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車展,上汽奧迪A5L。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嶽家琛 吳遮
編輯 |孫春芳
出品 | 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油電同智”過去隻是一個口號,如今在廣州車展,成為了現實。
在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當下,燃油車似乎正在被貼上“過時”的標簽。然而,11月21日開幕的2025年廣州車展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燃油車並未退出曆史舞台,而是正在加速智能化轉型。
盡管電動化是未來趨勢,但燃油車仍占據超過40%的市場份額,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因此,如何讓燃油車具備與新能源車同等的智能化體驗,成為傳統車企的核心課題。
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奔馳、寶馬、豐田、本田、通用、福特等傳統巨頭紛紛展示燃油車的智能化最新進展,包括高階駕駛輔助、智能座艙等。中國品牌如長城、吉利、奇瑞等也在燃油車智能化領域發力。這些功能,在一年前的廣州車展上,還難以想象。
燃油車的“智能化元年”,正在來臨。而對於“新勢力”來說,身旁“沉睡的老虎”或許已經蘇醒。
“油”又回來了
兩年前的廣州車展上,一邊是人山人海的新能源展台,一邊是門可羅雀的燃油車展台,有媒體放出判斷,稱“燃油車已死”。
然而,燃油車卻並未如預期那般退場。
廣州車展上,搭載華為乾崑智駕係統的奧迪A5L靜靜停在展台中央,它的身後是一場席卷傳統汽車製造業的智能化浪潮。
“過去市場上一直有個聲音,智能化隻能搭載在新能源車上,燃油車做不了智能化。”一汽奧迪銷售公司前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這樣表示。
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大關,不少人開始預言燃油車的迅速消亡。然而市場數據描繪了更為複雜的圖景。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9月,傳統燃油車國內銷量為100萬輛,比去年同期增加6萬輛,環比增長10.9%,同比增長6.4%,已經連續四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其中,燃油車“變聰明”了,對於銷量的增長,功不可沒。
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燃油車近期上市的新品,在保持駕駛性能品質的基礎上,也會迎來進一步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的升級優化熱潮,產品競爭力會得到提升。”
谘詢機構J.D.Power的相關報告顯示,消費者購車決策中“智能駕駛功能”權重從2020年的12%激增至2023年的35%,成為僅次於續駛裏程的第二大考量因素。
麵對這一變化,燃油車若繼續固守“機械素質優先”的傳統敘事,無異於將戰場拱手讓人。
此外,隨著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即將正式退出,一些曾經想買新能源的消費者也重新開始考慮燃油車。
“最早一批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由於當時技術不夠成熟,沒有獲得足夠好的用車體驗,如今也有一些人回流到了油車市場。”吉利內部人士如是說。
麵對新能源補貼退坡可能給合資車企帶來的積極影響,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CEO段建軍表示:“這可能會是一點點利好,但從長久角度來講,還是要做好油電同質和油電同智,這樣才能讓消費者不做選擇題。”
傳統燃油車“大換臉”
燃油車合資巨頭一方麵放緩了純電轉型的步調,另一方麵,試圖重新在擅長的領域找回主場。
近年來,豐田、奧迪、大眾等頭部車企,其傳統能源新車也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輔助等方麵進步明顯。本次車展中,合資品牌集體發力,展出多款覆蓋轎車、SUV、越野等多細分領域,融合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車型,希望從自主品牌手中扳回一局。
“依我看來,不管是智能座艙還是智能駕駛輔助,‘下一代油車’帶給消費者的智能體驗已經做到了和新能源車接近的水準。紮實好用的智能體驗,已不再是電動車的專屬。”崔東樹表示。
日係車方麵,2025廣州車展前夕,廣汽豐田煥新了旗下威蘭達、漢蘭達等主銷燃油車型,全新鋒蘭達智能版將配備激光雷達+高階智駕組合。
此外,一汽豐田新一代卡羅拉,配備了駕駛輔助係統,包括疲勞駕駛監測、車道偏離警示、預判式主動駕駛輔助等功能。
東風日產天籟則推出天籟·鴻蒙座艙版車型,搭載HarmonySpace 5智能座艙係統,配備15.6英寸華為智慧屏,具備AI語音智慧助手和手車互聯等功能……
在德係車中,一汽奧迪A5L乾崑智駕版於廣州車展上市,作為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的燃油車,一汽奧迪A5L乾崑智駕版配備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超聲波雷達,可實現城市及高速NOA以及全場景的智能泊車輔助。
座艙方麵,該車型也配備了液晶儀表顯示、14.5英寸中控屏及副駕屏。
大眾朗逸Pro在廣州車展前就已經上市,新車同樣配備液晶儀表與12.9英寸中控屏,車機搭載高通8155芯片,並引入了DeepSeek。
“現在大屏幕、隱藏式門把手、智能語音交互、輔助駕駛,已經成了燃油車的‘標配’。”一位資深汽車行業人士看完廣州車展後感歎道。
此外,“智能化”也成為BBA油車的新敘事。
廣州車展成為傳統豪華品牌與中國輔助駕駛技術融合的展示場。其中,奧迪選擇華為乾崑智駕作為技術合作方,寶馬則與中國科技企業Momenta聯合開發新一代駕駛輔助解決方案,奔馳也與Momenta簽訂合作協議。
這種與國內企業合作的模式,或將成為傳統豪華品牌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方向。
對此,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誌表示:“在汽車行業麵向未來的變革過程當中,不論是油車還是電車,都需要智能化。”這種合作模式——合資品牌提供整車製造與品質保證,中國供應商提供智能化技術,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市場主流。
具體來看,奔馳長軸距C級車、E級車、S級轎車及GLB、GLC、GLS等SUV車型,均將高通8295智能座艙芯片等前沿科技大規模應用於燃油車型。其中,奔馳C級260L、奔馳E級等,將導航輔助駕駛等納入標配。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佟歐福表示:“智能隻是電車專屬這一認知已經過時了。梅賽德斯-奔馳主打‘油電同智’。智能化將是明年眾多新車型的一大亮點。”
而在寶馬展台,巨幅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最先映入眼簾。
寶馬首次展示了攜手Momenta聯合開發的全新一代中國專屬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在新世代座艙,從駕駛員視角可見四大交互界麵——全新3D抬頭顯示、視平線全景顯示、超感中控、超感方向盤。
燃油車會與新能源車“平分天下”嗎?
“沒有落後的能源形式,隻有落後的技術與體驗。”奇瑞汽車常務副總經理張國忠在9月的一場活動中如是說。
這一觀點,在當前汽車市場中引發了共鳴,奇瑞、吉利等企業高管都明確表示不會放棄燃油車。
“油與電”的爭論,再次成為車圈話題。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認為,油車與新能源車不可能“平分天下”。
“我以前一直說2030年會超過90%,這是好多年前的預言,我現在仍然保持這樣一個預測,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在新車銷量裏的市場占有率會超過90%,我覺得這個事是不可逆的。”李斌在廣州車展上表示。
燃油車與電動車的博弈從未停止,但2025年的戰場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而是一場涉及能源形式、技術路線與市場選擇的複雜博弈。
一位業內人士預言稱,隨著大眾、豐田、吉利、奇瑞等主流車企全麵推動燃油車智能化,2026年燃油車將以幾何級速度普及中高階智駕。
“‘電車過半時代’與‘下一代油車時代’將長期共存”,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的這一判斷基於官方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該路線圖預測,到2040年,含內燃機的乘用車在新車銷量中仍將占據約三分之一的份額。
過去,智能化往往與電動化綁定,尤其是新勢力車企。但事實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等技術並不依賴於電池驅動。
“燃油車並不是做不到智能化,隻是過往的燃油車購買群體,對於智能化並不那麽在乎,所以車企在這方麵的投入意願也不強烈。”某傳統車企內部人士說道。
擁有極氪、吉利銀河的吉利汽車集團,已經拿到了新能源時代的“入場票”。即便如此,其CEO淦家閱也表示,不會放棄燃油車市場。
此外,奇瑞今年9月還提出“中國新燃油”戰略,將以“新技術、新智能、新安全、新格局”四新標準推動燃油車進化,與新能源車長期共存。
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李學用表示,燃油車會一直存在,尤其在海外市場電動化進程較慢,因此奇瑞需在燃油車領域保持超級競爭力。
不過,燃油車智能化也麵臨成本控製的挑戰。一位業內人士預估,燃油車在智駕和智艙上的成本將提升15%至20%,這讓處於中端及性價比市場的車型麵臨更明顯的壓力。
對於燃油車企業而言,銷售規模越大,這種成本壓力越容易承受。2024年,大眾品牌向中國市場交付超過200萬輛汽車,其中燃油車型占比近九成。如此大的規模效應為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成本攤薄的可能,讓燃油車在保持價格競爭力的同時提升智能體驗。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首席執行官兼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齊澤凱表示,通過在全係車型中采用標準化CEA架構,大眾汽車將依托可觀的規模效益,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曾自稱“純電品牌”的各家車企開始重拾油箱。
在小鵬汽車展台上,首款搭載鯤鵬超級增程係統的小鵬X9增程版占據核心位置;在極氪展台,搭載超級電混技術的極氪9X與009共同組成“雙9旗艦”;而廣汽埃安、上汽智己展台上,搭載增程技術的新車也成了品牌受關注的車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