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君子六藝,今有技能網課健全社畜的德智美體。
如果說前兩年的富養自己,還是周內培訓班、周末上夜校。
現在,全民夜校已升級為2.0版本:
曾經那些上遊泳、網球、健身、架子鼓課的年輕人,
紛紛把周末才去的線下興趣班,
改成了隨時能上的電子課外班——
線上學配音、剪輯、彈鋼琴,網課學瑜伽、網球、學外語。
雞排哥的名言在此煥發新的生命力:
“都別急,學完你的學你的,學完你的學你的,我心裏有數。”

兩三年前,網課還是大家的下下策;
2025年,上電子興趣班,正成為年輕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人人都在偷著上課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曾說,
“傳統的網課,就是對著屏幕聽老師念經,好無趣,好無聊;
而技能網課,就是在傳統的網課中加入技能,好好學。”
最開始步入電子興趣班賽道的,是語言課。
眾所周知,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的時候,就會學外語。

你隻需要花一點錢,就能擁有一位一對一的菲律賓外教,或者是某大學的研究生。
騰x會議就是最好的賽博教室,屏幕共享就是白板。

學日語課的是溫柔的精神小留,目標是春節去日本能點單;
韓語課是追劇人群自救,哪怕“西八”已經能用來表達80%情緒,還是想聽得懂oppa到底說了啥;
至於法語網課,隻是為了完美地發出那句“bonjour”。

無論是想要入門還是考級,它都有適合你的項目;
從課前的免費試課,到課後留作業,都堪稱現代新東方。
而那些對“上網課”二字ptsd的人,轉念一想:
就非得學外語嗎?這難道不是什麽都能學嗎?
現在成年人上的技能網課,主攻體音美。
想要“每天多博學一點”的打工人,工作之餘至少要身兼三職:
攝影實習生,音樂練習生,賽博體育生。

白領Echo自從在小紅書刷到“0基礎上手貝斯”的打卡合集,就一腳踏進了器樂課的世界。
她第一節是直播錄播混合課,老師講得飛快,氣氛卻意外地好。
彈錯沒關係,彈對也沒人鼓掌,但彈完就是一種勝利:
“小時候學鋼琴,我經常被老師打手。現在學貝斯,就算錯了,老師隻會說要我再來一遍,我的壓力小多了……”

雖然她會一邊對著教學視頻找弦位,一邊懷疑人生:“我是不是樂盲?”
直到半個月後,《踴子》的旋律在自己手上流出來,她當場感動得像站上鳥巢舞台。
“不是我說,小時候沒有堅持學音樂,真是樂界的損失。”

從那之後,Echo每天睡前都要刷一節課,聽老師講左手換把、右手掃弦,
用手機錄下自己的作業,傳到群裏接受“群眾監督”。
“說不上來學得多好,但每天練琴的那半小時,是我一天最沉得下心的時候。”
“建議職場壓抑的社畜都來試一試,真的,可算讓我裝到了。”
畢竟社畜學樂器,也不求指尖彈出大師旋律,隻求能彈出一點生活之音。
不用問“26歲學電吉他還來得及嗎”,畢竟“26歲是成年人的8歲。”

哪怕隻會三和弦,但音符落地那一刻,仿佛生活拚圖終於補齊。
說到底,不是手指聽使喚了,是整個人從情緒到肌肉都在“自我複位”。
學習上去了,音樂學了,也得整點體育運動吧?
畢竟對打工人來說,身體和情緒從來都是連體嬰。
肩頸酸、駝背、站久了腿腫,是這屆年輕人的三大宿疾。
社交平台上搜“線上普拉提”,筆記數量已經逼近線下瑜伽館。

線上會議室成了瑜伽館,賽博同學就是你的運動搭子。
深夜十一點的臥室、腳邊是貓,身後是晾衣架,頭頂是客廳的燈光投影——
“感覺還挺好,鍛煉的本質,難道不是練嗎?”
反正你跟著美麗芭蕾和歐陽春曉也是練,有老師糾正動作,屬於更上一層樓的進階版。

修複拉伸課最受歡迎,音樂輕緩、情緒引導語最後一句一定是:
“你今天已經很棒了。”簡直是打工人的情緒按摩。
體態糾正課更是“打工人後遺症康複中心”。
有網友分享,她每天練30分鍾的線上芭蕾手臂課,沒練出天鵝臂,卻練出了回消息可以穩住語氣、不帶火氣的能力。

如果瑜伽普拉提是菊,那力量訓練就是刀。
有女生曬圖說,“飛鳥的時候已經力竭了,但想到老板那句‘你這周目標太保守了’,哼哧哈哧又做了三個。”
不少人白天在工位上維持“溫順打工人”形象,晚上就化身啞鈴區野獸,
在線上私教課上暴汗一小時,再靜靜躺地板做個腹式呼吸,這一天才算圓滿。
“我是靠深蹲緩住情緒的。”成為了線上訓練區的統一口號。

有了健身課,羽毛球、網球和遊泳類等運動係網課,也自然悄悄流行起來。
線上運動課受歡迎的原因則很實際——
便宜,對時間沒要求,老師還不錯。
“線上先看了我的錄像分析,再給我指導意見,後麵還能給我製定訓練計劃。
雖然確實是不能手把手教了,但是對我來說運動這件事,就是得自己花時間悟。”

除此之外,線上還延伸出來了一批“創意類網課”,則是“技能網課”中的轉化率擔當。
插畫課永遠不缺學員,從臨摹貓貓狗狗,到嚐試ip人設,一麵為了悅己,一邊想著當副業;
攝影+調色打包營火的則像特種兵,上下班路上掃街拍照,晚上交修圖作業。
還有剪輯課、手作課......每一種線上課程都有自己的受眾。

甭管是日常不想進步但也不想退化的精致躺平派,
還是不一定擅長但是想學一門才藝的興趣選手,
亦或者想要通過學習打開副業大門的實際派,
在這種線上培訓班裏,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防空洞。
技能網課,快把年輕人的休息時間包攬了。

技能網課,更適合打工人的上課方式
眾所周知,人隻要上班就提不起勁,不是肩頸酸就是本宮頭好痛。
眾所又知,人隻要下班會來勁,隻要竄出公司大門,san值就會緩緩回升。
與其說現在的年輕人熱愛學習,不如說他們既要又要:
要能學到東西,也要便宜。
畢竟,線下學習的痛點,大家早就吃過不少。
一堂課動輒上百塊,一套課甚至能上萬,打工人累死累活掙的那點窩囊費,別說學會了,可能都不夠入門的錢。

時間也很死板,有時候突然加班,直接虧掉一節課。
所以線上技能課火,是有理由的。
一是大家線下改成線上,時間自由。
誰都知道下班之後那點精力,壓根不夠兼顧通勤和狀態在線。
線上課就很實在,什麽時候想學就什麽時候打開,2倍速一刷,爽完還能回放。
斷了?接上。累了?暫停。
小杜總結得精準,“線下課是被綁定的約會,線上課是你想來就來的朋友,不來它也不煩你。”

甚至你壓根不知道上技能網課的人,都在學習的時候幹什麽。
有人在通勤路上學日語,有人邊泡腳邊彈鋼琴,還有人邊護膚邊練普拉提,
有網友說,“實在是太融入生活了,一整套課學完了室友都沒看出來我在搞什麽。”

技能網課的第二個優點,是選擇麵也更寬了。
選課這事吧,和談戀愛一樣,圖個合適,最好還有點意思。
以前上課是“優選家附近”,現在是三秒鍾,我要知道網上教的最好的那一位老師。
打開小紅書、B站,隻要搜索“插畫老師推薦”“鋼琴課種草”“線上瑜伽”等關鍵詞,立馬能翻出一整個菜市場的選項:
老師優點匯總、上課片段分享,成果展示,像在圍觀一場網課界的相親大會。

在網上找一位個人老師上一對一,隻要提前翻翻老師的社交平台,就能知道ta教的大概咋樣,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要是不合適,換老師也很容易,一次不行就兩次,
小杜就曾感歎,“上技能網課,可比劃Tinder match容易多了。”

當然,便宜也是有代價的,比如沒平台兜底、出了事隻能自認倒黴。
所以打工人選課流程也進化了:先看種草筆記,再去社群潛伏,觀察一輪才敢點支付。
最好買可以“次拋”型,不喜歡了還可以轉身就走……
而技能網課的第三個優點,堪稱i人福音。
與線下課程“必須露臉、必須互動”的高壓不同。
你可以選擇不開攝像頭、不開麥,不進群、不打卡、不社交,隻做一個靜靜學習的透明人類。
沒有“別人都學會了,就你落後的焦慮”,學會了是錦上添花,學不會也不丟人——
這年頭,能匿名上進,已經是給生活麵子了。

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技能網課,它便宜,和打工人的收入成正比。
不是說便宜沒好貨,而是這個市場已經卷出天際了。

9.9秒殺入門班,就能買到模板和回放。
29.9基礎營,開營當天還送一套素材和工具包。
拚團價格59能拿下5門課,分別覆蓋剪輯、構圖、調色、音頻和文案。
課程結束還有課程複盤、二輪精講、結營作業點評......

要是找個人老師,那整個社交網絡就像一個真正的人才交易市場,方便老師和學生之間雙向奔赴。
沒有名氣的老師毛遂自薦,十幾塊就能買個體驗,鋼琴老師的價格卷到80塊一節課,還包答疑。

有名氣的老師,千元以下價格就能買到按照個人能力的規劃課程,生怕你跟不上進度。
甚至隻要你肯動腦筋,羊毛也能薅到爽。
實在不行,海鮮市場上的付費課程低價轉讓,幾十塊就能拿到原價幾百甚至上千的全套內容。

學有小成後再在朋友圈淺淺的曬一下作品,發一發小紅書,
這波啊,就叫“學到位了”。

電子興趣班,狠狠富養打工人
在信息流高速滾動的當代,人的精神就像落水的便利貼,輕飄飄地被衝向下一個推薦內容。
我們被點讚、被轉發、被小紅書種草、被熱搜牽動——
活得快,卻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誰。
但人總需要一個慢下來的理由,一個能標記“我是誰”“我想要什麽”的錨點。
對古希臘人來說,這個錨點是“paideia”(拜德雅)。
它不是功利型學習,而是一種人格的培養,是讓人成為“有德、有美、有智”之人的精神工程。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創造一種能喘息的“自我結構”,就像那張最著名的唱片封麵告訴我們的那樣:
Pink Floyd那張神專《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封麵上並沒有主唱,也沒有電吉他,隻有一枚三棱鏡折射光線。
樂隊說,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映射結構。
一束白光穿過三棱鏡,會折出七種顏色;人穿過社會,也會裂變出不同的麵孔。
我們白天是產品狗、運營貓、數據猴,
晚上卻是學布魯斯口琴的孤狼,是在羽毛球公開課裏做筆記的理想主義者。

技能網課,就是我們人生的三棱鏡,
它讓原本單調的“生存白光”,折射出一點點精神色譜,
讓“996”之外的我們,也能擁有另一個人設,哪怕隻活在課程時長裏。

於是我們開始偷偷為那個“更好一點”的自己備課:
不管是學繪畫還是彈琴,是出於興趣愛好還是職業提升,都是一個成年人不說出口的重建計劃。
我們都在試圖“走出洞穴”,哪怕隻是走到B站的播放列表那一頭。

下班後躺著刷手機是不會得到真正的休息的,想要休息就要給自己徹底換個腦子。
你不主動去給生活設立一點秩序感,那生活就會用亂麻一樣的碎事把你纏死。
所以別再問,為什麽下班後不早點休息,別再問,這麽累了還要上什麽課。
我們上課,不是因為想進步,而是怕自己連“好好聽一節課”的專注力都失去,
怕有一天刷短視頻都沒了耐心,連收藏都不願點,
怕自己真的被異化為一隻甲蟲,徹底變成係統推薦算法的一顆數據原子。

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上技能網課,它不一定真的能對我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什麽幫助。
不一定能拿到更高薪水、晉升得更快,完成副業變現,
但在日複一日“被安排”的生活裏,終於有一件小事,是我們自己選的。
它是我們與世界保持聯係的方式,也是我們和自己重新和解的可能。
畢竟,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但可以兩次打開同一個網課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