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5-04-21 16:37:13)
兒子今天上課外美術班,老師讓做日本風格的折紙,然後寫下自己心願。這小子居然寫的是Freedom
回家的路上,他興奮地大喊大叫,節奏還頗Hip-Hop,我細聽,象是一首詩。
到家就勒令他再念一遍,我記錄下來。魯迅翁似乎說過,詩歌的起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號子,“杭育杭育”,看來詩歌最平等,人人都可以寫,因此一度滿街都是詩人。
這首詩的標題是IDon'tC[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4-20 11:14:06)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揭示,王安石變法的根本推動力是宋神宗,而宋神宗的動機就是為了加強國家的財力。加強財力,按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的評論,是為了“收複中國舊地”,即被契丹占領的燕雲十六州,這就是王夫之所說的“隱衷”。趙翼認為,神宗皇帝急功近利,才是變法貽害無窮的根本原因。
宋神宗雖雄心勃勃,但滿朝文武,卻找不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兒子幾乎不會說中文,但我沒有特別的動力送他去什麽中文學校,因為太遠,因為冬天太冷,因為太懶,總之...但是,學習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故事也不妨是個好的途徑。
中國傳統故事和美國的兒童故事比起來,缺點就是教育性太強,太正經,每個故事都指向一個人生的光明前途,或者揭示一個無比深刻的道理,不讓人肅然起敬絕不罷休。相比之下,美國孩子讀的很多故事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獲日本《讀賣新聞》數據庫免費試用一月,輸入“南京大虐殺”,筆記如下:
從1937年到1986年,《讀賣新聞》涉及南京大屠殺的報道共有64條(不算關於日本國內遊行慶祝一類“新聞”)。在戰敗前,隻有1937年12月的兩篇報道涉及南京戰況,12月8日報道民眾避難(避國軍殘兵);12月24日報道23日成立所謂“南京自治委員會”。
1946年2月22日,《讀賣新聞》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4-15 07:12:52)
前幾天,讀一個美國學生寫“人民聖殿教”的論文,讓我再次想到自由和平等的關係這個老問題。人民聖殿教ThePeople’sTemple的故事,我在國內讀中學的時候曾讀到過。一個美國的邪教組織的領袖JimJones,創立了ThePeople’sTemple教派。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麵臨核大戰威脅,社會不平等,種族衝突劇烈。出身底層的白人JimJones受到共產主義思想影響,開始宣傳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4-10 05:25:57)
X兄:你好! 不好意思,最近事情太多,一直沒抽出時間仔細拜讀你的大作,所以,一直沒回複你這封E-mail。 明年如果能夠參加你組織的討論組那再好不過了,我可以按照你們的議題把那篇文章做一些修改。隻是我英文太差,聽和表達都成問題,得加緊學習英語了。好在有X兄在一組,我就不怕了。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認真拜讀了你的《“憶苦思甜”》文章,文章資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芝加哥的一個會議的書展上,承澳門大學出版中心主任王國強博士贈書一冊:郝誌東/郝誌剛合著《西郊村:一個華北農莊的曆史變遷》。該書是由社會學家郝誌東教授和在鄉務農的弟弟郝誌剛合作完成的一種新型的村史,既不同於一般的鄉村誌,又不同於關於鄉村的社會學著作,而是結合訪談和地方史誌資料,並以作者盡量不帶偏見和特定意圖的描述,為讀者了解一個村莊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4-04 07:51:08)
很多年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大學裏有一個從國內來的女性訪問學者,帶著一個小男孩。經常一起坐車,就認識了。那時我是個單身漢,對小孩並沒有什麽興趣。當然,有一次坐在車上麵對麵看著他們母子,也難免跟小孩子說一兩句類似,“你多大了”?之類的話以示親切。“告訴叔叔,我四歲。”他媽媽說。“我四歲”,小孩就稚氣地說。
真正有意思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曆史一直是一個不允許發生根本改變的大迷魂陣,一個所謂的“超穩定的結構”。這個結構不僅有意識形態,官僚體係,經濟基礎的三重支撐,更重要的是,這三者都有很強的單一性,看似複雜多元的意識形態其實是極為單一的。比如,孔子之後,儒學分為孟子和荀子兩家,這兩家最顯著的區別誠然是圍繞“性善”和“性惡”的論辯,但實際上,不論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3-30 09:41:17)
“眼前/有一群樸素的少年/輕輕鬆鬆地走遠/不知道哪一天/才相見”有時想起這首歌,有時想起餘華的一篇小說的標題“十八歲出門遠行”。的確,我真正意義上出門遠行,沒有父母和老師,沒有“集體”,就是在18歲。在此前的一篇博文裏,我其實提到過這次旅行。1992年的夏天,大學裏的第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