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國藍新聞報道:河南一枯井發現近百名抗戰無名英雄遺骸。相關信息隨後登上微博熱搜。這些遺骸中,年紀最小的還不滿15歲,其中多具頭骨上有子彈貫穿傷,腿部等處有明顯斷裂。
4月1日,瀟湘晨報記者對話了發現上述骸骨的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負責人之一的餘浩。
餘浩告訴記者,這些遺骸是在1944年抗日戰爭豫中會戰中陣亡的將士。目前英魂回家項目聯合鄭州大學周亞威教授團隊對河南陣亡將士進行初步鑒定,采樣,還進行3D掃描進行頭骨複原。這次收殮的遺骸頭骨有很多子彈孔,盆骨也有彈孔痕跡。
下一步,采樣做DNA鑒定尋親,完整的頭骨照片複原。
餘浩稱,龍越和平公益中心接下來會做幾件事情:一是和鄭州大學合作,給這些骸骨做DNA鑒定,幫他們尋找家人。二是保存完整的頭骨,做頭骨複原,複原一張當時的照片。三是和當地政府合作,由當地政府規劃了一塊土地,龍越和平公益發起籌款,幫這些英烈修繕一個陵園,妥善安葬這批骸骨。
餘浩稱,在此前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有媒體報道時將這批骸骨描述為“烈士”,這是不嚴謹的。因為“烈士”的認定有一套嚴肅完整的認定程序,未來可能會啟動這一程序。
另據央廣網報道,4月1日,許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和褒揚科科長邵勝傑向記者介紹,該局已經要求襄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保護好現場,成立工作專班,啟動DNA檢測及史料核查,避免草率結論。“認定烈士需經過一係列複雜法定程序。”邵勝傑表示,當前工作重點是核實遺骸身份及犧牲背景,是否與抗日戰爭相關,都需要嚴謹的調查才能作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