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95歲老人被撞3個月後去世,司機賠60萬仍獲刑1年2個月!

95歲老人被撞3個月後去世,司機賠60萬仍獲刑1年2個月!

文章來源: 愛做飯的胡律 於 2025-11-26 20:00:3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我父親倒車撞倒老人後,第一時間撥打120、110,積極賠償60萬元,老人自身因素才是死亡主因,為什麽還要判刑1年2個月?”

司機梁某兒子的這句質問,道出了無數交通肇事案當事人的困惑。

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背後卻隱藏著法律與道德的激烈碰撞——當司法鑒定明確“自身因素是死亡主因,車禍損傷僅是次要因素”,司機全額賠償後,為何仍難逃牢獄之災?而廣東省高院決定再審,認定“量刑明顯不當”,又釋放了什麽信號?

95歲老人被撞3個月後去世,司機賠60萬仍獲刑1年2個月!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案件回顧:一次倒車引發的“罪與罰”

2023年2月,60歲的貨車司機梁某在工業園內倒車時,不慎撞倒95歲的黃姓老人。梁某立即撥打120、110,老人被送醫救治。

3個月後,老人在醫院去世。病曆顯示,家屬放棄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老人最終因呼吸心跳驟停死亡。

關鍵轉折點出現在司法鑒定:南方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明確認定,老人自身因素是死亡主要原因,交通事故損傷僅是次要因素。

然而,交警仍認定梁某承擔事故全部責任;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家屬60.2萬元;刑事部分,梁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2個月。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法律爭議:賠償責任≠刑事責任

此案的核心爭議在於:當民事賠償已經完成,而事故並非死亡主因時,是否還必須追究刑事責任?

1. 民事賠償的法理基礎

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60.2萬元,是基於《民法典》的填補性原則——無論事故是主要還是次要原因,隻要對損害結果有貢獻,就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這符合“損傷參與度”理論,即原因力大小影響賠償比例。

2. 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交通肇事罪的成立需要兩個關鍵要件:

- 違反交通運輸法規(梁某倒車未察明車後情況,符合)

- 致人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此處存在重大爭議)

關鍵問題:當司法鑒定明確“自身因素係主因”時,能否認定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深度剖析:為什麽廣東高院決定再審?

廣東省高院指出“量刑明顯不當”,背後有著深刻的法律邏輯:

1. 因果關係認定過於機械

原審法院似乎采用了“全有或全無”的因果關係認定方式:隻要交通事故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滿足刑事立案標準。但這忽略了刑法上的 “相當因果關係”理論——隻有當行為通常會導致該結果時,才能認定因果關係成立。

2. 忽視了“損傷參與度”在刑事審判中的意義

在民事審判中,法院正確認定“不能因老人體質狀況減輕賠償責任”;但在刑事審判中,卻完全忽視了“損傷僅為次要原因”這一關鍵事實。民事賠償考慮的是“是否貢獻”,刑事定罪考量的是“是否主要導致”,這是本質區別。

3. 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在此案中:

- 梁某積極施救、主動報警

- 全額賠償60餘萬元

- 事故損傷僅為死亡次要原因

- 事發地點為工業園內道路,非公共道路

這些因素都應當在量刑時綜合考慮。當專業司法鑒定明確損傷僅為次要原因時,刑事審判是否應當充分尊重這一科學結論,而非過度依賴行政性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結語:司法的溫度在於具體案件中的正義實現

廣東省高院決定再審此案,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司法的進步與擔當。當法律不再機械適用,當每一個判決都經得起法律理性和社會常情的雙重檢驗,這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

此案的最終結果尚未公布,但無論怎樣,它都已經為推動司法精細化做出了貢獻。作為法律人,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於細微處見真章”的判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重慶男子6年前花116萬買房,如今55萬賣掉,還借了26萬
恒大清盤追資再獲突破,許家印前妻2.2億美元資產被凍結
和平協議擋不住?學者示警:俄最快"停戰1年內"挑戰北約
特朗普:美方提出的烏克蘭和平方案從28點縮減至22點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24小時討論排行

賴清德稱中國目標2027武統,宣布高額國防特別預算
中日爭端中,台灣人吃日料對高市早苗表達支持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日本研議放棄非核三原則,掀國內外安全疑慮
台灣因應“超高齡化” 擬放寬近親結婚 引爆倫理爭議
被曝在俄烏問題上尖銳對立,魯比奧、萬斯回應
美財長證實特朗普致電習近平,重申對台立場不變
在德國錯過登機 兩男子砸玻璃、闖安檢、攔飛機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我的偽證導致三人被判終身監禁"美校園槍擊案證人告白
派拉蒙將發行電影《尖峰時刻4》 成龍據稱將回歸
香港大埔火災背後:42年樓齡 曾住4643人 4成超65歲
特朗普正在考慮:是否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售先進AI芯片
直擊廣州車展:被拋棄的油車重回C位,靠的是什麽
高市早苗越過紅線後:中日航線減少、文娛活動取消
一個詞概括中國旅遊業在國家的地位,"夜壺"再合適不過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95歲老人被撞3個月後去世,司機賠60萬仍獲刑1年2個月!

愛做飯的胡律 2025-11-26 20:00:32

“我父親倒車撞倒老人後,第一時間撥打120、110,積極賠償60萬元,老人自身因素才是死亡主因,為什麽還要判刑1年2個月?”

司機梁某兒子的這句質問,道出了無數交通肇事案當事人的困惑。

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背後卻隱藏著法律與道德的激烈碰撞——當司法鑒定明確“自身因素是死亡主因,車禍損傷僅是次要因素”,司機全額賠償後,為何仍難逃牢獄之災?而廣東省高院決定再審,認定“量刑明顯不當”,又釋放了什麽信號?

95歲老人被撞3個月後去世,司機賠60萬仍獲刑1年2個月!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案件回顧:一次倒車引發的“罪與罰”

2023年2月,60歲的貨車司機梁某在工業園內倒車時,不慎撞倒95歲的黃姓老人。梁某立即撥打120、110,老人被送醫救治。

3個月後,老人在醫院去世。病曆顯示,家屬放棄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老人最終因呼吸心跳驟停死亡。

關鍵轉折點出現在司法鑒定:南方醫科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明確認定,老人自身因素是死亡主要原因,交通事故損傷僅是次要因素。

然而,交警仍認定梁某承擔事故全部責任;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家屬60.2萬元;刑事部分,梁某因交通肇事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2個月。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法律爭議:賠償責任≠刑事責任

此案的核心爭議在於:當民事賠償已經完成,而事故並非死亡主因時,是否還必須追究刑事責任?

1. 民事賠償的法理基礎

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償60.2萬元,是基於《民法典》的填補性原則——無論事故是主要還是次要原因,隻要對損害結果有貢獻,就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這符合“損傷參與度”理論,即原因力大小影響賠償比例。

2. 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交通肇事罪的成立需要兩個關鍵要件:

- 違反交通運輸法規(梁某倒車未察明車後情況,符合)

- 致人重傷、死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此處存在重大爭議)

關鍵問題:當司法鑒定明確“自身因素係主因”時,能否認定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圖片來自九派新聞

深度剖析:為什麽廣東高院決定再審?

廣東省高院指出“量刑明顯不當”,背後有著深刻的法律邏輯:

1. 因果關係認定過於機械

原審法院似乎采用了“全有或全無”的因果關係認定方式:隻要交通事故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滿足刑事立案標準。但這忽略了刑法上的 “相當因果關係”理論——隻有當行為通常會導致該結果時,才能認定因果關係成立。

2. 忽視了“損傷參與度”在刑事審判中的意義

在民事審判中,法院正確認定“不能因老人體質狀況減輕賠償責任”;但在刑事審判中,卻完全忽視了“損傷僅為次要原因”這一關鍵事實。民事賠償考慮的是“是否貢獻”,刑事定罪考量的是“是否主要導致”,這是本質區別。

3. 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在此案中:

- 梁某積極施救、主動報警

- 全額賠償60餘萬元

- 事故損傷僅為死亡次要原因

- 事發地點為工業園內道路,非公共道路

這些因素都應當在量刑時綜合考慮。當專業司法鑒定明確損傷僅為次要原因時,刑事審判是否應當充分尊重這一科學結論,而非過度依賴行政性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

結語:司法的溫度在於具體案件中的正義實現

廣東省高院決定再審此案,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司法的進步與擔當。當法律不再機械適用,當每一個判決都經得起法律理性和社會常情的雙重檢驗,這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

此案的最終結果尚未公布,但無論怎樣,它都已經為推動司法精細化做出了貢獻。作為法律人,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於細微處見真章”的判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