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稱,會上,曹德旺理事長向李開複博士頒發了福耀科技大學理事會理事聘書,並與李開複博士互贈了書籍。曹德旺理事長表示,“感謝李開複博士應邀擔任我校理事會理事。作為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李博士對AI戰略的前瞻洞察與教育願景的深刻思考,必將為學校發展注入新的智慧與活力,令人期待。”
李開複表示,“參與創辦一所高水平、國際化的大學是我的夙願,今天站在生成式AI重塑世界的門檻上,這份初心需要注入新的時代基因。感謝曹德旺理事長的邀約,此次擔任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理事會理事是對我多年教育理想的呼應。”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
對李開複的加入表示歡迎。王樹國校長表示,當前學校正在積極探索AI賦能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行政管理等領域,期待李開複理事為學校的AI戰略注入新的活力。“李開複理事提出的‘X+AI’複合培養模式與教師AI能力發展框架與當前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相呼應,虛擬仿真實驗室等方案值得探討。學校希望與李開複理事團隊共同探索AI在心理健康監測係統、招生模型等領域的應用。”
王樹國校長還表示,“‘高等教育+AI’不是簡單地增設幾門AI課程,而是讓AI滲透到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中。學校將積極探索教育模式的創新,不僅僅培養駕馭AI技術的人才,同時塑造具有創新AI範式的人才。”
公開信息顯示,李開複博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耕耘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40餘年,於2009年創立創新工場擔任董事長,專注於科技創新型的投資與最前沿的技術趨勢,已培養10多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多家已經上市。2023年創辦中國大模型獨角獸公司零一萬物,出任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前,李開複博士曾是穀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期間開創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並曾服務於蘋果、SGI等知名科技企業。
李開複博士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23年度全球25位“AI領袖”、2013影響全球100位年度人物之一;曾任世界經濟論壇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的AI委員會聯席主席;獲《Wired連線》本世紀推動科技全球25位標杆人物等殊榮。
已有兩位原211高校校長加盟福建福耀科技大學
此前,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官網更新學校領導頁麵,該校現任領導正式亮相,分別是校長王樹國,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宋姬芳,副校長徐飛、陳建群。
據長安街知事,繼此前王樹國出任校長後,又一原211高校校長加盟福建福耀科技大學。
此番亮相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副校長徐飛出生於1964年3月,西南交通大學工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係統工程方向博士後,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西南交通大學校長,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等職。
徐飛在西南交大任職期間,曾提出多項創新性教學計劃。他曾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製”改革,2016年1月,名為《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定》的“西南交大九條”正式出台,首次從製度上就“權屬”分配作出明確規定,點燃了學校科研人員的轉化熱情,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標誌性事件。
另一位副校長陳建群,是南京大學理學學士、碩士,法國國家應用科學學院博士,曾任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校長助理、金陵學院院長等職。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此前公布:首屆招100人以內,年學費5460元
據《福州晚報》此前3月22日消息,今年福建福耀科技大學計劃招收100名以內學生,學費每年5460元,采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本科階段將獲得雙學位。
3月21日,人工智能時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座談會在福建福耀科技大學舉辦。
報道稱,該校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數十家國外及港澳台地區著名大學合作教學。
學生在大一、大二將在文理學院接受公共通識課教育,今年招收的學生在大二下學期可以選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製造工程、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4個專業。(學校專業設置按教育部有關規定辦理,同意首批設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製造工程、車輛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4個普通本科專業,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正在審批。)
大三學習專業課程,接受專業訓練。大四到合作的境外名校學習一年。本科階段,學生將獲得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及境外名校的雙學位。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生,在畢業後將獲得與福耀科技大學合作的境外名校的碩士或博士學位。
至於學費,每學年5460元,住宿費每學年1200元(雙人間)。該校表示,已建立完善的學生獎助體係,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包括境外學習交流),確保任何一個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影響學業及相關訓練。
此外,福耀科技大學將為每位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的課程修讀計劃,配備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和書院生涯導師,為有企業實踐需求的學生配備企業導師。完全學分製為個性化的學業進度提供可靠保障;小班教學,問題牽引,加強研討,激發學習主動性,實現個性化學習目標;提供學生個性化的科研訓練,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學生老師比例小於6:1。同時學校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自主科研探索、自主規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