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3.一個老幹部的的沉浮
周勃在曆史上算是個正麵人物,所謂“一代名臣”。平定呂氏之後,周勃可謂是權勢熏天。後代把他之所以得以善終,歸結為漢文帝是一帶明主,這是有道理的。但是,並沒有人想到過,文帝不止是給了周勃全生的機會,在文帝即位之初,要在權臣周勃的陰影下生存下來,並最終消除這一威脅,也付出了相當的努力。
劉恒剛上位,老謀深算的陳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土老冒進城
公元前180年秋,代王劉恒的車隊到達長安郊外。周勃率領一眾官員來到渭橋上隆重歡迎。撥亂反正的總設計師周勃,此時正躊躇滿誌。此刻群臣已經下拜,正準備山呼萬歲。周勃忽然大喇喇的提出,自己有些體己話兒,要先和準皇上單獨聊兩句。車隊的前導不敢怠慢,趕快到劉恒的車子邊請示。這登時讓不少人的心裏打起了鼓:這個時候,對呂氏餘黨的清洗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漫漫長安路
漢高祖劉幫死了以後,呂後專權。國家機器在她和呂家幾個舅舅把持之下十數年,皇帝換了幾茬,直到劉幫的孫子輩,卻沒有哪個能善終的。
到呂後閉了眼西去的時候,劉幫嫡係的後代已經沒剩下幾個了。漢文帝劉恒,雖然論順序的話,即位時已經算是漢王朝的”第三或第四代領導人”,但他卻是劉幫的直接兒子。他能幸存下來,也正應了"豁兮福所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昨日騎車,至湖濱。天朗氣清,而東南風劇。碧波嘩然,藍澈晶瑩。吾甚愛之。遂棄車,縱身入水。奇寒徹骨,冷風博麵。久之則神氣舒爽。時有三五遊人坐臥休息,皆白發翁媼類也。初見吾躍入湖中,皆大驚起立。度餘尋死者故也。俄而見餘浪裏翻飛,愜意之狀,始還坐。然亦指點稱奇者數。暢遊移時,出水,上車而去。
七律-仲秋寒水泳於安大略湖
林葉疏霜流斑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我們一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就聯想到老子“尚虛無”,“清靜無為”,“玄而又玄”。後世之儒有的為”形名“之空論爭吵不休,有的幹脆拿來求仙問鬼。所以今天的我們,概以老子的學說為出世哲學,認為在處理實際問題上沒有什麽用處,或認為他消極頹廢者亦有之。這種錯誤的觀念,不是我們的錯。這全是後世那些食書不化的書呆子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老子與孔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老子說“不教民”,但沒說民不可以自教。因為“教”的話就引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教”什麽,二是誰來“教”?
在春秋時期,沒有人認識到自然科學的範疇。所謂的“識”,隻是曆史,哲學,倫理學這些主觀科學。
那麽誰來教呢,別說世上沒有聖人,即便是有,你也是自己一家之言,一派之學,局限性和主觀性是很強的。你去教,誤導人不說,也妨礙了“民”自己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的開篇語。我原以為這句話是很難有歧義的。一經查考,卻發現各代國學宗師所說紛紜,相去甚遠。
而吾猶嫌其未盡通俗,猶為普羅大眾所難解。是以餘不憚更詳釋之,希庶幾可以除惑.
首先羅列一下幾種比較通行的解釋:
1.梁海明: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詞.少年遊-湖畔騎車偶拾
清晨騎單車於安大略湖畔。時天色陰沉,水青雲彤。仍見白帆點點漾於天際。行數裏,偶入一生態公園,乃狹長半島耳。此島三麵環水,而島中又有湖。沿岸林蔭比比,鷗雁低飛。盛夏之季,遍地芳華,姹紫嫣紅。更有淡紫薰衣草,隨處點綴。而彩蝶穿梭其間,相映成趣。路逕曲佪,幽靜少人聲。不覺間,疾馳十數裏,繞島數周,以至正午。出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再淺談西安事變的曆史意義西安事變到底意義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現代大多數人的認識是這樣的。它實際上的意義真的有這麽大嗎?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淺見:1.沒有西安事變,中國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戰了呢?實際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戰事幾乎每年都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西安事變改變了一個民族的命運。而它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這個人就是張學良。
至今我們依然認為,是西安事變直接促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因而挽救了民族危亡。其實曆史的真實可能遠非如此。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口頭上答應合作,實際上隻是暫停進攻而已。彼時學良既叛,蔣要善後安內,無暇再顧及紅軍。半年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麵抗戰開始,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
[2]
[3]
[4]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