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雅酷原創 名博

南京保衛戰的兵敗與血淚

雅酷原創 (2025-08-08 16:30:28) 評論 (1)
南京,19371212日,夜幕降臨。一輛德製坦克從挹江門轟鳴駛出,履帶碾壓著地上層層疊疊的人體殘骸,幾名士兵趴在車頂,眼神茫然,仿佛還不敢相信,他們不是在突圍,而是在逃亡。

此刻,南京城垣尚未完全淪陷,炮聲仍在城牆邊持續,部分陣地尚在抵抗。但作為首都、作為抗戰標誌的這座城市,已經事實上失守。這場不到三天便全麵崩潰的戰役,起初,是寄托著中國能守住首都、贏得國際聲援的厚望——隻是,夢醒時分,代價竟是數十萬條生命。

早在1936年,張治中受命在南京地區構築外圍防禦體係。他調集大量勞工、器械,在主城以外修建了兩道陣地——外圈為外圍陣地,內圈即複廓陣地。同時加固了明朝所遺留下的堅固城垣與城門。這些工事被當時的德籍軍事顧問評估為可供十萬之兵堅守兩周以上

到了1937年秋,淞滬抗戰慘烈落幕,蔣介石痛定思痛,開始調集精銳,準備與日軍決戰於南京。其戰略意圖十分明確:南京是象征,是抗戰信心與民族尊嚴的錨點。



於是,在短短二十多天內,蔣調集15個師、15餘萬人入駐南京防區,核心主力為:德式整編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陸軍教導總隊;以及坦克部隊與憲兵編組。這些部隊大多接受過德國顧問訓練,配有輕型裝甲車、重機槍、迫擊炮等現代化裝備。如果不是後來所發生的一切,南京本該成為國軍立下持久戰樣板的起點。

126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他在會上明確表態:南京不能輕易放棄,否則國際觀感將大受影響。這句不能放棄,在各軍心中被等同於死守。當日,南京各陣地士兵開始構築最後火力網。

然而,五天後,形勢陡轉。1211日,蔣介石離開南京,遷往武漢。但就在離開之際,他發出一封密電給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也就是說——守,是必須的;但若打不下去,退,是可以的。

相機撤退四個字,成為整場南京保衛戰中最致命的伏筆。唐生智接電後心知肚明:這是讓他自己背鍋。若死守失敗,他擔責;若撤退崩潰,他仍擔責。於是,唐在心理層麵開始動搖。

日軍方麵,經過淞滬戰役後已整頓完畢。參戰部隊包括:第3師團,第6師團,第9師團,第16師團和第114師團,合計兵力約五萬人。雖然數量少於南京守軍,但火力強勁、協同緊密、戰術嫻熟,且戰意高昂。其司令鬆井石根將南京稱為必須一舉拔除之敵國中心

1212日淩晨4時,在炮火掩護下,日軍發動全麵攻擊,目標為南京外圍複廓陣地。第一道破口出現在東南方向,光華門與中山門之間的陣地受到猛烈攻擊,第88師頂住兩輪進攻後開始動搖。上午8時許,孫元良擅自下令第88師撤出前線,甚至未通知鄰近的第36師。後者憤怒至極,一支警衛連衝入88師駐地,將其攔下勸返回前線。就在雙方僵持之際,日軍在光華門打出缺口,一部敵軍成功潛入城內。第88師借此再度撤離。

炮聲未歇,敵已在城。中午前後,唐生智接到蔣介石最新密電,內容為: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眾多加一層光榮;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但此時,唐生智已經在準備撤退。麵對電文,他的唯一反應,是保持沉默

1217時,唐在紫金山衛戍司令部召集各軍師長,正式下達突圍命令。但隨即又犯下關鍵錯誤:唐口頭指示第888736師與教導總隊可擇機北撤,原因是這些是中央嫡係、德式部隊,若在突圍中傷亡太重,蔣委員長可能不高興

這一指令,徹底摧毀了部隊的統一性。於是,接下來出現了如下荒唐景象:有部隊準備向南突圍,有部隊開始北撤;有旅長準備開會商討,有團長已經潛逃;有士兵繼續堅守陣地,有憲兵已奪船而去。

據不完全統計,在1212日至13日之間:第71軍軍長王敬久失聯;第87師師長沈發藻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留下一張紙條交代公務後,獨自逃跑;第2旅旅長胡啟儒不等會議結束就悄然離城;第88師團長孫元良連夜逃出,改走棲霞山…….

更慘烈的是,部隊撤退時並無統一路線、無序擁堵,城內挹江門、下關碼頭、中山碼頭等地全被軍人堵死。在這些通道上,無數士兵不是死於敵軍,而是死於踩踏、窒息。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曾在光華門陣地率兵抗擊日軍多次,最終卻在挹江門門洞被活活踩死;一些坦克部隊因上級無人指揮,在城內兜轉數圈,最終強行壓路”——從人堆中直接開了出去,碾死者無數;沒有渡船的官兵被逼跳江,千人溺亡,江麵浮屍連成一線。

這是一場沒有組織的敗退,一場不是失敗,是崩塌的軍事潰敗。在全城混亂中,唯一打出血性的是遠道而來的第66軍與第83軍。他們未接到北撤口頭命令,隻知道奉命突圍

於是,在12日夜間,他們自發集結,沿著岔路口、仙鶴門、東流方向突圍,夜戰連連、鮮血淋漓。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率部強攻日軍封鎖線,於仙鶴門激戰中陣亡;幸存部隊於13日拂曉抵達湯山,不巧遭遇日軍第16師團主力;殘部經十數日山路穿越,繞道南陵、歙縣,終在20日前後與主力會合。這是南京保衛戰中少數成建製突圍成功的部隊。他們不是嫡係,不是德式,但他們,堅守了軍人底線。

1213日清晨,日軍從光華門、中華門、中山門全麵進入城中。此時城中守軍尚有萬餘人,分布於各處,無武裝、無指揮,隻能四散躲藏。很快,他們被認定為潛在反抗力量。於是:下關火車站、長江江邊、雨花台等地,數千守軍被集體槍殺;俘虜被捆綁三三一組,用機關槍連發,推入江中;城中平民因與軍人混居,被日軍視為同謀,大肆屠戮;無數婦女被奸殺,教堂、醫院被洗劫,外籍人士奮力庇護難民,仍有數萬遇難。

這,就是南京大屠殺的開端。這一切,並非發生在戰鬥結束之後,而是在戰鬥中潰敗即屠殺的連續鏈條中,被一環環拽入地獄。

南京的敗,不是兵不如敵,而是心不如敵,指揮不如敵,紀律不如敵。這是一次戰略上的模糊、組織上的失能、倫理上的潰散。在那三天裏,南京城並沒有淪陷——是它,被自己的指揮體係遺棄,被臨陣脫逃的將領拋下,被猶豫不決的最高統帥推向地獄之門。

若問誰該為南京保衛戰的失敗負責?恐怕不隻是唐生智一個人,不隻是某位將領,而是那一套搖擺、內鬥、權謀、隻求保己的權力機製。以戰敗開始的南京悲劇,在血河之中,為中國人留下了最沉痛的一課:若不能為信念而戰,即便城牆再高,亦無堅不摧。

唐生智結局如何?請看本博另一博文《唐生智棄守南京,最終叛投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