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與 桃 花 一 處 開
pianosonatab (2007-08-23 19:26:21) 評論 (0)??????????????梁邦楚先生小識
???????????????????????????????陳孝信
??時下,大陸各地的惡炒之風越刮越盛,幾乎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甚麽“某某牡丹王”、“某某虎王”、“某某猴王”的吆喝聲。惡炒之中,遂使魚目混珠。大量媚俗的畫家不但聲名青雲直上,而且市價一路攀升(哄抬市價才是惡炒的真正目的)。惡炒玷汙了藝術,玷汙了藝術 史,也玷汙了眾多讀者的眼睛。惡炒給今人和後人留下了一大堆的文化垃圾,要想清除決非易事,然而又必須去清除之!惡炒之中,一些真正有功力,有藝術個性和品位的畫家,反而很少有人去問津。筆者的一位朋友—— 卞雪鬆,算是其中的一位 。這次劉明君向我推薦的了梁邦楚先生,竟然也有這樣的遭遇(感謝劉明君的推薦。像這樣差一點就被埋沒的藝術家,應該有更多雙慧眼去甄別,去發現,去推薦)。
??翻閱劉明君“快遞”給我的,有關梁邦楚先生平簡曆及很有限的一點藝術資料,留下的最深印象便是∶藝途坎坷,寂寞一生。梁先生屬於早慧一類,學藝的經曆順利,又有名師指點,23歲時,就有作品參加“全國美展”。但卻始終得不到重視和重用,也始終都沒有能“走紅”。一生從藝凡七十餘年,生前卻還沒有出過一本像樣的畫冊;雖然辦過六次個人畫展,但卻至今沒有進得了中國美術館的大門;創作的作品無數,所獲得的都是片言隻語的佳評(其中不乏信口胡言),至今尚未有過一篇象樣的研究文字(也許是推薦人孤陋寡聞)。所以,梁先生去世三載的今天,畫壇上又有多少人知道他這支“當代江西第一支筆”(傅抱石語)呢?
??梁先生的遭際從一個側麵折射了百年以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幸命運。所謂百年憂患,百年孤獨,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包括藝術家在內)首當其衝感受至深!
??不得誌卻又胸懷奇誌、矢誌不渝——這是梁先生藝術家人格的光彩之處。毋論失業、餓肚子,也毋論為生計四處奔波,更毋論“上調”(一度曾在北京、天津任教)、“下放”,受排擠,遭冷落,他都能坦然處之,隻是一件事從不懈怠,那就是——他的藝術創作。這種藝術家人格,正是中國藝術家的脊梁之所在。近代以來,雖有無窮無盡的天災人禍,但傳統藝術的文脈未斷,依恃的就是梁先生這樣的藝術家人格。
??梁先生學的是傳統一路的中國畫(先後師從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旗等,畫風上受八大山人影響),後來走的也是傳統一路的創作道路(當然不是死守傳統)。解放後,政治家們和很多藝術家們大力倡導革命現實主義藝術,倡導地寫生和寫實二者結合的“創新”中國畫之路,梁先生卻依然故我。這便有了“問題”於是,便成了“保守派”,便成了“邊緣人物”,不得誌也便成了必然的事。甘願身處“邊緣”,堅持藝術追求,殊為不易。“颯颯西風滿園栽,蕊寒香冷蝶雙來┅┅”梁先生之所以喜歡黃巢的這首“詠菊”詩,個中情緣,已昭然若揭
??在藝術上,梁先生畢生追求的是∶活學活用傳統藝術;寫出自我個性;保持高品位,高格調,不落俗套(由於資料不齊,缺少原作參考,僅能談些個人印象。有機會的話,再作深入研究。
?“活學活用”這個詞用在對待傳統藝術問題上,我以為是合 的。既要學傳統,又要用傳統,關鍵問題都在一個“活”字上。筆者曾在南昌看過黃秋園先生的個展(1986年10月)。當時的突出感覺是一個字∶累。黃秋園先生自然也在學傳統,而且學得很深入,很出色,遺憾的是他沒有能學活,所以也就影響到了用。不能活用,藝術成就便難以上去。看一幅、二幅,很是精彩。看多了,就覺得雷同、乏味,自然也就是有了累的感覺。相比之下,梁先生在這方麵似要 出一籌。梁先生師承傅抱石、呂鳳子、張書旗等名師,卻沒有亦步亦趨地跟著師輩走,畫麵上也沒有太多的師承痕跡(須細辨才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梁先生酷愛八大山人,也臨摹過不少作品,但他的創作作品卻沒有去簡單摹仿八大山人,隻是在簡筆畫的方向和筆意(用筆的意趣)等關鍵部位上,繼承並發揚了八大山人的大寫意精神。所謂發揚,就是加進了他自己的理解和審美追求。簡言之,就是有了他的藝術個性。
??藝術個性這句話,說容易,做起來實在難。有人一出道就有了藝術個性,有人卻是一輩子在撿剩飯吃,不明白藝術個性為何物。有人雖有藝術個性,卻總讓人感覺到小家子氣,沒有大出息。真正做到“自有我在”(石濤語),且又有大家氣息足以感人心魄的藝術個性,古今中外皆為罕見。而這,正是梁先生的畢生之追求。顯然,梁先生不屬於那種一出道就有藝術個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個性是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甚至是用盡了畢生心血、才智,在千錘百煉中求得的。因此,它像,“金子”一般的閃閃而有光澤。拜讀他有限的作品資料,盎然生機撲麵而來。藝術家筆下的一鳥一花、一枝一葉,都顯得那厶活脫,那厶的靈動,那厶的有精神。如《得水圖》、《鄱湖春語》,又有《夏》和《秋》、《幽境》等,都盡現大自然的勃勃生氣,讓人感懷至深。進一步地去體會,就會發現梁先生藝術個性的深層意蘊∶立意高遠、豪邁,趣味純正、醇厚。這是梁先生藝術的內核,也是真正的傳統精神,非俗流可比擬,非似得傳統之皮毛者可望其項背。體現在畫麵上,就是筆墨的精煉和意趣,不能有一絲大意,一處破綻。必須做到筆精墨妙,讓人回味無窮。這在《春到我家》、《黃巢詩意》等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那一根折枝,一片花葉,甚至是一點劃,一勾勒,都是那厶用心用神,毫不含糊。所謂品位、格調,不僅體現在大氣象上,而且也體現在精微之處。能開能合,能放能收,經營於方雨咫尺,出入於無窮,永恒,這才是真正的大家手筆。梁先生的藝術,在這一點上雖還不能說盡善,但他畢生的目標是明確的、堅定不移的。這就足以讓人欽佩之至了。
??他是他那個時代留下來的鳳毛麟角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體現了傳統藝術在末世中爭取新生的強烈願望和一線生機。
??他,不應該被埋沒,也不會被埋沒。正如他所引用的那兩句詩所說∶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眼下正是機會。
1995年5月完稿。
金海城西北,草履書齋
摘自《廣州畫廊》1999年12月版
如要看圖請去 http://i.cn.yahoo.com/pianosonatab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