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下榻的酒店正對著桂林最有名的象鼻山公園。放下行李後,我們立刻前往公園參觀。下午陽光明媚,遊客如織。想在最經典的角度對著象鼻山拍張照片,必須動作迅速——剛對好焦,鏡頭裏往往就會突然闖入幾位陌生人。
象鼻山公園是我們桂林之行的第一個“打卡”景點。女兒特別想親眼看看她爸媽當年蜜月旅行時留下回憶的地方,這讓我們的行程多了一層特殊的意義。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和太太剛剛領了結婚證, 我準備去上海讀研. 開學前的兩個星期,我們決定到桂林旅行結婚。
“旅行結婚”這個說法聽起來頗為浪漫,但在那個年代,其實是我們這些“月光族”年輕人最簡單、最省錢、也最省事的結婚方式。沒有婚禮,沒有宴席,更沒有排場,一切從簡。當年我們就這麽草草定下了婚禮形式。
我嶽父為此感到很不高興。他在單位工作了幾十年,人緣很好,本指望大女兒出嫁時能風風光光地辦一場婚禮,邀上親朋好友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可誰料我們悄悄把婚結了,連張喜帖都沒發,他心裏覺得既沒麵子,又覺得有些吃虧,畢竟他過去送出去的人情禮金都打了水漂,收不回來了。
當年我和太太抵達桂林的那天晚上,已是十點多。人生地不熟,又缺乏旅遊經驗,心裏難免有些忐忑。下了火車後,一位推著拖板車、為旅店拉客的人,將我們帶到火車站不遠處的一家小旅館。
那真是一家非常簡陋的旅館,一晚隻收三塊多錢。房間狹小,約三米長、兩米寬,裏麵隻擺著一張單人床,條件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對於兩個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輕人來說,夜裏能有個棲身之地,便已十分滿足。
那次桂林之旅,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是象鼻山。那時遊客不多,公園裏寧靜安詳。我們租了一條小船,各拿一片船槳,一個坐在左邊,一個坐在右邊,一邊劃船,一邊聊天,任秀麗的漓江風光在身旁緩緩流淌。
盛夏的漓江水格外清澈,水也不深,流速緩慢。我們的小船順流而下,不知不覺便漂出了很遠,眼看著離出發的地方越來越遠。
等想調頭往回劃時才發現,逆流可沒那麽容易。太太力氣小,幾乎劃不動,船全靠我一個人支撐,可船身總往一邊偏。我們倆換了位置再試,船頭又倔強地往另一邊轉。就這樣,小船在水中不斷打著圈,怎麽也回不到原來的地方。眼看著它越漂越遠,順著漓江一路下行,我們倆心裏真是又著急又無奈。
幸好我年輕時也算是遊泳好手,眼看再這樣下去不行,我索性脫掉上衣跳進水裏,抓住船頭的繩子,一邊遊泳一邊拖船逆流而上,逗得太太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我終於把船拖回到水流較緩的地方。我們把小船停靠在象鼻山對麵的一處沙灘上,架起照相機,太太穿著泳衣,我光著膀子,背靠背坐在沙灘上,對著象鼻山留下了終生難忘的一刻。
多年後,這次再來象鼻山,女兒特意對我說,她也要和我背靠背坐在地上,對著象鼻山的“象鼻嘴”拍一張與我當年和太太同樣取景角度的照片。隻是如今遊客太多,我們在水邊的台階上等了好一會兒,才趁空換下拍了幾張背靠背的合影。
後來我們才發現,當年的那張老照片,是在象鼻山對麵的沙灘上拍的。若不坐船,是無法到對岸重現那個角度的。而我和女兒的合影,卻是在象鼻山這一邊取景。雖然拍攝地點不同,但這種“跨越四十年的呼應”,依舊別有一番趣味和意義。
象鼻山並不高,大約七十多米,但山路異常陡峭。我們選擇從後山攀登。我因為有點恐高,一路上幾乎不敢往下看,隻低頭一步步地往上爬。
到了山頂的觀景台,可以俯瞰整個桂林市區。幾十年前我曾站在這裏,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山水之美令人陶醉。而如今,小小的桂林市區已高樓林立,遠處群山的身影幾乎被淹沒,隻剩山頂依稀可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短短幾十年間被迅猛的城市開發所改變,不複往昔風貌。
我還記得,當年從象鼻山頂沿著台階下山時,有一段特別陡的路讓我害怕得不敢站著走,最後幹脆坐在台階上,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慢慢往下滑。太太後來常拿這件事調侃我。
這次重遊象鼻山,下山時我格外小心,兩手緊握石欄杆,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下走,總算穩穩當當地走完全程,沒有再坐著滑台階,看來我對恐高的恐懼有所減輕。
我們到桂林的第二天上午,乘坐遊輪前往陽朔。上船的碼頭距離桂林市區有四十多公裏。為了方便出行,我們提前兩個星期通過攜程網站預訂了船票,並花了70元預約了專車接送服務。
那天早上7點,來接我們的是一位名叫王女士的司機。她非常熱情能幹,一路上不僅駕駛穩健,還細致地介紹沿途的風景。高速公路兩側山水如畫,美不勝收,在她生動的講解下,我們一路聽得津津有味。
由於服務周到、安排妥當,我又與她約定了兩天後從陽朔返回桂林的接送。回程當天,她不僅準時將我們從陽朔接回桂林,還順道帶我們遊覽了幾個市區公園,整整玩了五個小時,最終準時送我們趕上下午3點的高鐵。全程收費370元,價格合理,服務更是貼心細致。
乘坐遊輪遊覽桂林漓江,是我們此行中最令人開心的時光。輪船從桂林順流而下,沿途奇峰林立、碧水蜿蜒,九馬畫山等著名景點盡收眼底。船行其間,如同穿梭在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中。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站在遊輪頂部,生怕錯過沿岸美景,格外珍惜這段短暫而難得的旅程。
快抵達陽朔時,船上廣播傳來一位女士溫柔的提示,建議遊客在陽朔碼頭下船後注意安全,避免搭乘私人出租車,推薦大家乘坐由政府運營的小電瓶車前往各家旅館或返回桂林車站,票價統一為15元人民幣。
我們下船後,便在碼頭外買了兩張電瓶車票,但隊伍很長,足足等了十多分鍾。真正乘車時才發現,十幾個乘客擠坐在搖搖晃晃的敞篷電瓶車上,非常的不安全,而且電瓶車司機服務冷淡,而我們的酒店其實離碼頭不到兩公裏。
其實,走出陽朔碼頭大樓兩三分鍾,就能看到許多等客的出租車,價格也很合理,最多10元就能到達。回頭想想,船上的“溫聲提示”雖然聽起來貼心,實際上更像是有意誤導外地遊客,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桂林,尤其是陽朔,更能感受到中國人做生意的熱情。由於陽朔本地沒有其他主要產業,開店做生意成了許多人的主要謀生方式。陽朔的西街雖然隻有一百多米長,卻熱鬧非凡。各類商店、酒吧、餐館密密麻麻,足有上百家。街邊隨處可見充滿民族風情的手工藝品店,出售蠟染、印章、書法作品等;糕點店鋪一家接一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桂林的桂花酥糖。
走在街上,我們常常會被人遞上一盤剛做好的桂花糖樣品,免費試吃。我一向喜歡甜食,經過一家糕點鋪時,正好有人遞上一塊又白又香的小酥糖,我順手接了過來。還沒來得及吃,女兒立刻攔住我,說:“不能吃,不能吃,不衛生。”我理解她的心意。這趟旅行剛開始我就一直在咳嗽,幾乎每天不停,一邊吃藥一邊堅持行程,她擔心我吃了街邊不潔的食物會影響身體恢複。
陽朔西街匯聚各式西餐廳和酒吧,競爭異常激烈,商家各顯神通吸引顧客。許多餐廳門庭冷落,店內空蕩蕩,真是“一家愁”;而另一邊一些生意興隆的店鋪則雇傭了眾多身著民族服飾的漂亮姑娘,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台下遊客一邊喝酒,一邊高談闊論,氣氛熱烈,形成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在這裏選擇了一家網評高的餐廳——“廖哥土鯽魚”。雖然它的位置不在西街主道上,還有些偏僻,但我們下午五點到時,兩個大廳已經坐滿了客人,比附近其他餐廳都要熱鬧得多。大多數食客是年輕人,看得出來他們在出行前做了不少功課,信息獲取和選擇能力確實很強。
這家餐廳確實是價廉物美。餐館裝潢和菜品介紹充滿鄉土氣息,顧客喝茶、添飯都需自助完成,別有一番風味。我們點了一盤田雞,再加上兩道時令青菜,花費還不到100元人民幣。
第二天晚上我們又來了,特地點了一道陽朔/桂林的特色菜——啤酒燜魚,味道帶有濃濃的鄉村風味,鮮美異常,令人回味。
不過在桂林和陽朔這樣多水的地方旅行,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特點——蚊子特別多。女兒我們家庭群裏分享說:“蚊子太瘋狂了!一出門,甚至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居然都能隔著我的打底褲咬我。現在已經被咬了15處以上,而且還在持續增加。”
到陽朔的當天下午,我們便去遊覽了相公山。相公山位於離陽朔約三十多公裏處,風景秀麗,是欣賞漓江風光的絕佳觀景點。山勢較高,可俯瞰漓江蜿蜒曲折,群峰層疊如畫。登山台階陡峭,攀登雖辛苦,但風光值得一覽。
在桂林陽朔的第二天,我們原本也預訂了上午的竹筏漂流項目,滿心期待能親身體驗這份山水之美。可惜前一晚陽朔突降大雨,當天上午8:00接到電話告知所有漂流項目都臨時取消了。於是,我們調整了行程,前往陽朔興坪鎮,遊覽那幅印在20元人民幣背麵的經典漓江風景。
我們從興坪鎮碼頭乘坐小船,沿著大河背村後的漓江緩緩遊覽,整個上午都沉浸在如詩如畫的山水之間。
從興坪鎮乘坐一個小時的滴滴,便到了如意峰。陽朔的如意峰景區是一處兼具自然美景與刺激體驗的地方。遊客需先乘坐十幾分鍾纜車,穿越三座三座山峰,抵達如意峰附近,然後步行穿過一座長達百餘米、寬約兩米的如意索橋。索橋懸掛在兩個山頂之間,兩側是幾十米深的峽穀,橋麵還會微微晃動,走在上麵令人心跳加速。我當時緊張得不敢抬頭,隻能低著頭快步走過,確實感到膽戰心驚。
那天我也第一次體驗了彎彎曲曲的玻璃橋。橋的一側是透明玻璃,另一側是不透明的金屬棧道。我全程小心翼翼地踩在金屬部分,所以恐懼感沒有那麽強烈。盡管如此,整個過程依然驚險又難忘,是一次特別的冒險經曆。
我女兒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道:“爸爸鼓起勇氣,在如意索橋那邊挑戰了幾座高高的玻璃橋。他總共走了四座中的三座,最後一座全透明玻璃橋還是選擇放棄了。不過這些橋建得都非常好,那橋真的很高!
從如意峰下來後,下午2:00多鍾,我們到了陽朔最著名的景點“十裏畫廊”。不過,它與我們最初的想象略有出入。所謂“畫廊”並非一路上連續不斷的自然美景。沿著這條主要的旅遊線路,遊客會經過多個景區,其中較有名的一個是“大榕樹”。遺憾的是,這棵古樹近年來被圍牆圈起,如今遊客若想一睹其風采,需支付25元門票。
正當我們在十裏畫廊感到有些迷茫,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時,恰巧在大榕樹公園外遇到一位本地的三輪車師傅。我與他攀談起來,他熱情地說:“每小時70元,我帶你們兜兜風,看看最有特色的景點。”於是他載著我們,沿著遇龍河邊的小路,開始欣賞本地人認為最值得一遊的風景。
那天正好是周日,陽光正好,河畔的鄉間小道上熱鬧非凡,來來往往的年輕人騎著小電驢結伴而行。某些路段因為在抖音上爆紅而被特別修整過,不僅路況好,沿途風景也格外迷人。
在田野間,還能看見農民在水田裏勞作、放牛,一派田園生活的景象。盡管旅遊業帶動了當地的發展,但陽朔農村的生活在一些方麵依舊辛苦。
“十裏畫廊”吸引遊客的特色項目之一,是遇龍河的竹筏漂流。竹筏順著清澈平緩的遇龍河悠然前行,仿佛置身於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畫卷中。整條河水潔淨寧靜,兩岸峰林環繞、田野翠綠,時而可見古橋、村舍點綴其間,風景如詩如畫,令人神往。
在鄉間行車的路上,我們常常看到人們騎著電瓶車或摩托車穿梭其間——吃著芒果、啃著包子,有些甚至用一隻手牽著另一輛摩托車上的朋友並肩前行,有說有笑,場麵輕鬆自在,頗具鄉村生活的特色。
桂林和陽朔的美景數不勝數,我們大概遊覽了十個不同的景點。想真正欣賞到那些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還得親自爬到山頂去。雖然桂林的山不算高,但山路多陡峭,爬起來並不輕鬆。和年輕人一起旅行最大的感受是——他們精力充沛,步伐飛快,景點一個接一個地打卡,讓我這個上了年紀的必須拚命跟上。不過,一邊觀景一邊鍛煉,雖然累,但也覺得特別充實愉快。
女兒在她分享的日記中寫道:
“旅行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我最喜歡聽爸爸和那些跑滴滴的年輕人聊天。他們之所以選擇留在本地,而不去大城市打工,是因為覺得去大城市掙的錢並不會多多少,反而生活壓力大得多。在家鄉,他們可以常常陪伴父母和孩子,照顧家庭,多賺的那點錢,根本不值得為此承受更多的勞累和焦慮。
這些人大多住在鄉下,閑暇時種地、種水果,攢夠了錢就自己買地蓋房。自己建的房子不僅比城市裏的便宜,質量更可靠,還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設計。”
短短三天的桂林陽朔之行,既賞心悅目,也令人感慨良多。旅行不僅讓我們看風景,也讓我們看到許多普通中國人生活的另一種模樣。

桂林象鼻山風景秀美,登頂可遠望群山。然而如今市區高樓林立,大部分山體被遮擋,隻剩山頂隱約可見。昔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畫麵,如今多被人為破壞,令人不勝唏噓。

桂林日月雙塔建於1999年,位於桂林市中心的杉湖湖畔,是桂林著名的地標建築。兩座塔一金一銀,交相輝映,被稱為“金銀雙塔”或“日月雙塔”。
暴雨過後的漓江,水略顯渾濁,卻絲毫不減它的靈動之美。漓江之美,真是難以被鏡頭完整捕捉,唯有親眼目睹,才能感受它的神韻。從桂林乘遊輪前往陽朔,整整三個半小時,沿途山水如畫,風景變幻如詩,令人目不暇接。

遊輪行至漓江興坪古鎮附近、那段印在20元人民幣背麵的經典山水時,不少遊客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紙幣,興奮地對照著實景拍照,留下這一難忘瞬間。
桂林蘆笛岩內,岩石在燈光映襯下五彩斑斕,石乳、石柱、石筍等晶瑩剔透,絢麗奪目,宛如仙境。
相公山位於離陽朔約三十多公裏處,風景秀麗,是欣賞漓江風光的絕佳觀景點。山勢較高,可俯瞰漓江蜿蜒曲折,群峰層疊如畫。登山台階陡峭,攀登雖辛苦,但風光值得一覽。
桂林風情秀美,陽朔的地道美食同樣令人難忘。這家“廖哥土鯽魚”風味獨特,味道鮮美,價廉物美,令人回味無窮。我們甚至破例連吃了兩頓,打破了平時“絕不重複光顧同一家餐廳”的潛規則,可見它有多吸引人。

桂林日月雙塔建於1999年,位於桂林市中心的杉湖湖畔,是桂林著名的地標建築。兩座塔一金一銀,交相輝映,被稱為“金銀雙塔”或“日月雙塔”。


遊輪行至漓江興坪古鎮附近、那段印在20元人民幣背麵的經典山水時,不少遊客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紙幣,興奮地對照著實景拍照,留下這一難忘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