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熱議。
隨後,著名科學家顏寧發文稱:“感謝屠奶奶提升這個‘士’的含金量,我所在的‘學部’是Physiology &
Pharmacology(生理學與藥理學),暗戳戳期待屠奶奶也選這個。”
兩小時後,顏寧再次發文,稱#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這個詞條帶來些回憶:
2019年的今天也是周二,當時我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我按照“慣例”備課到早上五點,上了11點的鬧鍾,手機是“勿擾”模式。結果上午9點多電話竟然響了(勿擾下,響三聲也是可以接通的),一看,來自洛杉磯的號碼,我心說:騙子可真夠鍥而不舍的,惡狠狠摁掉翻身接著睡。
鬧鍾響了,第一件事當然是拿起手機刷微信:一哆嗦?怎麽幾百條未讀啊?隨便點開,還都是“祝賀”......
那一刻,我的第一反應是:鬧鍾到底響過沒?第二反應:我得啥獎了?這四月底五月初的也沒啥重要的獎項啊。
實在刷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我就發了條朋友圈“發生什麽事了?我還沒刷牙呢”。哈哈哈,那真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一次無厘頭——關鍵是特別真實,真的沒刷牙在那發懵——然後有人推送了我新聞。真的:如假包換從新聞裏知道自己入選NAS了。
再過了兩天,收到了我此前隻見過一麵的Clara
Franzini-Armstrong教授(她2015年邀請我在賓大做學術報告)的郵件,被告知是她和她的先生Clay
Armstrong(二位都是離子通道領域的前輩,Clay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之一——拉斯克獎得主)主提名的我,希望我能考慮加入生理學和藥理學學部。
這真的真的太意外了,讓我特別感動。後來,另外一位忘年交Ron
Kaback(2019年底過世)不經意地也說,他們幾個人共同提名的,當時來自洛杉磯的電話其實是他的同事、生理學和藥理學學部的Ernie
Wright教授打過來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無所知!
於我而言,這確實是個巨大的學術榮譽,但也僅此而已,留下的隻不過是當時那個快樂的回憶。但也有負麵影響:此後我在類似學術榮譽上的開心閾值提高了太多。
今日稍早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共計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當選。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當選外籍院士。
到現在為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共有2662名院士,556名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成立於1863年的私人非營利性組織。它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的頂尖組織之一,擁有來自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由被選為院士的傑出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學專家組成。院士的選舉是基於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和對整個領域的重要性。這些院士是通過對名譽和聲望的高度認可而被選出來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還有兩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這兩個附屬機構也擁有自己的成員和任務,致力於推動和支持工程和醫學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此次當選的華人學者有屠呦呦、張複倫、張逸白、範汕洄、金海翎、林芳華、劉建國、劉軍、單舒鷗、沈康、周集中。
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係。
屠呦呦畢業後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發現並研發了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獲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2017年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顏寧
顏寧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章丘,是傑出的結構生物學家,2007年她30歲時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2023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顏寧在科學研究方麵有開拓性的貢獻,她的實驗室率先成功闡明幾種關鍵膜蛋白原子結構,為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啟示,其研究成果曾兩度被《科學》期刊評選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顏寧曾說:“成為一名女科學家可能很有挑戰性,但不至於讓任何人止步不前,所以,要勇敢地做自己。”
2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