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風物:荷塘月色,倏忽又見,“荷塘月色”!

黛綠年華 (2012-06-17 00:29:38) 評論 (9)

清華風物:荷塘月色,倏忽又見,“荷塘月色”!

黛綠年華

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寫的是清華校務委員會所在地“工字廳”西麵的荷塘在月光下的美景。散文充滿詩情畫意,令人產生許多遐想。

待到進入清華讀書,初次見到“荷塘月色”的真麵貌,很有點大失所望。這個“荷塘”與傳統概念的“池塘”相去甚遠,其實就是圍繞著一座湖心荒山的環形河而已。而且也隻有幾塊地方長了些荷花。同學們都將這個地方稱為“荒島”。

倒是冬天河水結成厚厚的冰,這裏成了一個天然溜冰場,反而熱鬧起來。我就是在這裏學會了滑冰的。

前幾年曾回校參加校慶。住在“荒島”西麵的“近春園招待所”。從房間的窗戶看出去,“荒島”景色盡收眼底。赫然發現,昔日的“荒島”已經變成了一處漂亮的園林。

從學校獲得許多文字和影像資料。看了相關資料,我才知道,不太顯眼的“荒島”,竟然大有來頭。原來,“荒島”就是清朝園林“近春園”的遺址。

近春園相傳是清朝鹹豐皇帝的舊居(今已考定不確)。最早的前身是康熙皇帝時“熙春園”的中心地帶。據記載,熙春園在嘉慶年間曾經有過一次大修,並增添了一些房屋。有模仿承德避暑山莊的“仿山莊”草房等。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也遭焚毀而成廢墟。一座風景秀麗的園林就這樣淪為“荒島”,長達100多年。

1927年仲夏,在清華執教的朱自清教授住在近春園遺址附近的西院45號,他憂於時局,夜不能寐,出來至“荒島”一帶散步。看到朦朧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於是寫下膾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

清華建校以後,曆屆學校當局均曾擬議改造“荒島”,但均限於各種主客觀條件而未能實現。1979年以後,在中共中央關於“首都建設四項指示”的指引下。學校決定徹底改造“荒島”。

經過數年的努力,終將“荒島”改造成為一處富有曆史及文化特色的勝跡--“近春園遺址公園”。島上建起了紀念吳晗的“晗亭”和“吳晗雕像”。還建有假山,瀑布,草坪,魚池。臨水建“臨漪榭一座,是按園內原有同名建築仿建的。按清宮法式,歇山起脊,金線蘇彩,是近春園遺址內唯一象征性的舊物恢複。

今日“荒島”,已不再像往日那樣滿目衰草,一片荒涼。而是綠草如茵,花團錦簇,亭台樓閣,曲徑通幽。

再見“荷塘”,已成一座美麗別致的現代園林。

再見“月色”,也不再像當年朱自清教授所見那樣令人充滿憂思和清愁,而是一派花木蔥蘢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1. 近春園遺址北側,是一座漢白玉拱橋。樹後左邊是近春園招待所。

    

2. 近春園遺址內“荷塘月色亭”中朱自清的手跡:“荷塘月色”。

   

3. 遺址南側,尚可見荷花凋謝後的殘梗。遠處是紀念吳晗的“晗亭”。

    

4. 遺址西側,是仿古建築“臨漪榭。可見荷塘裏的殘荷。

---黛綠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