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集中識字法這名字聽起來挺正式的,目前除了希林UIC中文學校(http://www.xilin.us)試驗了六年成功之外,至今在北美恐怕沒一家真正試出來,而且眾說紛紜,隻有親眼見了學出來的說好,沒見過的或半途而廢的或道聽途說的都說不好,好像集中在孩子學了半天沒學會這個觀點上了,可是時至今日後悔的家長也大有人在,終歸這種教學法是前無古人的實踐,品頭論足是應該的。
古代教學中使用的《千字文》可以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想法,但實際上古代還是在貫徹傳統的聽、說、讀、寫全麵推進的教學理念,跟我們所說的“現代集中識字”教學法還是有些區別的。由於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以前的文言文隻有1000左右的常用字,學習周期和學習量相對於現代漢語的2500常用字來講少多了,而且用2500常用字來編寫像《千字文》這樣基於文言文一字不重、合轍押韻、有文有義的一篇大文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用到很多不常用的漢字,編寫難度是以幾何級數放大的。《千字文》教學理念給我們的啟迪就是:把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字表編成韻(課)文,使幼童們琅琅上口誦讀、背誦,高效學習生字,而且孩子們還能夠借助韻語可檢索地回憶生字;比如我們都是接受傳統的教學法學出來的,如果要讓我們說出這個“學”字是在哪一冊哪一課中學到的,將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可在現代集中識字的韻文學習中,孩子們可以很容易地借助韻文回憶起這個字。
現代華文集中識字法基於生字量大的原因,趁孩子們還處在形象記憶/整體記憶學習世界的生長階段,聽、說、讀先行,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把“寫”的訓練暫時放一放。而家長們則習慣用成人的或者說是傳統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們這樣的華文學習,認為不會寫怎麽能識字,不會寫也就是沒有學會生字。是的,不會寫就沒學會生字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識字過程一定要跟寫字綁在一起,而是要看最終孩子們會不會把認識的字寫下來。由於周末中文學校課時少,需要3年完成整個集中識字課程,寫字部分的學習要安排在孩子們突破1800常用字(“脫盲”)之後。原因是孩子們識認大量生字後,學了許許多多的單體字,對漢字音、形、義的字體結構、漢字組成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引入正規的寫字訓練則沒有理解方麵的困難,從某些方麵來講這是螺旋循環上升式的學習,反而促進他們學習華文的熱情,可以說是退一步進三步,這樣正規的訓練也杜絕了畫字、倒下筆的現象,還節省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集中識字法另一個特點是,由於孩子們還處在整體記憶/形象記憶階段,有時做家長的會有體會,就是教他們的東西當時看似沒有學會,但過後某一天突然發現他們實際是記住了,隻不過不會用而已,這是他們沒有邏輯思維的表現,還不能把頭腦裏各個單獨的數據庫連接起來,集中識字法的閱讀部分訓練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這也是在孩子學到一定程度時才突然開始可以念出來食品袋上說明書的原因,這個時間點是在集中識字課程大約三分之二的階段,也就是孩子們上集中識字課程到一年半到兩年的階段。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家長們看孩子們好像就隻會誦讀韻文,而不會舉一反三地用這些字。他們不像上傳統教學課的那樣,課堂上學了什麽,回家能給寫出來就是學會了,不然就是沒學會。由於大家都沒見過集中識字的學習是什麽樣子,也沒有經曆過而且還不很理解其原理,致使很多家長會堅持己見,牢記學海無邊苦為舟的古訓,認為這麽輕鬆怎麽能學會呢 ?!往往堅持不到看到孩子學習成果就放棄了,以致日後悔青了腸子,可已過了孩子們有整體記憶/形象記憶能力的階段,無法重拾集中識字的學習方法了。
至於理解部分的問題,由於集中識字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自主閱讀能力,在識字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即識認大約700生字之後,閱讀訓練就隨即同步並逐漸加深、加強進行,在整個課程結束時,孩子們已經閱讀了大量課文和課外讀物,其理解能力也是隨著閱讀課的深入而水漲船高地增強,很容易地直接從《中文》教材第六冊切入學習(從此冊往後課文中隻有生字才注拚音),由於生字、課文理解在課堂上都成了非重點學習的教學內容,華文教學可以加速一倍,達到一學年完成學習兩冊的教學進度。
現代華文集中識字就是充分利用孩子們整體記憶/形象記憶的天性這個“四兩”撥動了北美華文業餘教育的“千斤”,看似暫時的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或更多步子所做出鋪墊,這也是孩子們日常接受的全日製學校螺旋循環上升的學習理念。由於北美的家長們是孩子們學習華文的始作俑者,也是孩子們學習華文的推動者,對於孩子們最終“學不會”華文的問題應從根本上探討其問題症結,充分認識到“識認”與“寫字”、“識認”與“理解”都是不同的學習過程,在進行集中識字教學的初始階段是可以分離、分步進行的,使北美業餘華文教學更適應孩子們生理、心理生長的具體條件,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中應用不同的教學重點,使之更科學、更有成效地達到其教學目標。作為現代華文集中識字教學試驗班的孩子們經過六年的周末中文學校的學習,已經全體高分通過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第四級考試,其聽力、閱讀理解和寫作諸部分全班平均為90分以上。現在孩子們正在學習《中文》教材的第11冊,預計明年即可進入《中文》初中版的學習,這也是北美華文業餘教育史上的另一個第一了吧。
現代華文集中識字法的特點 - 說“特點”好像更貼切一點兒,再補充一點兒
裂棗歪瓜 (2012-11-10 23:02:33) 評論 (0)現代集中識字法這名字聽起來挺正式的,目前除了希林UIC中文學校(http://www.xilin.us)試驗了六年成功之外,至今在北美恐怕沒一家真正試出來,而且眾說紛紜,隻有親眼見了學出來的說好,沒見過的或半途而廢的或道聽途說的都說不好,好像集中在孩子學了半天沒學會這個觀點上了,可是時至今日後悔的家長也大有人在,終歸這種教學法是前無古人的實踐,品頭論足是應該的。
古代教學中使用的《千字文》可以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想法,但實際上古代還是在貫徹傳統的聽、說、讀、寫全麵推進的教學理念,跟我們所說的“現代集中識字”教學法還是有些區別的。由於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以前的文言文隻有1000左右的常用字,學習周期和學習量相對於現代漢語的2500常用字來講少多了,而且用2500常用字來編寫像《千字文》這樣基於文言文一字不重、合轍押韻、有文有義的一篇大文章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用到很多不常用的漢字,編寫難度是以幾何級數放大的。《千字文》教學理念給我們的啟迪就是:把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字表編成韻(課)文,使幼童們琅琅上口誦讀、背誦,高效學習生字,而且孩子們還能夠借助韻語可檢索地回憶生字;比如我們都是接受傳統的教學法學出來的,如果要讓我們說出這個“學”字是在哪一冊哪一課中學到的,將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可在現代集中識字的韻文學習中,孩子們可以很容易地借助韻文回憶起這個字。
現代華文集中識字法基於生字量大的原因,趁孩子們還處在形象記憶/整體記憶學習世界的生長階段,聽、說、讀先行,在開始學習的時候把“寫”的訓練暫時放一放。而家長們則習慣用成人的或者說是傳統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們這樣的華文學習,認為不會寫怎麽能識字,不會寫也就是沒有學會生字。是的,不會寫就沒學會生字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識字過程一定要跟寫字綁在一起,而是要看最終孩子們會不會把認識的字寫下來。由於周末中文學校課時少,需要3年完成整個集中識字課程,寫字部分的學習要安排在孩子們突破1800常用字(“脫盲”)之後。原因是孩子們識認大量生字後,學了許許多多的單體字,對漢字音、形、義的字體結構、漢字組成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引入正規的寫字訓練則沒有理解方麵的困難,從某些方麵來講這是螺旋循環上升式的學習,反而促進他們學習華文的熱情,可以說是退一步進三步,這樣正規的訓練也杜絕了畫字、倒下筆的現象,還節省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集中識字法另一個特點是,由於孩子們還處在整體記憶/形象記憶階段,有時做家長的會有體會,就是教他們的東西當時看似沒有學會,但過後某一天突然發現他們實際是記住了,隻不過不會用而已,這是他們沒有邏輯思維的表現,還不能把頭腦裏各個單獨的數據庫連接起來,集中識字法的閱讀部分訓練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這也是在孩子學到一定程度時才突然開始可以念出來食品袋上說明書的原因,這個時間點是在集中識字課程大約三分之二的階段,也就是孩子們上集中識字課程到一年半到兩年的階段。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家長們看孩子們好像就隻會誦讀韻文,而不會舉一反三地用這些字。他們不像上傳統教學課的那樣,課堂上學了什麽,回家能給寫出來就是學會了,不然就是沒學會。由於大家都沒見過集中識字的學習是什麽樣子,也沒有經曆過而且還不很理解其原理,致使很多家長會堅持己見,牢記學海無邊苦為舟的古訓,認為這麽輕鬆怎麽能學會呢 ?!往往堅持不到看到孩子學習成果就放棄了,以致日後悔青了腸子,可已過了孩子們有整體記憶/形象記憶能力的階段,無法重拾集中識字的學習方法了。
至於理解部分的問題,由於集中識字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自主閱讀能力,在識字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即識認大約700生字之後,閱讀訓練就隨即同步並逐漸加深、加強進行,在整個課程結束時,孩子們已經閱讀了大量課文和課外讀物,其理解能力也是隨著閱讀課的深入而水漲船高地增強,很容易地直接從《中文》教材第六冊切入學習(從此冊往後課文中隻有生字才注拚音),由於生字、課文理解在課堂上都成了非重點學習的教學內容,華文教學可以加速一倍,達到一學年完成學習兩冊的教學進度。
現代華文集中識字就是充分利用孩子們整體記憶/形象記憶的天性這個“四兩”撥動了北美華文業餘教育的“千斤”,看似暫時的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或更多步子所做出鋪墊,這也是孩子們日常接受的全日製學校螺旋循環上升的學習理念。由於北美的家長們是孩子們學習華文的始作俑者,也是孩子們學習華文的推動者,對於孩子們最終“學不會”華文的問題應從根本上探討其問題症結,充分認識到“識認”與“寫字”、“識認”與“理解”都是不同的學習過程,在進行集中識字教學的初始階段是可以分離、分步進行的,使北美業餘華文教學更適應孩子們生理、心理生長的具體條件,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中應用不同的教學重點,使之更科學、更有成效地達到其教學目標。作為現代華文集中識字教學試驗班的孩子們經過六年的周末中文學校的學習,已經全體高分通過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第四級考試,其聽力、閱讀理解和寫作諸部分全班平均為90分以上。現在孩子們正在學習《中文》教材的第11冊,預計明年即可進入《中文》初中版的學習,這也是北美華文業餘教育史上的另一個第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