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施行的是快樂教育,孩子們在學校就是玩,什麽都學不到!”
“北美的孩子數學基礎很差,你看好多5,6年級的孩子計算1/2 + 1/3 , 答案竟然是1/5!”
“你看每年的奧數國家隊,隊員大部分都是華裔孩子中國人最聰明!”
“誰誰家的孩子很厲害,小學3年級都已經開始學習高中的內容!”
在上述的大眾印象中,我們還經曆了如下的現象:華人會成為矽穀大公司裏麵優秀的工程師,但很少有華裔能夠成為優秀的創業者或者高管;中國在幾十年間出現了大比例的奧數金牌獲得者,但至今沒有人傑能夠獲得菲爾茲獎。
於是有些人將這種情況歸結為"種族歧視"、“印度人更團結”、“華裔文化更矜持穩重” 等等....但是這些看似有道理的辯解是不是主要原因呢?
北美的大部分華裔父母都在國內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國內的教育體係屬於應試教育,父母們作為應試教育下的成功者,自然會在自己子女的教育環節中采用自己的成功經驗作為要求與判別標準。反映出的問題是:過度強調學術成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過度依賴測驗和考試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學術能力;對孩子在學術上某些不均衡發展表現出過度焦慮。
對照中加兩國的教學方式,華裔家長經曆的多是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注重知識的灌輸與傳授。教師是權威,是知識的主要提供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成果更注重知識傳播。主要通過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記憶來實現知識的獲取。教學手段采用工廠化、標準化學習。學習內容和進度由教師主導,學生按統一標準學習。同時輕視學生主動性。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較少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快速地傳授大量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基礎解題能力,適應應試教育的要求。但是較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知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應用,導致學生疲勞甚至厭學,不利於人格和思想的發展。
加拿大的教學方式多采用灌輸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教師以提問為主導。教師通過設問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發現問題。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式以引導學生探究為主。教師通過設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發現,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讓學生在思考中體會知識與技能。這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與創新能力。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充當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主動思考與探究來建構知識,教師隻起支持和引導作用。這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啟發式教學需要提供開放靈活的學習環境,課堂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局限於教師講授,還包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給予學生自由探究與選擇的空間。這有助於學生主動思考和個性化發展。教師有很大的自由度,根據學生反應調整教學。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反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與興趣來調整教學方法、進度和內容。這可以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加拿大的教學更側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本身也有相當的難度與限製。教師本身需要有較高的授課技能與靈活性。課程安排需要較大的靈活餘地,這可能麵臨一定的實施難度。不同的學科與學生可能不太適宜這種教學法。對有些學科來說,知識的係統性與完整性也很重要。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也比較難度大。學生在gifted班級會接受到更多的啟發式教學,在普通班級的灌輸式教學會相對比重大一些。這種教育方式通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技巧,不容易適應應試教育的要求。
華裔父母在看待孩子的本土教育上,一定要認清以下的現實。中國和加拿大在教學方法和方式上存在大量不同點。
1. 教學方法:
- 中國:傳統上,中國的教學方法傾向於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灌輸知識和記憶,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比較常見。然而,近年來中國中心城市的部分優質教育機構致力於推進更多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批判性思維。
- 加拿大:加拿大的教學方法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在加拿大的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鼓勵學生通過問題解決、合作和實踐來獲得知識和理解。
2. 學生參與:
- 中國:傳統上,中國的教育係統更加強調紀律、聽從和記憶,學生通常被視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
- 加拿大:加拿大的教育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學生被鼓勵提問、合作、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思考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3. 評價方式:
- 中國:在中國,通常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傳統的教育係統更加側重於對知識記憶和應試能力的評估。
- 加拿大:加拿大的教育更注重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包括項目作業、小組合作、展示和口頭報告等。教師會綜合考慮學生的多個方麵,包括知識、技能、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
因為這兩種教學方法代表了教學理念的兩種截然不同傾向,前者注重知識傳授,後者注重能力培養。如果華裔家長使用應試教育的標準化考察來要求加拿大的孩子,成績自然無法與單純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成績媲美。
並且北美不是華裔父母經曆成長的環境(金字塔型的社會),不“卷起來”就要麵臨階層降低的風險。北美的教育目標首先要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在成為公民的基礎上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這些是作為一名北美社會人的基本。
比如說,作為一名北美人要具備如下道德品質:合格公民應具備尊重他人的權利、尊嚴和多元性的品質。他們應尊重他人的觀點、文化背景和信仰,並以包容的態度對待不同的人群;合格公民應主動承擔起自己的公民責任,包括遵守法律、參與社區事務、投票和參與選舉、服從公共秩序以及盡力為社會作出貢獻。公平和正義:合格公民應支持和追求公平和正義。他們應反對歧視和不平等待遇,並努力為所有人爭取平等的機會和權益。合格公民應以誠實和誠信為準則行事。他們應遵守承諾、誠實守信,並遵循道德規範和職業道德。合格公民應關心社會問題,並積極參與解決和改善社會環境。他們應對社會的需要和問題負起一定的責任,並為社區和社會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美10幾年的義務教育中的很大部分內容就是為了能夠將下一代塑造成為上述的成年人。這樣的人在幾十年前的中國也許被稱為“楷模”,在北美也許隻是普通人中的一員。
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或許具備了很樸素的善良、慷慨、同情或關愛。但北美已經用10幾年的係統化將這些觀念映刻在骨子裏,並足以應付相當複雜的涉及道德倫理的局麵。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當北美的高年級課堂上進行涉及到“公平、公正、平等”這類具備深遠意義的概念的談論時,華人學生常常啞口無言,滔滔不絕的往往是本地白人黑人孩子們。這可能跟華人孩子們的父母有很大關係。他們的父母更關心孩子能夠展示出的學術能力。他們的父母認為孩子的道德品質建設隻要靠原生家庭的正麵影響就足夠了。孩子們用不著深入相關的理論建設,不用讀盧梭、不用讀傑斐遜。但是,不精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源流就從根本上斷絕了成年之後進入社會文化領域的機會。華裔孩子或許能夠憑借學術能力,成為一名很好用的“工具人”,但也僅此而已。
總之,教學方法與方式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方式有不同的優勢和局限性,誕生於不同的社會土壤,適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需求。因此,沒有一種教學方法與方式是絕對的最好或最壞的。
同時,父母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會運用自己在應試教育下的成功經驗,並將其作為要求和判斷標準。這是因為他們可能認為這種經驗是他們取得成功的關鍵,並希望通過相同的方式幫助子女取得類似的成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盡管父母的成功經驗可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從國情出發,將其直接應用於子女身上可能不一定適合。
在教育子女時,父母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了解子女的興趣和潛力,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優勢領域,並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嚐試提供更多元化和綜合的教育體驗,包括藝術、體育、社交技能等方麵的培養,以促進子女全麵發展。鼓勵子女進行探索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有助於他們在未來應對不同的挑戰和機會。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關注和目標。尊重他們的意願和興趣,並與他們合作製定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
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保持靈活的心態,願意適應變化,並在子女的教育中提供支持和指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獨特的需求,關注他們的整體成長和幸福感,而不僅僅是應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