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5-03-04 16:39:29)
死生事大。但是開口談論卻不太容易。
對美國人的生死觀最早有所感悟,是在一次同事的葬禮上。這位同事是個辦公室職員,大約60歲,來自南太平洋的島國,後來嫁了現任美國丈夫。她有四分之一華人血統,名字裏還有個“wong”。她的性格開朗,熱愛運動,網球打得很好。這樣一個健康的人,因為腦腫瘤,竟然很快就離開了人間。在她的葬禮上,有沉默,有紀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年夏天回國,除了探親訪友,整理舊物之外,進行了幾次有意思的談話,對自己觀察和了解當下中國是頗有一點啟發性的,所以零散追記如下。

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緣,我得知了A先生的電話。其時我正在F家吃飯,聽到他在電話通話裏提到A,我一驚,因為這個名字我印象十分深刻,讀過他在網上的文章,他提出的“中國人為什麽低度地活著”一直對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對我說:“你看誰誰誰...人家如何如何....”由於缺少榜樣的無窮力量,我小時候糊裏糊塗,長大了蹉跎歲月,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正因為如此,我也不會對兒子做類似的激勵教育。
但有時候發現,對孩子的教育似乎會超出了“你看隔壁的某某某”的那個層麵。
前幾天,七歲的,成天打任天堂遊戲的兒子突然對我說,他要把錢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描述美國學生對一些中國人熟悉的形象的另類看法,並不意在說中國人需要據此調整和改變,隻是感覺這些例子對於生活在西方的中國人更好地了解西人文化心理,及深層的中西文化差異或許有一定幫助。 我曾經在一門旨在引發學生興趣的基礎課教學中把“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教給美國學生,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英文版《西遊記》中有關大鬧天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電影《人生》公映的時候,我大概還在讀小學,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時即使看,一定也看不懂。三年前,才在網上偶然看到這部老電影的視頻。 一個人從頭看到尾,最後淚流滿麵,對這部電影的情節和主題,卻產生了另一種觀感。 客觀地看,高加林似乎並不應該受到特別強烈的道德譴責,因為他和巧珍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有缺陷:巧珍沒有文化而高加林是個教師,卻因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2-22 21:17:44)
很多人,尤其身在海外的人,對央視春晚有很深的感情,對此我深表理解。
我至少到高中階段(1988-1991),每年都還很期待地看,到了大學以後就興趣大減,吃了年夜飯,好象常常跑到街上玩去了。出國以後,基本不再看,也不覺得特別想看,想家也不想看,而且一聽董卿說話就要起雞皮疙瘩。不過要聲明一點:我始終覺得趙本山的小品是很棒的。
現在年紀大了,好象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去年夏天在國內呆了兩個半月,經常看電視,主要看鳳凰衛視和中央九台的紀錄片和中央三音樂台。前兩者讓我學到很多知識,開闊眼界,後者最沒有政治內容,讓我放鬆,也順便了解一下國內流行音樂的動向。
但是經常看到的兩個公益廣告卻讓我不是那麽舒服。
第一個廣告片是說一個老父親,得了老年癡呆症,什麽都不記得了。一次在餐館吃飯,父親竟然要把盤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從skig博客裏看到這句話,很有同感。其實我自己一直注意到這個問題,也一直想怎麽樣更好地處理和西方人在他們的國家相處的問題。
比方說,我前一陣子生病了,幾乎說不出話來,又要上課,不得已向學校圖書館借了麥克風和笨重的錄音機(落後啊)來講課。結果講完以後,對麵教室裏的美國同事過來了,禮貌地但其實也不怎麽高興地說,聲音太大影響了他上課。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夏天回國度假中的一天,我去一個從前的同事家裏玩。他開了一個私人旅行社,在一個景區還經營一座西化的鄉村旅館,現在買下的公寓,既是他的家,又是旅行社的辦公地點。我進門去,坐下,告訴他,昨天我見了一個老同學,女的。這家夥就像多年前那樣麵無表情麻木不仁地看著我,慢悠悠地說,怎麽,舊情複燃了?我說,去你的什麽舊情複燃,她就是舊情複燃的受害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2-14 11:08:06)
2009年的夏天,我在美國呆了將近九年之後,第一次回到了國內。因為時差,睡覺自然不會很好,第二天一早五點來鍾就醒了,把老婆孩子暫拋賓館房間內,我自己出門走走。清晨的北京,路上有幾個稀少的行人,有的公交車似乎還沒有開出首班。我隨意地亂走,看路邊擺小吃攤的人開始架起桌子,鍋灶。我使勁呼吸,懷疑說北京空氣不好的人是不對的,我覺得很好,更重要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