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針對加拿大“土著寄宿學校” - 說點不同的故事

(2018-01-09 17:01:17) 下一個

本文為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

 

自從加拿大前總理哈勃為“臭名昭著”的“土著寄宿學校”向印第安酋長們公開道歉的時候,全部媒體便開始曆數這個曾經持續100多年的“萬惡體製”。下麵是我從公開媒體截取的對這段曆史的概括性描述:

在加拿大曆史上,圍繞著土著人有著非常黑暗的一頁,這就是“土著兒童寄宿學校”。曆史早期,加拿大政府對土著人采取強製同化政策,試圖摧毀土著人的傳統文化、價值和社區結構,使其完全融入主流社會,目標明顯是要消滅美洲的原住民文化。土著兒童寄宿學校是這一政策的一部分。

第一批土著人寄宿學校是在1870年建立的,之後,在加拿大各地總共建立了139所這樣的寄宿學校。這些學校由聯邦政府出資,教會開辦,加拿大政府不顧土著人父母的意願,把大約15萬名第一民族 (印第安人)、梅蒂斯人和因紐特人的孩子從家裏帶走,送入寄宿學校,這些孩子的年紀在5歲-16歲之間。(注1)

這些孩子遠離父母,其中三萬多人在寄宿學校裏受到教會人員的虐待、體罰,甚至性侵犯。統計顯示,在1870-1990年期間,有至少三千名學生在寄宿學校中死亡,其中大部分死於疾病,包括肺結核和西班牙流感,其他人死於營養不良、火災或其它事故。

注1:15萬名土著少年兒童大約占整個土著少兒數量的30%。

上述的數據都是真實的,是加拿大政府組織了幾方麵(包括原住民代表)人員,經過6年時間收集整理。乍一看,讀者很容易被這段催人淚下的文字感動。但如果我們可以多犧牲一些精力,再花一些時間,先拋開21世紀“普世價值”觀念,把身份調整到19世紀末 - 20世紀初的一位世界公民,再來看一看會不會有不同的感受。

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加拿大的印第安人與美國的同袍相比的政治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對於華盛頓來說,絕大部分印第安人是敵人,是英國人的盟友,自由美國人要驅逐他們,占領印第安人的土地;對英屬加拿大而言,盟友部落幫助了自己一次又一次打敗了美國軍隊,保住了北美的殖民地。由於這樣不同的政治地位,就導致了兩國在針對原住民的政策上,一個采取懷柔政策;而另一個的故事情節充滿了暴力和血腥。

但當時的英美兩國都麵臨著同樣一個問題:日益發展的殖民地經濟需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而這些恰恰與印第安部落產生了矛盾。對於加拿大方麵的具體表現是:

1. 在加拿大自東向西的擴張中,過去皮毛貿易的經濟方式逐漸被農業/牧業/工業所取代。印第安部落的傳統生活方式(狩獵采集/半狩獵半農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2. 加拿大急需一條貫穿東西的鐵路來將整個地區緊密聯係到一起,而遍布加拿大的印第安部落各自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習俗、文化,加拿大政府很難統一口徑進行溝通。

3.同樣因為上麵的問題,白人移民與本土原住民語言、習俗不通,經常發生各種誤會,矛盾衝突不斷。

針對這些問題,當時加拿大的管理者們決定要采取一些措施,讓狀況向有利自身的方向發展。他們決定要改變印第安人傳統的生產方式,把他們變成農民、牧民和工人;同時還要“同化”印第安人,讓他們接受白人的教育,生活方式,學習知識,掌握一定的現代生產技能。

與此同時,主要分布在北美大平原(Great Plains)上的印第安部落(注2),隨著不斷同白人接觸,也有強烈的意願要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這樣,首要的事情就是,他們要學習白人的語言,接受教育,接受白人的生產方式。印第安部落同加拿大政府一拍即合。經過雙方協商,《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 1867》確立了雙方進行教育合作的基礎。

注3:主要包括黑腳族,Cree族,蘇族,等等

《The Indian Act 1876》的發布,“土著寄宿學校”的政策便應運而生。學校采用政府出資,教會出人,合作辦學。學校采用封閉寄宿製(學生隻有假期才能返回家裏),有統一的學製和教學安排,一般多采用半工半讀方式進行(注3)。學校上午是語言與科學知識學習,午餐之後是勞動時間。安排勞動的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原住民少兒通過勞動來直接熟悉白人的勞動工具和勞動方式;第二,通過勞動創造一部分價值來鋪貼學校運營。

注3:1890 - 1950年之間,由於加拿大政府有限的資金,土著技術學校一直以這種方式運作。到了1940年左右,各方麵的反饋表明這種半工半讀的教育方式很難達到最初的目標。1950年開始,政府提高了資金注入,大部分土著技術學校開始轉變為全日製學校。取消勞動環節,全日製教授文化與宗教知識。

這裏有某一個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讀者可以感受一下:

 

周一 - 周六 日程

5:30 起床

5:30 - 6:00 洗漱

6:00 - 6:20 早操

6:20 - 6:30 排隊等候早餐

6:30 - 7:00 早餐

7:00 - 7:25 整理房間,打掃衛生

8:30 - 10:00 上課時間

10:00 - 10:15 休息

10:15 - 11:30 上課時間

11:30 - 11:45 休息

11:45 - 12:00 排隊返回食堂

12:00 - 12:30 午餐

下午勞動

5:30 飯餐

自由活動

8:30 就寢

周日學生們主要進行禮拜等宗教方麵的學習。

 

原住民寄宿學校的教育經曆對許多經曆過的印第安人不能算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因為學校的教育粗暴閹割了他們與原本文化的紐帶,當他們畢業後回到部落中後深受隔閡之苦。但同時,這段教育的確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絕大部分參加學習的原住民孩子都掌握了英文或法文,並且學會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與白人簽訂協議的印第安部落酋長們沒有料到的是,當時的加拿大政府並不準備保留原住民的文化和習俗。在白人的設想中,印第安人學習白人技能的學校,同時更是一所重新塑造原住民信仰的“宗教學校”。印第安孩子在學校內的時間與原本的部落文化完全隔離,不鼓勵說母語,強製在課堂說英語;孩子一律穿著校服,不允許傳統服飾;禁止原本部落的宗教信仰和儀式,強製接受基督教/天主教教育。

同時,同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一樣,一些學校的監管、資金不到位等等原因,導致學校把原住民學生多半的精力投入到勞動中。這樣學校取得了一些收益,但原住民學生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教育,反而被置於童工的不合理狀態。這個狀態在後來逐漸被外界社會所了解。

15萬名原住民孩子曾經在這個教育係統中學習過,其中超過3000名孩子死於學校中,這在當代人看來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比例。實際的情況我們要怎麽理解呢?首先,由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這段時間,缺乏準確的統計信息,實際死亡的學生數量很有可能還會多一些。但是,死亡的學生中絕大部分是死於各種疾病,另有一些個案包括,營養不良、鬥毆、虐待、自殺等等。那麽如此多的孩子死於疾病正常嗎?先請看下麵有關20世紀初加拿大國民疾病與死亡率的報告。(注4)

注4:加拿大人口平均壽命的變化 - 加拿大統計局 http://www.statcan.gc.ca/pub/82-624-x/2014001/article/14009-eng.htm

100年以來加拿大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 -  http://new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dead-men-walking-under-19th-century-conditions-millions-of-canadians-would-already-be-dead

加拿大人口壽命增加的原因 - 加拿大衛生部 http://publications.gc.ca/Collection-R/LoPBdP/BP/prb0023-e.htm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百年前的加拿大人口的死亡率是相當高的,很多現代已經消失,或者可以治療的疾病,在當時都是絕症。比如:白喉、天花、百日咳等等。另外請注意,資料感染的“聖藥” - 青黴素,是1928年才被發現,而一直到二戰時期才得到大規模應用。這樣來看,土著學校的死亡率相對當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來說,也不是那麽高的離譜。

原住民寄宿學校內部有關學生飲食衛生、心理健康、虐待等等問題,從1920年代開始逐漸被曝光。自1940年代開始逐漸得到重視,1950年代開始,隨著新的製度執行,原住民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得到了持續的改善。這套教育係統一直成功地運行到1990年代,到最後一所學校關閉。

2000年之後,隨著加拿大民主進程,一些舊的“黑曆史”逐漸被曝光。原住民寄宿學校這套有“汙點”的製度也再次被提及,被調查,然後被否定,被恥辱化。

但最終白人為什麽道歉?難道這代表加拿大主流社會的政府認識到錯誤,準備痛改前非了嗎?這可不見得。無論保守黨還是自由黨政府都不會認為這曾經是一個錯誤的政策,他們認為道歉隻是一種對當今原住民族群的一個姿態。道歉並不能改變這個製度在百年間已經造成的影響。原住民寄宿學校已經基本達到了最初麥當勞總理那一代領導人設想的目的。同時,新白人政府已經找到,並正在實施更好的民族融合的辦法 - 多元文化。這是一種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上被許多帝國多次實踐的文化融合(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學習主流文化,認同主流文化價值觀)方略。

但對於許多經曆過這段曆史的印第安人來說......

We Were Children  一段原住民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