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紅在路上

嶽紅:女,江蘇籍作家、詩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出版過《零落一地的風》等個人文學著作八本。現居北京,致力於佛教文化傳播。
正文

遇見禪者林穀芳(散文)

(2017-07-28 21:31:27) 下一個

微信公眾號:   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

遇見禪者林穀芳

林穀芳老師是我遇見的第一位正真意義上的禪者。

認識林穀芳老師是深秋,北京的天已很冷,北大國學社策劃舉辦一個活動,邀請林穀芳老師和永芸法師對話。

說實話,對於那天他們的對話內容我並沒有記住多少,倒是對林穀芳老師“過目不忘”。因為林穀芳老師的形象已經讓我無法專注於眼前的活動,我的思維常常被帶到很遠很遠的山林。一襲白衣、一頭白發的林老師平和裏藏著睿智,儒雅中蘊含著透脫,怎麽看也不像俗世中人。那天林穀芳老師的談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永芸法師的評價:出家即最大的浪漫。

當天的活動很成功,林穀芳老師、永芸法師都是過午不食,活動結束後沒有晚餐,大合影之後就各自散去。我和永芸法師與林穀芳老師一起步行走出北大校園。我們邊走邊聊,走得很慢。走過未名湖邊就離東南門不遠了,我終於抑製不住好奇問林老師:您身著這麽單薄的衣服真的不冷嗎?林穀芳老師溫和地笑了。永芸法師笑看我說:林穀芳老師冬夏一衲,白衣步履,長年如此,你不敢相信是因為你沒有遇見過真正的禪者。

聽說林穀芳老師六歲就有感於死生,中學時讀“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所省悟,從此開始習禪。後在台灣大學人類學係畢業後隱於市修行,十六年後應邀複出,以民間身份參與台灣各種文化建設。十年後又淡出文化界,教授禪宗,擔任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認識林穀芳老師之後,我買了好幾本他的書來讀。或許,後來進入禪宗學習,應該緣於林穀芳老師的無意引導。禪宗以劍客之對決比喻參禪,標示出參禪的嚴厲——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機;並以「何謂劍刃上底事」點出修行的基——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林穀芳老師的那本《禪,兩刃相交》,以禪者立場直抒宗門風光,恰可治世人「以禪為美、以禪為學、以禪為趣」之病。」我讀書的過程中總是浮現林穀芳老師身上那種道藝一體、渾然天成的圓熟。在我看來,那是藝術家的絕地風光,更是禪者的兩刃相交。真真寫出了「兩刃相交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的氣魄。

2009年因我和永芸法師的《北京伽藍記》在台灣出版,出版社邀請去台北參加發布會。當時林穀芳老師正好也在台北,發布會結束後,林穀芳老師約我和永芸法師一起去喝茶。茶館的名字就一個字“紅”,裏麵裝飾得非常別致、靜雅,我們三人找了個靠近書架的位置相對而坐,其實我有很多問題要問,但我知道我絕不能把以茶會友變成答讀者問。

我們三人總共在那個茶館聊了三個多小時,但其中有半個多小時是被林穀芳老師的讀者和音樂愛好者要求簽名或請過去合影。當我看到很多男孩女孩拿著裝幀雅致的音樂碟請林穀芳老師簽名時我才明白:林穀芳老師還有一個“音樂人”的重要身份。

茶會快結束的時候,林穀芳老師問起我第二天的行程,永芸法師說作家林黛曼要請我們吃素齋。林穀芳老師聽說後,立刻非常熱情地介紹了台北山區的食養山房。聽他的介紹後,我跟永芸法師都迫切想去體驗,但林穀芳老師說食養山房都是要提前兩天預訂,但永芸法師跟林穀芳老師說我是兩天後的航班離台回大陸。於是林穀芳老師立刻掏出電話找他一個朋友,結果居然給我們臨時插隊訂上了。

第二天剛吃完早餐,林黛曼就開著車載上我們往山區去,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早點去,可以先看風景。

進山後,天下起了雨,山路很曲折。我們憑著感覺找食養山房,當看到沐浴雨中的別具特色的建築群時,我們三人都斷定那一定是食養山房。沒錯,林穀芳老師的推崇就應該是那樣的平和、文藝,卻又處處泄露禪意。不管是建築之間連接的長廊,還是每個餐廳裏的古舊的老木桌凳。

穿著棉麻服飾的服務生把我們領到昨天訂好的餐位。房間不大,共三套餐桌,與多人餐桌不同的是我們這裏的餐桌和凳子都很低矮,凳子是五六十年代的那種長木凳,隻是寬度要寬點,做工也顯更結實,透出一股懷舊氣息。坐在凳子上可以看到窗外蒙蒙的青色天。而一道一道菜陸續上來後,我們三人都禁不住一次一次地驚訝,無法脫俗地拿出手機拍照。而讓我永遠無法忘懷的是每道菜或湯一定會配上一朵鮮花,而且可以吃。但我們都舍不得吃,把花積攢在一個盤子裏,到最後一道湯的時候,居然是蓮花湯,送菜員揭開擋蓋,湯盆的正中央是一朵正盛開的蓮花,盡管已經經過烹調,我們把之前積攢的話都放進了這個湯裏,送菜員笑著說我們自製了一碗百花湯。

全程體驗了食養山房的禪意和素齋後,我們三人心中滿滿的都是對林穀芳老師的感謝。

回北京沒多久,我看到網上有關於杭州西溪濕地藝術區邀請眾多藝術家的入駐,其中也有贈送“台灣著名文化人、音樂家林穀芳”一套工作室的介紹。此後我總是有意無意地關注此事,後來,我出差到杭州,朋友帶我去西溪濕地遊玩,突然想起此事,於是詢問西溪濕地的相關負責人,他說林穀芳老師並沒有入住。我後來跟永芸法師通電話時說起此事,永芸法師說,那麽熱鬧的旅遊區,林穀芳老師怎麽會去?!

2016年10月 於白廟

 

微信公眾號:   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