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定會誕生很多平民天才。人民的希望是“馬家軍”式的成功。我們要看到奪冠背後的階級差距,不然就無法從更深一層認識“內卷”“躺平”的緣由。
最近中國教育界在熱烈談論“雙減”這個國策。這個政策背後不能明說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努力打破“階級固化”。
我們來看一下平民家的孩子與上層人家孩子的“成才之路”吧。
上層人孩子的優秀,是靠錢和資源堆出來的。海澱的貴族幼兒園老師,英語都是流利的;深圳“高級”中學的老師,都是清北畢業;縣城做題家的老師,可能自己的大專畢業證書都是混出來的。
上層人孩子有條件完美回避那些無意義的采用“題海戰術”的“升學考試”性質的學習,從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養專長和興趣愛好上,去積累能終身受用的能力。比如數門流利的外語;根據自身特點至少一項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體育、音樂、藝術特長;靠著馬術、帆船、擊劍甚至健美操上清華、上藤校。
社會上普通人子女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在“題海戰術”上。以數學為例:初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基礎”掌握到“高考接近滿分”那種變態般的程度,對學習高等數學沒多大幫助,反而浪費了人生中最佳的黃金時間;高考英語的“完形填空”再精準,實際應用中基本都用不到。類似的這些知識在高考後、在工作生活中近乎作廢。
麵對這樣懸殊的對比,上層人的孩子得了便宜還賣乖。請看近些年輿論媒體的“造神運動”:賭王四姨太MIT的最強大腦;心疼林俊傑,如果不努力唱歌就要回去繼承億萬家產;伊萬卡,這個有顏有錢有背景卻比你還努力的女子太可怕;不知知網的優秀博士後翟博士;華為二公主逆風出道;關曉彤解二元一次方程被稱學霸。人設全靠娛記一張嘴,從來不怕崩潰。
與要飯出身打拚天下的朱元璋相比;與農民出身的劉強東相比;與工人家庭出身的“大魔王”張怡寧相比;與市民出身的朗朗相比,上麵這些“天才”事實上就是靠資源加持出來的“偽天才”。但是,現在這些“偽天才”已經不滿足目前的人設了,他們想壟斷底層孩子的上升之路,他們想重新在人們心中定義“什麽叫優秀”、“什麽是天才”。
一個受過正規高中教育的藝人,能夠記得二元一次方程求根公式;一個高水平運動員提到日常生活中要保證充足睡眠,這怎麽就成了學霸了?這怎麽就成了“中國孩子”的“成功秘訣”了?這明明是明是舔狗的辭令,一群趨炎附勢者的狂歡(白岩鬆也不例外)!
還記得從前流行的“成功學”嗎?說:你不成功就是因為你不努力!你看不到背後的階級差距嗎?你有可能實現階級躍遷嗎?
也不想一想:就算你的孩子有比穀愛淩更高的天賦,家長有機會意識到嗎?即便家長意識到了,冬奧會的項目,你玩得起、練得起嗎?你能夠承受最後可能會一事無成嗎?就算你的孩子有堪比莫紮特的音樂天賦,跟那些天賦差一些但上等人的孩子相比,你能置辦得起10萬刀的頂級斯坦威嗎?能請得起200每小時的大師陪練嗎?能滿世界飛帶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嗎?你的孩子這輩子也隻能去滑雪場打個卡發個朋友圈;在電子琴上彈個”致愛麗絲“而已。
向穀愛淩母親討教”教育觀“,就像是在問張作霖:你的孩子為什麽是少帥?問蔣介石:蔣經國總統是怎麽成才的?問茅盾:你的孩子為什麽作文寫得這麽好?
我們都知道高考是”獨木橋“,我們的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金色青春。但多虧有了這個高考製度的存在,才給了普通人家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我們看到,近些年來,清北的學生越來越少來自農村。這跟中國大規模城市化和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有一定關係。更大的因素在於中心城市越來越占據優勢的教育資源。學而思、新東方等等,優秀的師資都在大城市。如果再過一些年,很可能大城市普通市民的孩子也無法擠進清北了,因為那些海澱碩士媽媽、複旦博士爸爸比起你的超市收銀媽媽更懂得如何從娃娃抓起。
中國的平民家長們要感謝”雙減”,至少“雙減”誌在縮小上述提到的差距,讓“貴族子女”改道(比如選擇藤校之類),給所有的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理想的社會是“天才需要更多的資源傾斜”,而現在的社會將要變成“掌握資源的人卻往往不是天才”。
這是一個越來越割裂的社會。老百姓不想見到貴族的後代“為國爭光”,我們更想被平民的事跡所激勵!哪怕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