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輿論場,值得用“真實”這把尺子衡量任何信息。
這兩天的輿論場流傳著這樣一個“勵誌故事”:
8月30日發布的一則網帖以第一人稱口吻自稱,“54歲碩士研究生今天去開學啦。從河南縣城考到北京大學圈,我用了30年時間。現在在去北京西站的火車上,9月1號開學,提前去學校看看。”
帖文所配照片是一名年齡偏大的女士與一張“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合影。後來,該賬號又發布了一則答問帖文。
於是,一則“54歲河南阿姨考上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的勵誌故事就“建構”完成並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廣泛傳播開來。
網帖發布者原帖文和回應網友關注帖文截圖
當下的輿論場充斥著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照片、視頻,並非不言自明的。對於上述信息,主流媒體要做的應該是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常常泡社交媒體的網友都知道,現在有一種網絡行為叫“起號”。“起號”者很可能會製造一些假新聞來吸引網友關注。
部分媒體報道截圖
但是,有些媒體就有點按捺不住了,無法拒絕這則勵誌故事可能帶來巨大流量的誘惑,就以網帖及答問為藍本直接當作新聞發布了。
媒體後續的采訪陸續回來了。中國政法大學不斷向詢問的媒體說明:經該校研究生院核查,已錄取的2025級碩士新生中,沒有50歲以上、河南籍的人員。
由於上述答問帖中提及其上課方式為非全日製研究生,我還讓記者專門詢問了法大方麵,得到的答複是非全研究生裏麵也沒有符合這些特征的人員。
發帖者的真實身份及意圖還在持續核查中。在本文發布的檔口,上述兩篇網帖已經被原發帖者刪除或隱藏了。憑借這兩篇帖文,賬號“完美人生”已經獲得了18.8萬次點讚。
原發賬號兩篇帖文已被刪除或隱藏。
上述網帖中,發帖者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事。帖文原發平台可以確認發帖者真實身份與帖文中的描述是否一致,進而可以確認這一賬號是否涉嫌虛假宣傳。
當前的輿論場,各種真假莫辨的信息匯聚。有AI照片、視頻在其間魚目混珠,也有各種“出門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給的人”杜撰出各種“符合部分網民閱讀趣味的”感人故事。
正是因為需要核查和辟謠的信息、照片、視頻越來越多,所以擁有這種核查能力的媒體將在輿論場上獲得流量與信任。未來輿論場的競爭,一定就是核查能力的競爭,一部分擁有核查能力的媒體贏得了用戶的肯定,另一部分放棄核查能力的媒體則逐步丟失用戶。
“54歲法大女研究生”查無此人一事告訴我們:在當下的輿論場,如果你看到一個超出預期的感人故事,且慢感動,可以等一等,是真是假,不久後就會見分曉。
(作者陳良飛係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港澳台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