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自然流露Y

Y自然流露Y 名博

如歌歲月: 我們80級大學生

Y自然流露Y (2014-11-18 11:43:21) 評論 (1)
今年適逢80級大學生畢業30周年,因而各校的畢業生借此歡聚一堂, 以回顧這些年來各自的發展與成就。 喜慶之餘, 在下想起了當年的大學生活, 於是在網上Google 百度, 希望能找回當年的點點滴滴, 誰想居然是鳳毛麟角, 所以在此願拋磚引玉與你們一起重溫一下我們的青蔥歲月。
 
80級大學生應是一個有些特殊的群體, 因為我們是文革後第一批參加重點高中考試的學生, 所以整體的學習基礎比較紮實。 入學時, 不同於 "7字頭" 的大學生, 我們基本是整齊劃一的應屆高中生, 按現在的話來說, 我們絕對是那時各大學校的 "小清新", 單純,樸質, 好學。不信, 看一看當年留下來的照片, 黑白相間的色彩, 單調劃一的服飾, 在哪裏你絕看不出誰是學霸誰是校草。
 
那時的大學老師盡心敬業, 他們經過對  "7 字頭" 大學生教學的 "調整, 改革,整頓,  提高", 一切已步進入正規化, 至少用再生紙做的課本少見了。 那時教與學都是熱情高漲,"學習學習再學習" 是我們的魂,  因為大家都心係著那可愛的“四個現代化“。所以無論身居8人一間的宿舍, 還是品味4年一成不變的食堂, 都少有怨言。 還記得不,有些勤奮的同學四年出校門的次數是屈指可數, 還有些同學僅靠不到 20元的助學金完成了學業。 大家當時的至尊追求就是在考試榜上名列榜首或探花。 
 
80級學生的生活很單一, 而且隻能靠書信聯絡感情, 什麽社團活動和在校創業對我們來說都是天方夜譚。更有甚的是學校對曾網開一麵的戀愛做了徹底調整, 規定從80級開始全麵封殺, 所以同學們最多伴著《青年圓舞曲》跳一跳集體舞, 或從全校僅有的幾台電視中, 體驗一下女排五連霸的輝煌, 和感受著擠在階梯教室站直看《姿三四郎》的無奈。
  
現在的我們己經步入半百之年,  但可以想象 80級人的心仍存有當年的風華正茂。近來有人將 "7 字頭" 的大學生化為一群體歌功頌德, 那麽我們80級的大學生應取 8 字頭的好口彩,也應在各方麵展示出我們不一樣的風采。
---------
看到近些年來耗資上億的巨片屢遭 "滑鐵盧", 這不禁讓人想起 "四人幫" 剛倒台後的那段日子,人們是如此瘋狂地追看文革前的老電影。 因為當時剛剛經曆了沒有文化的十年, 除了樣板戲, 可看的電影隻有《南征北戰》 及文革後期的《青鬆嶺》、《海霞》 、《向陽院的故事》,最精彩的當屬王心剛主演的《偵察兵》; 再不就是朝鮮的《摘蘋果的時候》、《看不見的戰線》。。。,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有《列寧在十月》、《不屈不撓》、《戰鬥的早晨》等等。這些電影被反複翻觀看, 其中的橋段孩子們是倒背如流, 有些已完全融入了他們的玩耍之中。
 
"四人幫" 粉碎後不久, 開始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討論", 大家一看形式大好, 於是各大機關和研究院就偷偷拿出文革前的老電影做內部放映。 當時最讓人興奮的是能看連場電影 (多時3部電影),那時的人們真是情緒高漲不辭辛苦。若遇上放露天電影, 那可謂是人山人海, 銀幕正反兩麵被擠得爆滿。 最有意思的是,有時幾個單位用同一個拷貝放同一部放電影,若遇上拷貝銜接接不上,一個電影要看完需4-5小時, 可是大家沒有一點怨言。 那會兒送片人開著摩托來回送拷貝可威風了,一點都不輸當下走紅地毯的明星。正是憑著這股熱情,讓我們看到了《劉三姐》, 《51號兵站》,《永不消失的電波》, 《冰山上的來客》,《英雄虎膽》, 《五朵金花》,《 林海雪原》, 《英雄虎膽》,《柳堡的故事》,  《霓虹燈下的哨兵》,《,枯木逢春》, 《大李小李和老李》,《智取華山》,《女藍五號》,《今天我休息》 。。。。。。
 
那些年我們是十幾歲的孩子, 正處在接受知識的階段, 然而我們百無聊賴, 所以到周邊大院看電影就成了正事。當時第一重要的是通過各渠道搞清那個單位放電影,然後再想辦法搞票或去等退票。如果兩手空空,就各顯其能, 當時人小, 一看入場人多, 就想辦法混進去; 要不就用舊票 (一般顏色不同) 連同真票,一夥人渾水摸魚; 更有高手, 爬到屋頂,從通風口鑽進影院, 然後蹲在房頂上欣賞電影。那時夏天影院沒空調, 所以晚上放電影時都是窗戶大開, 聰明的孩子們就利用這個機會爬進影院,不幸的是,有時千辛萬苦進去了, 還常常被查票員給揪出來。有了這些遭遇,孩子們那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當放映員或影院的收票員。
 
時過境遷, 現在回憶起那段生活覺得有些荒唐和滑稽, 但仍感覺有點“陽光燦爛"。 因為我們的瘋狂,見證了 "文化大革命" 對中國文化的摧殘,也見證了當時作為單一文化的電影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後來漸漸的大學恢複了高考, 加上港台文化開始進軍大陸市場, 孩子們的興趣追求也發生了變化, 多看一場或少看一場電影對我們已經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在沒有電視,報紙版麵極小,雜誌種類又少的年代,商業的廣告意識從來不缺。民國那時資本家就早已借鑒和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民間年畫中配有月曆節氣的“曆畫”樣式,融入商品廣告,這就是月份牌的由來。畫麵除了商品宣傳外,表現的大都是中國傳統題材的形象,或中國傳統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戲曲故事場麵等。

月份牌的叫法有很多種,有人稱之為招貼畫,有人稱為年畫、月份牌年畫,現在也有人稱之為老廣告、老紙頭。20世紀初期一係列社會變革,改變了國民的生活形態,印有東方美人形象、節氣內容的月份牌與商品信息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濃鬱東方氣息的“月份牌”招貼廣告畫,不僅廣泛應用於洋行公司之間的交際,還滲透至國民的生活空間。後來則發展為畫麵以表現時裝美女形象為主,然而通過時代女性的社會生活,如女大學生的校園活動,女性駕駛摩托車、遊泳、騎馬、賽馬、劃船比賽,以及參加社會救助的慈善義舉,從側麵反映社會的進步,女性地位的提高。

這些老月份牌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社會生活,參見下麵老月份牌上各行各業的姊妹花,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段封存的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