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紅在路上

嶽紅:女,江蘇籍作家、詩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出版過《零落一地的風》等個人文學著作八本。現居北京,致力於佛教文化傳播。
博文
(2017-06-06 14:00:58)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法號董姐當然不會“董姐”這樣的法號,董姐是我的姓董的師姐,寺廟的居士、同修之間都是稱互稱法號或“師兄”,但我叫董姐已經非常習慣,所以從來不稱法號或師兄,隻叫董姐。董姐是合肥開福寺的護法居士,我最早知道的是開福寺六十多萬的圖書館是她捐助的。我跟董姐真正認識是在安徽宏村。當時我隨永芸法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6-03 20:25:50)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 曉峰的修行 曉峰是我南大的學弟。認識他是因為我們班上有同學向我推薦了他的詩。我當時正兼職於江蘇省作家協會《揚子江》詩刊社的“校園詩苑”責任編輯,專門負責全國校園詩歌的征稿。 曉峰的詩很當代,並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無奈的是當時的《揚子江》詩刊風格還很傳統,無法刊用。於是我找到他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如瑞法師的腳步如瑞法師是我人生曆程中正式皈依的師父。之所以這麽說,因為此前我已經有過一次皈依,但沒有正式的皈依儀式,對於剛學佛依然執著於形式的我來說總是覺得有缺憾,我常常追問我師父說:師父,你欠我一個皈依儀式。有一天,師父終於嗔笑著問我:你就那麽在乎形式嗎?我慚愧不已,但還是對皈依儀式耿耿於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好心的寫詩的老卓老卓是我曾經的同事,他看上去很老,而實際年齡也不年輕了,但相對於坐在他對麵的同齡人也同是退休返聘的老許來說他就老多了。因為老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十歲,而老卓比實際年齡要大十歲。這是讓老許最開心同時也是讓老卓最傷心的事情。痛定思痛之後,老卓幹脆就不買新衣服穿了,省下點錢來給讀大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天柱山采靈芝的老人天柱山峽穀之行程是我和董姐倆人做的最荒誕也最有趣的事。原本我們是為了一個外國朋友禪修之旅的事去朝拜三祖寺,方丈寬容法師熱情接待了我們,除了全麵參觀三祖寺,還在方丈室聽了經聞了法。次日一早,接受寬容法師的建議,我們去天柱山景區,寬容法師說此刻正是天柱山最美時節。驅車到景區才發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5-23 21:07:24)

土豆的房東 土豆的房東姓馬,我們稱呼他馬老師,因為他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書法老師。 應該說土豆經曆過三位房東,自從因為嫌留學生公寓六人房間太吵,搬離留學生公寓之後土豆就一直自己租房住。從找房到談價到搬家都是獨自完成,所以搬到馬老師家的時候,搬家對土豆來說已經輕車熟路了。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是跟房東馬老師同住一套房裏麵,三室套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妙樂法師的高雄在我的心中,高雄是妙樂法師的高雄。雖然第一次到台灣時,從桃園機場坐巴士也是到高雄下的車,但那個時候我的心思完全在等待永芸法師驅車來接,對高雄沒有任何印象,街邊英語培訓的招牌讓我感覺不到具體方位,在昏黃的路燈下,我隻做了十幾分鍾的過客。因為年終,佛光山世界各地道場的兩眾都要回總本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5-16 20:02:59)

師兄子清 師兄子清,典型的心直口快之人,不管從長相還是心地看,她都應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道地的江南人,但長相很像藏族,藏地上師說她前世是藏族的卓瑪。 子清比我還小一歲,但因為身高比我高了十幾厘米,身體比我強壯,經濟實力又強,所以從相識開始,她就像我的護法神,始終保護著我的一切。 第一次見麵是在寧波她的公司裏,我們交談得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微信公眾號: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台灣舅媽的一碗羹舅媽是台灣本土出生的舅媽,舅舅是被他父親帶到台灣的大陸舅舅。但舅舅和舅媽是師父的舅舅和舅媽,因為相處得親切又親密,於是成了我們大家的舅舅和舅媽。第一次認識舅舅,他當時一個人來少林寺參加佛醫高峰論壇,他是台灣健康營養學教授。我們在歡喜地素齋館同一桌吃飯,師父叮囑我招待好每一個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