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央視兩部公益宣傳片的觀後感

(2015-02-20 08:53:52) 下一個
去年夏天在國內呆了兩個半月,經常看電視,主要看鳳凰衛視和中央九台的紀錄片和中央三音樂台。前兩者讓我學到很多知識,開闊眼界,後者最沒有政治內容,讓我放鬆,也順便了解一下國內流行音樂的動向。

但是經常看到的兩個公益廣告卻讓我不是那麽舒服。

第一個廣告片是說一個老父親,得了老年癡呆症,什麽都不記得了。一次在餐館吃飯,父親竟然要把盤裏的餃子裝進衣服口袋,兒子大驚:爸,你幹嘛!爸爸顫巍巍地說,帶回家給我兒子,我兒子最愛吃餃子。兒子作五雷轟頂狀,廣告乃推出感人的主旨:爸爸什麽不都記得了,惟獨記得你愛吃什麽——直欲讓天下孝子痛苦得滿地打滾。

第二個廣告是一個在外地的女兒打電話回家問候父母,爸爸接電話,媽媽其實生病住院了,爸爸卻撒謊是媽媽出去玩去了。主旨也很清楚:爸爸為了不讓女兒太擔心,隻能說假話,然後把痛苦獨自承受。看完了,天下孝女可能又要悲憤得以頭撞牆。

在我看來,中國文化對孝道的重視從漢代即已興起,曆二千年不衰,雖經五四運動的掃蕩,毛澤東的踐踏,到今天又頑強複興,即使在東方社會裏也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子女給父母買房養老,接父母在身邊一起過,老年父母理所當然覺得自己應該“跟著”,“靠著”兒女的事例多不勝數。子女不論是在外地,外國,都掛念著父母,買禮物,寄錢,打電話,視頻,微信……簡直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終日虐打自己的父母,什麽人還有資格繼續宣傳孝道。幾年前, 上海一所大學的一名女博士生因未能照顧好“跟著”她的母親而負疚和絕望得自殺身亡,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這兩個短片的第一個片子中,兒子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經常照顧父親,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但仍然不夠,還需要當頭棒喝:“小子!你爹都癡呆了,還記著你!”究竟想讓做兒女的怎樣才夠呢? 對孩子進行道德譴責,加重他們的負罪感在中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以無窮無盡地進行下去,無限肉麻的進行下去。第二個片子裏,女兒明明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回家,更不可能天天陪在父母身邊,母親病了父親完全可以在電話裏據實相告,何必要肉麻地撒謊,是想讓身在外地/外國的孩子辭職,還是讓觀眾看了集體懺悔?電視裏的這種價值觀,似乎是想讓兒女都不離開家,但那需要時光倒流回到古代,或者雖然離開了家,但必須終日以淚洗麵,五內俱焚。 按這種宣傳, 做中國人的子女不是樂趣,而是原罪,因為父母被描繪成一輩子什麽都不幹: “眼裏隻有孩子哭了笑了。”

我以為,子女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夫妻忠誠和睦,就是對父母的報答。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把父母的愛往下傳,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避免中年危機的辦法。

在針對普通人宣傳新版“二十四孝”, 給他們巨大壓力的同時,中國那些大貪特貪,淫亂通奸的人,倒從來沒有被爆出有“不孝”的罪名。恰恰相反,貪官們和陰謀家們是最孝順的。他們的祖墳修得最好,照顧父親最貼心,老母拿的股份最多,有的被隔離了還讓母親的照片陪伴自己,給予自己“力量”。 難怪這些最符合央視說教的人或其族人孝子,隨時隨地可以照料父母的模範,自以為最有資格提出要給普通人建立“道德檔案”。

同一個國家,前幾十年聲色俱厲要子女和父母“劃清界限”,用意識形態代替親情,後幾十年一個反轉,天天“親情”,“回家”,主持聲音哽咽,觀眾眼淚翻飛,讓人頭暈腦脹。想想農民工明明為了生計背井離鄉,年終卻拿不到工錢, 或買張火車票還得去找黃牛黨,父母在鄉無人照顧,子女不能就近入學,打開電視,卻要聽央視“常回家看看呀回家看看”的教導,挨“公益片”敲打,被“道德檔案”震懾,不免覺得荒誕。

其實,原本自然而然,人之常情的東西真不必“宣傳”得那麽惡心---比如我自己在國內就把我母親接在身邊, 陪她爬山, 甚至帶著她去開會,從國外寄衣物保健品...但這一切不悲情也不煽情,不需要別人的說教,更和央視的宣傳絕對無關,甚至宣傳更讓我懷疑一個國家電視台為何如此裝腔作勢地幹預屬於私領域的事情。對那些宣傳開車時不往窗外亂扔垃圾的公益廣告,我倒非常支持,覺得還應該宣傳不要亂開飛機已經關閉的艙門,以及不得用開水襲擊空姐這樣的公共道德...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建立社會公正,保障和法製,比無限壓榨普通公民的家庭道德感更重要。

===============
寫完拙文,就讀到另一篇網文,指出央視宣傳不鼓勵夫妻之間的感情,也不強調對孩子的愛護,單單講尊老,頗有"玄機"...細想一下,果然如此,隻是該文作者比我看得更透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