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懂老子,讀懂人生(下)-老子和孫子

(2009-10-08 12:11:39) 下一個
我們一提到老子,和《道德經》就聯想到老子“尚虛無” ,“清靜無為”,“玄而又玄” 。後世之儒有的為”形名“之空論爭吵不休,有的幹脆拿來求仙問鬼。 所以今天的我們,概以老子的學說為出世哲學,認為在處理實際問題上沒有什麽用處,或認為他消極頹廢者亦有之。這種錯誤的觀念,不是我們的錯。這全是後世 那些 食書不化的書呆子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老子與孔子有一定的傳承關係,但是又大不相同。孔、老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哲學本質,而就在於這個方法論。老子的道德經,正如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很可能不是一個人寫成,也並非一家獨創。我們可以從很多其他先秦諸子中,或多或少的找到他們的共同之處, 如《荀子》,《管子》,《莊子》 等。至於“形”,“名”, “有形無形“、”有名無名“等在諸子典籍也是隨處可見。

此前我們提到過,老子基於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建立了一種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他認識到矛盾有對立統一的特性,而客觀現實的狀態也在不斷變化。那麽”為無為“就是依賴自然規律,順勢而動,應時而發,因利而導。就”無不可為“, ”無所不治“。

通俗點解釋,就很象武術中的形意拳,太極拳那樣,借力打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可以說,老子既提出了哲學理論,也提出了方法論。有趣的是,老子的方法論,在他之後, 完全不同學派的兵書《孫子兵法》裏,得到了直觀的體現。

《孫子兵法》,也不乏玄妙之語,比如說《虛實篇》:“微乎微乎, 至於無形; 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 敵之司命。” 《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 不過軍人說話,比老子要更直白, 針對性更強。所以更好理解。

孫子通過戰爭實踐,總結出的理論精髓之一,是善於利用形勢而改變形勢,借助形勢,把不利變為有利。“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形篇》。

更貼近老子思想的,出現在《孫子》. 《虛實篇》:”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勢篇》:“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這些與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 下相傾...." 可謂“同出而異名”了。

再看《虛實篇》:“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 看到這裏,我們應該更容易理解老子所說”上善若水“的由來了。

前此提過,”無為“不是無作為,是為得巧妙,”為“簡單實在的小事。 卻達到千變萬化的效果。孫子說你們以為真有用兵如神這一說嗎? 沒有,“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形篇》。打勝仗是因為打仗之前勝負就已經決定了,根本沒有什麽神奇的。

但是聰明的人,明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要順著自然而變通,從而利用形勢,甚至利用對方的力量。“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投卵者,虛實是也。”

如果說老子為清談忽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是玩不得半點 虛活的。孫子很精辟的總結了利用形勢,因循變化而出奇製勝的方法。老子與其思維多有暗合,足征道家玄而不虛,實在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入世哲學。而且掌握好方法,殺傷力好很強大。

滿篇的文言文,和抽象的解義,很容易令人感到枯燥。如果能從曆史故事中找到實例,相信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中國曆史上,曾經有一個人把"黃老之道"善加運用,開啟了一代盛世的大門,他就是漢文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