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尿問題:世界風情版,流行時尚版,子女教育版

aprilpinkrose (2014-04-25 17:23:09) 評論 (22)
這幾天滿城都是香港童子尿事件,族群,地域,政治,歧視,素質,人性,各種big word亂飛,見仁見智。周末了,輕鬆一下,東拉西扯隨便聊聊跟童子尿有關的。
上次跟一個白人同事和一個台灣人同事去中國出差,坐著出租車在漂亮的深圳繁華區兜風。白人同事指著寬敞的人行道上一個往花圃裏尿尿的孩子說:“我在北京上海都到處看到這樣的孩子。你們倆都去過布魯塞爾,記得那個小男孩尿尿的塑像嗎?在中國街頭,不是塑像,是真正的小男孩!”台灣同事臉紅不語。我無奈的開玩笑:“我一般看到有人尿尿,都趕緊調轉視線回避。但是這種場景也許對您特別intriguing?” 兩個男同事大笑,算是結束了這個話題。其實這中國人讓小孩子穿開襠褲,隨地大小便的文化,我們都明白,的確需要與時俱進,隨著教育物質水平提高,逐步改進,也不必拚命自辯。那布魯塞爾街頭的男孩小便銅像乃是400年前的藝術名作,早成為布城的標誌。傳說14世紀時布魯塞爾被外國侵略者偷襲,偷襲者準備炸城,小男孩正好去撒尿,澆滅了炸藥,救了全城。這個的確不能作為我們“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論據。不過諸君若去布魯塞爾,這個的確是拍“到此一遊”照的好背景。

我當年去布魯塞爾時,數字相機還是原始的最新科技,懶得掃老照片了,借網上的。
很多人理直氣壯的說,孩子在鬧市尿急,廁所排隊長,不讓街上方便豈不是不人道?其實家有幼童,習慣良好的父母都會有準備的。有很多簡單的解決方案 (不好意思,職業習慣,遇事先討論解決方案)。我家孩子們自一歲開始隨我們東遊西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On-the-Go potty是旅行必備,從阿拉斯加到加勒比海,我們都隨身帶著。開著越野車在阿拉斯加的荒野裏跑長途時,大人也可以用,比童子軍教的那些野外生存手段更方便安全些。這個很輕,可以折疊起來,裝在肩挎式的輕便包裏,包裏還有裝塑料袋的小分隔,設計很好。我在中國的父母家專門留了一個,孩子小時在中國玩,我出門肩上挎的都是這個。朋友親戚們開車來接我玩,都問,你背的是什麽。我答 “小佛爺出恭的用具”。電話匯報時,LD笑,“他們都不知道?你就說是今年最新款的purse嘛!” 都知道中國時尚美女們背designer bags,買菜大媽們背山寨LV,我這樣的形象大概很不入流。不過急需時,找個僻靜的角落,大人擋著,讓孩子方便,完事後塑料袋紮緊往垃圾桶裏一扔,十分方便。小小孩的媽出門旅遊,背這個比手袋更make sense。

很多公德習慣是從小培養的。我兒子一脫了尿布,開始用抽水馬桶,他爸爸就嚴格要求,每次用時一定要把坐墊圈先翻上來,用完再放下。他爸爸在紐約長大,上學時習慣了每天在尿騷味濃重的紐約地鐵站進進出出,固然對香港青年們針對小孩街頭撒尿如此激動不以為然,公共場合的小節可是一向很注意的。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前男友剛從中國到美國留學,和一男一女兩個異國同學分享一套公寓,共用一個衛生間。雖然在國內時沒有人教過他在共用的衛生間該如何處理馬桶坐墊圈,為了不失禮,他專門請教了美國同學,告訴我他確認了應該每次”把坐墊圈先翻上來,用完再放下”,方便他人使用. 這樣謙謙君子的行為讓我印象深刻。以前中國物質匱乏,教育水平低,國人很多不拘小節或缺乏意識,我們也不必不承認,可是素質良好的人能自覺修正。大家如果能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注意小節,從小培養孩子的courtesy,又何必在乎部分勢利的港人罵“蝗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