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輛小米SU7在高速公路發生碰撞後車輛爆燃,造成3人身亡,引發關注。三名即將畢業的女大學生,在小米SU7的爆燃中化作焦炭,而號稱"防彈級安全"的電池包,卻成了吞噬生命的致命殺器。
據網絡視頻及圖片顯示,3月29日深夜,安徽一新能源車撞上高速公路中間護欄起火燃燒,另有被燒毀的車架顯示事故車輛為小米SU7,車頭已經基本全毀。事故發生後,令人痛惜的同時,還有諸多疑問待解。



小米公布SU7事故數據,遇難者家屬發聲
五問小米SU7“爆燃事故”
血的教訓!解開小米SU7車禍疑團需公開更多信息


針對小米SU7被曝“在高速路上碰撞後爆燃致人員傷亡”一事,上海證券報記者4月1日上午以“米粉”身份致電小米汽車客服,小米汽車客服人員回應稱,客服部了解的信息並沒有很多,但得知已經成立工作小組趕赴現場。“我們工作小組會全力協助警方和家屬對事故的過程進行還原調查,配合和協助家屬處理後續的事情。”
隨後記者聯係小米公司公關方麵,小米公關表示以“小米公司發言人”官方微博回應內容為準。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官方微博顯示,2025年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

“小米公司發言人”官方微博顯示,據初步了解,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係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事故發生後,小米公司第一時間與車主取得聯係,確認事發時駕駛員非車主本人。同時,緊急啟動車內救援呼叫係統,協助乘員報警並聯係120急救服務。警方迅速抵達現場展開全麵調查,小米公司亦於次日(3月30日)成立專項小組趕赴銅陵,在警方指導下積極配合事故調查、數據提取及證據收集工作。3月31日晚,小米已依法向警方提交車輛行駛數據及係統運行信息,確保調查過程公開透明。
小米公司表示,將繼續全力配合警方及相關部門的後續工作,嚴格依據調查結果采取相應措施。此外,專項小組將在警方許可與指導下,主動與事故受難者家屬溝通,協助處理善後事宜,並提供必要支持與幫助。
股價方麵,小米集團-W午後持續跳水,日內跌幅一度擴大至5%,成交額超120億港元。截至發稿,每股報46.65港元,跌幅超過5%。

每一次重大事故不僅造成無法挽回的生命損失,更會嚴重侵蝕公眾對技術進步的信任基礎。此次事件不僅是小米SU7單一車型的問題,更是電動車行業高速發展下安全與技術平衡的縮影。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這起悲劇以最慘痛的方式為行業安全標準敲響警鍾,同時給盲目追捧新技術的人們敲響警鍾!
技術創新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在追逐續航裏程、智能配置和加速性能的同時,更需要保持對安全風險的敬畏之心。
科技發展的本質是服務人類,而非製造新的安全隱患。
無論是車企、監管機構還是用戶,都需從盲目崇拜技術的狂熱中回歸理性——再先進的算法,也抵不過一道可靠的物理防護;再炫酷的賣點,也比不上生命至上的底線思維。
正如中新社一位網友的評論: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安全才是最大的為熱愛發燒,安全才是對粉絲最大的誠意!
唯有將安全置於首位,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雷軍需要明白,造車不是做手機,一次係統死機可以重啟,但生命沒有第二次機會。
當智駕宣傳從"科技普惠"變成"死亡遊戲",當安全測試淪為營銷素材,這場以創新之名的冒險遊戲,終將以鮮血寫下警示注腳。
此刻的小米正站在懸崖邊緣——是繼續用公關話術塗抹血跡,還是真正重構"安全優先"的技術倫理?
三位消逝的青春不會說話,但消費者手中的選擇權,終將給出答案。

對於這起悲劇,雷軍在4月1日晚間終於做出回應。
其表示,“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雷軍稱,由於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他同時承諾,“無論發生什麽,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並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雷軍的這份聲明並非“致歉”,而更多是回應和表態。

從發布至今,小米Su7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小米SU7是中國造車史上,最快交付突破10萬輛的新勢力。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小米SU7的單月銷量更是來到了2.9萬。
小米集團表示:“2024年,Xiaomi SU7係列交付量達136854輛。同時我們將擴充產能,保障交付,全力衝刺2025年小米汽車交付35萬台的目標。”
小米汽車的快速發展,為集團帶來了新的增長引擎,也預示著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加速落地。
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這起事件對小米的品牌形象注定會帶來負麵影響,能否妥善處理變得至關重要。


綜合來源:中國新聞社、小島、數讀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