表情均作微笑狀,氣氛溫和靜穆;其右側弟子們則多著龜茲時裝、作男相,表情激烈,麵容威武,有的藍胡子滿腮,有的紅胡子遮麵,作出不馴服的姿態。畫麵一剛一柔,一溫一烈,動靜各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敦煌石窟
壁畫內容十分豐富,大體可分為:①佛、菩薩及天神像;②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及與此有關的因緣故事;③中國傳統的神話題材故事;④經變故事;⑤佛教史跡故事;⑥供養人;⑦裝飾圖案和建築圖。早期(北周以前)壁畫主題側重宣揚忍辱、苦修、無原則的施舍和自我犧牲,即以“六度”為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薩埵那舍身飼虎”(圖5-4)、“屍毗王割肉貿鴿”、“虔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沙彌守戒自殺”、 “須者提搬兵複國”等,係佛教本來的傳統題材,與隋唐壁畫以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變為主,宣揚歡樂和幸福的主題大相徑庭。
壁畫的表現形式,早期簡單粗率,後期複雜嚴密。北涼多采取主體式單幅畫並列的組畫形式,如275窟的“屍毗王割肉貿鴿”。北魏和北周多為橫卷式連環畫,畫麵出現幾十個情節,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構圖多變而巧妙。畫麵布局主要有四種形式:其一,從一頭向另一頭按順序橫排下去,如296窟(北周)的“五百強盜成佛”(圖5-5);
其二,波浪式構圖,如296(北周)的“微妙比丘尼現身說法”;其三,從兩頭開始,到中間結束,如257窟(北魏)的“郯摩迦深山奉親”;其四,是螺旋形(或曰S形)構圖,如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圖。
孝文帝繼位後至遷都洛陽前的20多年間(公元465-494年)是北魏營建石窟最興盛的時期。中期造像的目的主要是為僧徒和上層官僚提供禪觀對象,因此明顯趨於中國化和世俗化。與內容相適應,中期造像在藝術手法方麵也靈活多樣了:技法進一步成熟,形象個性鮮明,內心刻劃入微。如第5窟明窗左下的菩薩(圖5-7),麵相清秀,雙目微啟,頭略低垂,口含微笑,表情異常溫靜恬美,儼然一位純真俊俏的北方少女形象。此像雕造手法洗練,眼、眉、口、鼻大膽的用線處理,清晰明快。
賓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北部,是龍門石窟中繼古陽洞之後開鑿的第二大窟,由皇室直接經營,在北魏龍門石窟中具有代表性。從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北魏政權即已覆滅,南北二洞由隋唐續畢。賓陽中洞造像組合為正麵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二壁各為一佛二菩薩,洞門外兩側各有一力士,整體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有很強的感染力。正壁主尊體積最大,通高8.4米,幾乎充滿正壁。繁複的頭光組成灰色背景,襯托著主尊頭部。主尊麵容端莊,大耳輪,眉高而長,形如初月,雙目廣長微下視,神情嚴肅而慈祥,手足指短而厚,嚴格按照佛教規定的“八十種隨形好”塑成。在北魏石窟造像中,賓陽中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無論從整體設計,形象布局,性格刻劃,或從雕琢技法等方麵看,都是十分成功的。
蓮花洞位於龍門西山中部偏南,開鑿於北魏晚期,洞中最有特色,最有藝術價值者是窟頂蓮花圖案藻井和龕楣浮雕伎樂天及龕內佛傳故事。
6. 麥積山石窟
綜觀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可以明顯地看出,作為外來藝術,初被引入中國時,開始總不免帶有生吞活剝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國化了,從洞窟形製到形象服飾乃至精神氣質,都換成了中國人熟悉的式樣。佛教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崇高美,它要為人們創造一個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親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群體,佛教石窟聖地幾乎都無例外地選擇在遠離鬧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處,因為環境本身容易引起人們對另一世界的聯想。佛教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可是佛國世界卻等級森嚴,在藝術處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侍立兩旁,如眾星托月。主尊一般個體大,型體厚、表麵平、形式穩,與其嚴肅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薩一般則個體小,型體薄,表麵圓,體態富動感,與其輕鬆的表情相統一,構成了主次分明、動靜相間的整體,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
佛菩薩像是何時 產生的呢
國公 (2015-01-18 00:44:15) 評論 (0) 第一節 石窟藝術 一、佛教東漸與石窟藝術大發展
克孜爾千佛洞中的獨幅畫主要有焚棺圖、涅槃圖、說法圖和娛樂太子圖,多畫在洞窟的顯要位置。其中“娛樂太子”是克孜爾千佛洞中反複出現的題材。所謂娛樂太子是指淨飯王夫婦為了不使太子出家,用美女籠絡太子的情景。如118洞北壁《娛樂太子圖》(圖5-2)將釋迦繪於畫麵中心,四周圍以伎樂、舞女和露出妖淫媚態之宮女。在女色誘惑麵前,太子無動於衷,麵帶愁容,表現了釋迦為實現遠大理想不為女色所動的高尚品質。畫麵四邊以二方連續的纏枝蓮為飾,顯得富麗堂皇。
《說法圖》在克孜爾千佛洞中是更為多見的題材,多畫在洞入口上方半月形壁麵上或中心柱正壁上方半月形壁麵上。畫家巧妙地利用這塊半月形壁麵,把釋迦畫在正中,顯得高大而突出,再圍以弟子,造成了眾星拱月的效果。如80洞正壁《說法圖》(圖5-3),釋迦身著薄衣透體袈裟,穩靜端坐正中,其左側弟子們皆頭戴寶冠作女相,衣裝華麗耀目,表情均作微笑狀,氣氛溫和靜穆;其右側弟子們則多著龜茲時裝、作男相,表情激烈,麵容威武,有的藍胡子滿腮,有的紅胡子遮麵,作出不馴服的姿態。畫麵一剛一柔,一溫一烈,動靜各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敦煌石窟
壁畫內容十分豐富,大體可分為:①佛、菩薩及天神像;②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及與此有關的因緣故事;③中國傳統的神話題材故事;④經變故事;⑤佛教史跡故事;⑥供養人;⑦裝飾圖案和建築圖。早期(北周以前)壁畫主題側重宣揚忍辱、苦修、無原則的施舍和自我犧牲,即以“六度”為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薩埵那舍身飼虎”(圖5-4)、“屍毗王割肉貿鴿”、“虔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沙彌守戒自殺”、 “須者提搬兵複國”等,係佛教本來的傳統題材,與隋唐壁畫以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變為主,宣揚歡樂和幸福的主題大相徑庭。
壁畫的表現形式,早期簡單粗率,後期複雜嚴密。北涼多采取主體式單幅畫並列的組畫形式,如275窟的“屍毗王割肉貿鴿”。北魏和北周多為橫卷式連環畫,畫麵出現幾十個情節,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構圖多變而巧妙。畫麵布局主要有四種形式:其一,從一頭向另一頭按順序橫排下去,如296窟(北周)的“五百強盜成佛”(圖5-5);
其二,波浪式構圖,如296(北周)的“微妙比丘尼現身說法”;其三,從兩頭開始,到中間結束,如257窟(北魏)的“郯摩迦深山奉親”;其四,是螺旋形(或曰S形)構圖,如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圖。
孝文帝繼位後至遷都洛陽前的20多年間(公元465-494年)是北魏營建石窟最興盛的時期。中期造像的目的主要是為僧徒和上層官僚提供禪觀對象,因此明顯趨於中國化和世俗化。與內容相適應,中期造像在藝術手法方麵也靈活多樣了:技法進一步成熟,形象個性鮮明,內心刻劃入微。如第5窟明窗左下的菩薩(圖5-7),麵相清秀,雙目微啟,頭略低垂,口含微笑,表情異常溫靜恬美,儼然一位純真俊俏的北方少女形象。此像雕造手法洗練,眼、眉、口、鼻大膽的用線處理,清晰明快。
賓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北部,是龍門石窟中繼古陽洞之後開鑿的第二大窟,由皇室直接經營,在北魏龍門石窟中具有代表性。從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北魏政權即已覆滅,南北二洞由隋唐續畢。賓陽中洞造像組合為正麵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二壁各為一佛二菩薩,洞門外兩側各有一力士,整體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有很強的感染力。正壁主尊體積最大,通高8.4米,幾乎充滿正壁。繁複的頭光組成灰色背景,襯托著主尊頭部。主尊麵容端莊,大耳輪,眉高而長,形如初月,雙目廣長微下視,神情嚴肅而慈祥,手足指短而厚,嚴格按照佛教規定的“八十種隨形好”塑成。在北魏石窟造像中,賓陽中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無論從整體設計,形象布局,性格刻劃,或從雕琢技法等方麵看,都是十分成功的。
蓮花洞位於龍門西山中部偏南,開鑿於北魏晚期,洞中最有特色,最有藝術價值者是窟頂蓮花圖案藻井和龕楣浮雕伎樂天及龕內佛傳故事。
6. 麥積山石窟
綜觀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可以明顯地看出,作為外來藝術,初被引入中國時,開始總不免帶有生吞活剝的成分,但很快就中國化了,從洞窟形製到形象服飾乃至精神氣質,都換成了中國人熟悉的式樣。佛教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崇高美,它要為人們創造一個傾心向往的彼岸世界,佛教形象是可敬可親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群體,佛教石窟聖地幾乎都無例外地選擇在遠離鬧市、山清水秀的幽僻之處,因為環境本身容易引起人們對另一世界的聯想。佛教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可是佛國世界卻等級森嚴,在藝術處理上采取了“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中心位置,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侍立兩旁,如眾星托月。主尊一般個體大,型體厚、表麵平、形式穩,與其嚴肅的表情相一致,而弟子或菩薩一般則個體小,型體薄,表麵圓,體態富動感,與其輕鬆的表情相統一,構成了主次分明、動靜相間的整體,取得了感化人心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