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讀文科也能成為醫學博士?答: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的臨床醫學專業培養體係通常為“5+3”,即5年本科教育和3年研究生教育,但北美模式則是“4+4”,即招收本科畢業生再進行4年醫學教育,本科也可為非醫學專業。
目前,中國有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個別醫學院開啟了“4+4”培養模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早在2002年就啟動了相關試點工作,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屆“4+4”試點班學生也在2023年畢業,進入醫院工作。
近期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現有數據顯示,“4+4”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傳統八年製模式並無顯著性差異,但臨床能力和科研產出略低於傳統八年製學生。
“4+4”學生的科研能力受限
或許有人會問:半路出家的醫學生,靠譜嗎?
近期發表的論文《“4+4”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指出,現有數據顯示,“4+4”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傳統八年製模式並無顯著性差異,但臨床能力和科研產出略低於傳統八年製學生。
研究者對北京協和醫學院2024屆的“4+4”試點班學生與同屆八年製學生在兩年間參加的統一考核成績進行對比,結果顯示,“4+4”試點班學生在這3個學科成績上無顯著性差異。這些考核包括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醫學通識理論及專科理論。
科研能力方麵,八年製學生在校期間的科研產出數量和得分均優於“4+4”學生,但研究者指出,這與學製年限存在一定關聯。
臨床技能方麵,試點班學生的2024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為95.2%,八年製學生為98.5%。
就業方麵,2023屆、2024屆“4+4”試點班畢業生在醫療行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100.0%,95.7%;八年製學生為97.4%、97.1%。
事實上,早在2002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就曾開啟“4+4”培養模式。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對該校2002級和2003級的37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基礎綜合考試和臨床綜合考試的兩年度平均成績上,“4+4”學生均高於同年度的五年製學生。
2024年發表的論文《臨床醫學專業“4+4”畢業生臨床勝任力培養的問卷調查與分析》則發現,“4+4”學生臨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該研究的調研對象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3—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博士畢業生,其中“4+4”畢業生50人、八年製博士畢業生218人、三年製博士畢業生222人。
結果顯示,“4+4”學生與其他兩種博士型畢業生在職業素養領域、臨床診療能力、臨床溝通能力方麵並無差異,但“4+4”畢業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略低於另兩類博士畢業生。
該研究也認為,學製短是“4+4”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略低的原因,他們的在校時間幾乎全部用於臨床學習和實踐,導致科研訓練時間不足。
本科專業不限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2018年啟動試點,2019年正式推行“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即“4+4”試點班),麵向全球高水平大學招收包括理科、工科、文科等多學科背景的優秀本科畢業生接受醫學教育,學製4年,合格畢業生均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根據官網的介紹,隻要學生本科不是在醫學專業學習,並且就讀的是QS、Times或U.S.News這三個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前100名的大學,或U.S.News全美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學院,就符合該試點班的申請條件。
複試流程(圖源:北京協和醫學院官網)
根據官網信息,協和“4+4”試點班招生分為麵向國內大學的春季批次與麵向國內外大學的冬季批次,2025級和2026級的招生計劃名額均為45名。試點班學費收費標準為第1—2年8000元(人民幣)/學年、第3—4年及之後10000元(人民幣)/學年。
官網介紹,該“4+4”試點班不僅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的名校畢業生,而且其本科專業也涵蓋了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工程、地質、數學、信息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背景。首屆“4+4”試點班畢業生在2023年畢業,進入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的各大醫院任職。
上述針對北京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的研究論文顯示,在2019級—2024級試點班的172名學生中,本科專業背景為理學的占到87.8%。此外,還有工學、經濟學、農學、文學專業畢業生,專業涵蓋了經濟學、經濟數學、園藝、植物科學與技術、西班牙語。整體來看,生物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占比為68.6%。
實際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比北京協和醫學院更早開展“4+4”模式。據其官方公眾號信息,學校已於2002年起,連續23年每年從“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選拔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攻讀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
該校2024年發布的招生宣傳信息顯示,其2025年招生計劃名額不超過30名,招生對象的條件包括就讀高校為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其中就讀專業所在學科為一流學科優先),達到推薦免試條件且獲得推薦名額的優秀本科生(2025年本科畢業),在非醫學專業學習、有誌於醫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4+4”招生選拔程序(圖源:官方公眾號)
除了協和、上交外,浙江大學醫學院從2005年開始的“巴德年醫學班”也是4年非醫學本科專業+4年醫學博士的培養模式,不過該項目為“八年一貫”製,招生對象為高考生以及該校本科新生的再選拔。
2023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為加強新醫科建設,要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和“X+醫學”等新興學科。
202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宣布率先推出“4+4+X”醫工交叉培養模式。據校方公眾號介紹,4+4+X為本博貫通,包括本科4年、博士4+X年。優秀學生進入PhD培養階段後,實施醫工交叉雙導師製,學生最終可獲得臨床醫學博士(MD)與哲學博士(工學或醫學PhD)雙學位。
國內“4+4”畢業後教育銜接不足
在上述2008年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認為“4+4”培養模式的學生有以下優勢:生源質量好,專業思想穩定,有利於培養高水平醫學人才;通識教育基礎紮實,外語水平高,知識麵廣,自學能力強,有利於教學改革和能力培養;學習效果良好,學習成績優秀;就業情況良好,有利於畢業後不斷提高。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在校第一年要學習12個課程模塊,第二年學習臨床核心模塊課程,臨床見習與臨床核心課程學習同步進行,第三年和第四年進行臨床實踐,第四年有兩個自選模塊供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不過,在第一學年及第二學年末,學生都要參與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采取嚴格的分流機製,考核不合格者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但上述2篇在近兩年對國內“4+4”學生的調研論文中,研究者也明確指出了該培養體係目前存在的不足,例如會導致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受限、學生的醫學知識與技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有研究指出,我國“4+4”模式的人才培養定位高於美國。北美的醫學院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科研能力的培養則是後置於畢業後的教育。
美國“4+4”模式下的畢業生在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還需經曆1年實習醫師培訓、2—3年住院醫師培訓、3—5年的專科醫師培訓。
但我國“4+4”學生的臨床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被提前到了學校教育中,且目前我國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及專科醫師培訓製度尚在發展和完善中,如何將院校教育與畢業後教育有效銜接,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