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紅在路上

嶽紅:女,江蘇籍作家、詩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出版過《零落一地的風》等個人文學著作八本。現居北京,致力於佛教文化傳播。
正文

李玉謙的苦修(散文)

(2017-07-14 22:33:34) 下一個

微信公眾號:   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

李玉謙的苦修

認識李玉謙老師的時候,他正在著手做越南戰爭的紀錄片。在西釣魚台部隊大院他的辦公室裏看樣片,看得我哭成淚人。

這部後來獲得【國家記憶2012·致敬曆史記錄者】影像獎的紀錄片《生死兄弟連》,是李玉謙老師在越南老山前線拍的,當時他還是中央電視台駐濟南軍區記者,越南戰爭打到第六年的時候,現在的國母、當時的歌唱演員彭麗媛隨總政歌舞團去老山慰問演出,李玉謙受央視指派去跟拍報道。到了老山前線,戰爭的慘烈震撼了李玉謙。他把演出錄像帶交給彭麗媛帶回央視,他自己則留在了老山前線,他要用鏡頭紀錄這場戰爭。

李玉謙隨身帶去的共三個攝像頭,炸壞了兩個,最後一個總算堅持到讓他完成了這場殘酷戰爭的記錄。讓我哭得稀泥嘩啦的場景是1985年12月2日那場總攻前,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199師596團“雙大功七連”的戰士們寫遺書、喝出征酒,一位16歲的小夥子喝了壯行的酒之後,激動地喊著“為了祖國不怕犧牲”衝向了高地。戰鬥在25分鍾後結束,50名突擊隊員陣亡11名,七成傷殘,越軍陣亡87名,以我軍攻克968高地為終結。那位16歲的小夥子犧牲在了戰場上。

越南戰爭被認為是現代戰爭叢林作戰的經典樣板,然而,對於那些衝鋒陷陣的戰士而言,他們的個體命運就此改變。16歲小夥子的母親瘋了;斷掉雙腿的連長靠參加殘疾人運動會的獎金換裝好點的假肢;唯一還在部隊裏擔任師長的一位戰友27年履行著“誰活著回去,死去戰友的父母都是他的父母”的諾言,以微薄之力照顧著11對父母和殘疾戰友。

帶著戰爭陰影離開戰場的李玉謙始終無法擺脫戰爭的陰霾。他到寺院請師父為犧牲戰友的亡靈超度;用自己的工資接濟那些戰士的父母;他奔走呼籲,希望那些受到戰爭創傷的人得到救助。李玉謙的太太是部隊幼兒園園長,為了支持李玉謙,家裏的積蓄已經全部花盡。那年中秋節,實在沒有錢的劉園長,改變一貫拒收月餅票的規矩,把家長和上級單位送給幼兒園和老師的月餅全部收攬,悉數送到山東慰問那些越南戰爭的戰士及其家庭。那段時間,我非常感動於他們夫妻二人的行為,也協助他們奔走呼籲,但我得到了許多善意的警告:不要輕言越南戰爭,國家對這場戰爭的態度你不懂。

李玉謙的紀錄片剪輯完成後,命名為《生死兄弟連》。2012年11月,給予“年度公民寫史”獲獎者李玉謙的致敬辭是:

他以一人之力,策劃拍攝中越戰爭紀錄片《生死兄弟連》,通過戰地影像資料、參戰老兵及其家人口述,真實呈現老山前線老兵們的生存狀態;他以個人視角回望27年前的那場戰爭,詮釋生命個體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所呈現的特殊基調、情態和價值。這是一個戰地記者的私人記錄,也是一個公民對待曆史的態度和責任。

很長一段時間,我跟李老師每次見麵隻談佛教。他的辦公室裏一個最高的書桌上方供奉著一尊釋迦摩尼佛,那是他一次在上班途中在路邊碰到的,攤主叫價三千而李老師一分未還價買下的,他說這尊佛與自己有緣。請回了佛就開始天天拜,他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到了辦公室先拜一個小時再開始工作。拜了幾個月之後,他每天中午開始畫畫。當我看到他畫的荷花讓我大吃了一驚,那已經不能用專業非專業來討論了。我問他怎麽能畫出如此有意境的荷花,他說他畫畫的時候感覺不是自己在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抓著他的手在畫。我以為李老師有繪畫基礎,他說他從來沒有畫過畫,也沒想過要畫畫。半年前的一個中午,他突然萌生了一種強烈的畫畫欲望,於是他立刻去了畫材店,買了紙和顏料,回到辦公室就畫了。在後來的修行中,他的畫也越來越有禪意。我入住白廟的時候,曾跟他說我的客廳牆上空著,他立刻就給我畫了一大幅荷花,上麵還題了我最喜悅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對於李玉謙的兒子應該不是簡單的好人有好報,更應該說是“虎父無犬子”。兒子李木子從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英語係畢業後入職新華社新聞攝影部。後來赴埃及任開羅分社攝影記者,拍攝的圖片《遊行示威中的少年》獲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三等獎。後又赴利比亞記錄卡紮菲王朝的覆滅。後在利比亞拍攝的圖片作品《卡紮菲身亡》在2012年3月獲第八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新聞人物與肖像類單幅金獎。之後,北京大學還專門請李木子做了一次專題講座。就是這樣的一個翩翩青年,卻安靜得出奇,我把那歸於李玉謙的影響。聽說我兒子考到了美國的大學,李玉謙老師立刻叫來了正準備赴新華社駐聯合國總部工作的木子,他把我兒子托付給了他的兒子。那個晚上,木子跟我交談了很多,我明白了他是一個非常真誠值得信賴的人。

前年春節期間,木子已經去美國,李老師夫妻倆人到我所在的寺廟過春節,也許真的是觀音菩薩指派,或與寺廟有宿緣,兩個人都留了下來。當初師父對安養院的理念是讓老人的晚年生活跟兒童一樣快樂無憂,我當時就想到了劉園長,沒想到劉園長一上任劉院長,安養院風生水起,入住的老人每天念佛之外的生活,真的如兒童般快樂無憂。師父說,安養院請到了最合適的人。李玉謙老師則深入研究起《華嚴經》,他希望協助師父創辦華嚴佛學院。他現在也長住寺院,每天按時早晚課,白天學習之餘就幫寺院幹自己能幹的事。不過他最大的願望是能早日剃度出家,更深入修證菩提。

2016年10月 白廟

 

 

微信公眾號:   http://d.xiumi.us/board/v5/2O29B/3116567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嶽紅的春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為寫而寫' 的評論 : 抱歉!因為博客不是本人管理,未能及時回複,請見諒! 感恩您的關注!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分享這些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