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好多網站,書籍中收集了大量印第安人的傳統故事。但是,裏麵有多少是出自印第安人,又有多少是出於各種目的而打著印第安人旗號的故事呢?首先,我們為什麽要分清哪些是真實的印第安故事,哪些是“贗品”呢?進而,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出印第安故事的真偽呢?如果你對第一個問題都不感興趣,那麽請打住,這篇文章可能會浪費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讓我們先設想一下,回到10000年前,哥倫布還沒有發現美洲的時代。當今的讀者們,在空調房裏悠閑的讀看這片文章的時候,應該很難想象前哥倫布時期美洲印第安人群過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這很正常,生活在工業化革命之後的人類,很難了解饑餓和生存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題是一種什麽狀況。同時,作為一名現代人類,憑借著接受過比古人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凡是看過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的人,一旦被問到“為什麽美洲沒有產生高等級的文明?”,都會背書般答道:“美洲沒有大型可馴化動物;美洲人類一直處於石器時代,不會使用金屬工具...”。賈雷德·戴蒙德是一位知識淵博,學術嚴謹的學者,他的這些觀點固然挑不出什麽問題,但如何準確把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教科書上留給我們這樣的定式: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是打製石器,新石器時代是磨製石器。打製石器形態粗糙,效率低,主要應用於漁獵生活;磨製石器更加鋒利,精細,效率高,主要使用於農耕生活。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話,這種簡單武斷的觀點很容易讓人理解。但當我們投入一些精力深入探討下去,就會發現“粗暴”的概括根本無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9 17:02:11)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印第安人有幽默感嗎?他們是不是像電影裏一樣,印第安老人總是說著一些睿智的話;成年男人總是一臉嚴肅,一副生活負擔很重的樣子;少女都是心靈純真,對帥氣的白人男子特別沒有抵抗力呢?讓我們先回想一下好萊塢電影,尤其是早期西部片裏麵刻板的中國人形象,就知道了影視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形象也多半沒有代表性。在日常生活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前幾天閱到某篇文章介紹史前人類的平均壽命隻有十幾歲,還若有其事地解釋道:幾萬年前的人類,和現代人類的體質是不一樣。十幾歲按照現代人類的壽命很短,可是在那時就是正常的了。所以生育年齡也是跟壽命相關的。不能以現代人類優生優育的原則來看。通常生育年齡是壽命的10%-20%,也和營養情況、氣候有關。很顯然,這又是一位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自從加拿大前總理哈勃為“臭名昭著”的“土著寄宿學校”向印第安酋長們公開道歉的時候,全部媒體便開始曆數這個曾經持續100多年的“萬惡體製”。下麵是我從公開媒體截取的對這段曆史的概括性描述:在加拿大曆史上,圍繞著土著人有著非常黑暗的一頁,這就是“土著兒童寄宿學校”。曆史早期,加拿大政府對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最近幾日筆者感冒發燒,於是“探索”了一些“重口”的史料提提神。Cannibalism翻譯成中文是“吃人習俗”,這個英文單詞的本源自於哥倫布,他在返回歐洲後的報告中強調了目睹美洲土著活人祭祀、吃人成性的習俗。並且還展示了他與土著部落交換的禮物,裏麵包括了由人類手指(或腳趾)骨骼製成的項鏈,據說上麵還有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1-09 16:59:3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生病在家,翻出10年前的一組舊照片,記錄了一次參與考古挖掘誌願者的經曆。曾聽國內考古隊的朋友提到,中國考古挖掘大都是有限幾名專業人員,帶領實習生,外加雇傭大量當地農民。畢竟考古挖掘工作是一項拚人力、拚人品的事業。也聽朋友提到,雇用的農民伯伯“虎叨叨”一鋤頭下去,完整地漢代陶器變得粉碎,讓隊長心痛不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為什麽哥倫布堅信不疑“一直向西航行就能發現新大陸”?15世紀歐洲的航海技術盡管已經相當發達,但絕大部分的航線依舊是緊靠著海岸線。那是因為近代常見的航海儀器還沒有出現,海圖也很粗略,人們多靠觀察太陽和北鬥星的方位,以及經驗來保證安全抵達目的地。同時,人們已經開始認定地球是弧形或者球體。這樣的話,沿著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1]
[22]
[23]
[24]
[2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