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讀《人生》和“人生”

(2015-02-23 16:52:27) 下一個

電影《人生公映的時候,我大概還在讀小學,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時即使看,一定也看不懂。三年前,才在網上偶然看到這部老電影的視頻。 

一個人從頭看到尾,最後淚流滿麵,對這部電影的情節和主題,卻產生了另一種觀感。 

客觀地看,高加林似乎並不應該受到特別強烈的道德譴責,因為他和巧珍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有缺陷:巧珍沒有文化而高加林是個教師,卻因為社會和政治原因屈就在農村當農民。在一個更正常的社會裏,他們兩人應該一開始就沒有交集。在任何更常態的現代社會裏,人和人之間,尤其是配偶之間,無形中是在劃定好的階層內和基本相當的文化價值觀和背景下交往,相互其實都在尋找能夠有共鳴,棋逢對手的另一方。隻有在中國某個時期的特定環境下,才會因為階層被刻意打破,造就了很多類似的婚姻,如知青和農民之間等。這樣的婚姻即使成功維係,要真正達到琴瑟和諧,也是勉為其難的,到最後也隻剩下道德責任和相互習慣。因此,要反省那個把不同階層的人胡亂打散組合在一起,讓他們無法有更好的選擇的社會。 

同時,在這段感情中,巧珍是主動的一方,是她因為仰慕而主動接近高加林。高加林接受了巧珍,但也僅僅是“接受”,而不是心動,狂熱,和不離不棄的真愛。所以,要批判高加林的話,並不是批判他“拋棄”巧珍,做了當代陳世美這個行為(盡管這是最符合中國文化心理的慣常的批評模式),而是要質疑他最初選擇了巧珍,因為他的選擇歸根結底隻是出於感動和沒有其他選擇。假如高加林堅定地忠實於自己的內心,絕不會因為妥協,怯懦,或投機而接受一個明顯和自己不在一個精神層麵的女人,類似的悲劇從一開始就不會發生。當然,這樣要求一個男性可能是比較難的(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是男人在一隊女人中選,大多數男人都是A不行就BB不行就C,很靈活,而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 〉由女人站在台上從一堆男人中選,給我的感覺是,女人一旦看準了,是很難隨時改變的。) 

接下來,就是高加林的道德責任問題。這是以往人們的評判最集中的地方,而且大概是一邊倒地指責高加林的背叛,但是人們可能忽視了,高加林被老同學吸引的原因未必是因為城裏的條件和對方的關係和背景,而是他和老同學之間的確有更多的共同背景和共同語言這個事實,而這個事實是巧珍的癡情和善良無法改變的。或許,這一切都不該成為背叛的借口;盡管,就我個人的道德觀而言,我認為高加林應該無條件地照顧巧珍,回報她的癡情,但在現實中,卻不得不承認他後來的選擇是完全可能出現的。

故事的結尾自然是個可以預料到的道德訓誡,因為如果高加林“成功”了,那就徹底顛覆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別說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就是二十一世紀的好萊塢也不會允許負心漢過得更好這樣的結局出現。他必須失敗。

想起十多年以前,一個女孩親口對我說過:〈人生〉的作者路遙(和她的母親同齡,都生於1949年,她的母親也是作家。)本來計劃要在〈平凡的世界〉的扉頁上寫明要把書“獻給XX” -----她母親的名字。其實她的父母之間雖有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問題,卻從未離婚。至於早已故去的路遙自己的婚姻狀況,可能沒有很多人了解和關心。假如這則最終未遂的軼事完全屬實(我想她也不至於拿自己母親的名譽開玩笑),那可以肯定,能想出這麽離譜的主意的路遙也有他不為人知的困境和瘋狂,而〈人生〉中蘊涵的人生況味,一定遠比非黑即白的道德批判複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