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篇隻是猜測性新解,但是,我的猜測也不是亂猜,而是有一些經曆、接觸過一些超能力的人而自然得到的推論。故事中的事兒,有高人能做到,我是絕對相信的,就有人能做一棵小草,朝陽晨曦中掛著露珠,讓微風拂麵,感受那份清涼。至於曆史人物莊子的真實水平,我就是猜測了,當然,也寧可相信莊子他知道自己在說啥。所以,下麵開始:
====================
這個對話裏,是分好幾個層次的,差別在能力,而不是邏輯辯論等初中內容。但人們(地球人)都以為隻是邏輯上的辯論。
1.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惠子先拿自己的能力來類比莊子。這個也是正常,這就是地球人根深蒂固的假設:“我和你是不同的,但又是同類的。”然後就是認定,我不能,所以你也不能。人心隔肚皮,別人怎能說得清。
2. 莊子的反問,你又不是我,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其實不是邏輯上的反問,好像隻是為了駁倒惠子。就像現在的大專辯論一樣,以駁倒別人為有能力。
莊子的意思可以是另一個角度,就是說:“哥們啊,你不要拿你的能力來衡量我,你怎麽知道我就不能知道呢?”,表示我就是知道。這,才配得上他道家祖師的名號。
3. 然後惠子繼續不開悟,又回到自己的邏輯類比上,”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因此,“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這隻是進一步明確一下說明:自己用的方法的是邏輯類比法。類比,就是“把自己和莊子假設成同類”,然後再繼續推論。這一段還表現出惠子在莊子麵前不太自信,莊子一反問,惠子就像見老師一樣,趕快再把自己的思路、邏輯更詳細地表述一下,以為莊子不懂他的邏輯。最後還加了個“全矣!”,心裏嘀咕,我沒漏啥吧。:)
4. 莊子對哥們比較客氣(好容易有一個多少能說幾句的,客氣也是正常)。加了個請字,說還是回到原題吧,你問我“安知魚樂”,就是你聽說我知道這件事兒,然後才問我,你也不用類比了(沒直接說咱倆不是一類的),我也不是跟你辯論,我就回答你吧,我在橋上知道的。
這就涉及到莊子的超能力,也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進一步,不是邏輯的邏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一不異,我是魚,還是不是魚,我和魚是一是多?再延展到基督教,上帝全知全能全在,上帝不是魚,能不能知道魚之樂?你以為上帝不知道嗎?
所以,惠子以自己的能力襯度莊子,邏輯上看著很完整,還加了個“全矣(心裏嘀咕,全不全?全了吧?)”,實際上還是漏了對大前提的認識。都以為人人平等,你哥們我也是天天見,誰不知道誰啊,我不行當然你也不行了。
5. 然後惠子也沒繼續問,也沒說莊兄你這麽牛了,怎麽修的,我也跟著你修道吧。可能他最後還是沒明白莊子到底在說啥,還在琢磨自己的邏輯全不全呢。
人的思維所能達到的,都是自己經曆過的,沒有經曆的事情和境界,你再想,也想不明白。必須修到,才能明白。莊子不可思議也。不可思議是什麽意思?修道者的境界,不可以單憑思考來議論,故曰:不可思議。
=======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釋
2. 鰷[tiáo]魚:同“鰷”,白鰷魚,一種白色小魚。
3. 從容:悠閑自得。
4. 是:這。
5. 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 子固非魚也:固,本來。
7. 全:完全,完備(是這樣)。
8. 循其本: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其,話題。本,本源。
9.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你哪知道魚的快樂”的話。
10. 安:疑問代詞。怎麽,哪裏。
12.梁:橋。
13.既:已經。
14.已:已經。
15.安:怎麽(前者) 哪裏(後者)。 [1]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濠水中遊得多麽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 [2]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裏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