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語言、文化、思想、藝術
個人資料
正文

《讀者文摘》與治天下 - 讀鮑勃·斯匹茲《裏根傳》

(2025-05-11 12:43:07) 下一個


 

新聞記者鮑勃·斯匹茲(Bob Spitz)的《裏根:一個美國人的曆程》(Reagan: An American Journey)於2018年出版,詳盡記錄了裏根總統的一生。

裏根總統的成就可以說舉世公認。然而,對裏根其人的智力,則有很多人不以為然。美國的四朝元老克拉克·克利福德一次在飯桌上談論裏根,稱之為“amiable dunce”(討人喜歡的傻瓜),也就是目之為阿甘式人物,不意克利福德也像畢福劍一樣,被人把酒酣飯飽後的閑言錄下傳出,登載到《華爾街報》上。由是,對裏根倒底是不是個“amiable dunce”就一直存在爭論。

裏根出身於一個底層美國家庭,曾祖父出自一個愛爾蘭種土豆的農民家庭,到了美國後種地為生,父親是個小鎮鞋店的售貨員,還常常因為醉酒丟了工作。裏根是他們家庭裏的第一個能上大學的孩子,上了一個三本大學,靠的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打球。後來半生的職業也不是律師、高管,而是播音員、演員。這樣的背景,的確不讓人跟高智力相聯係。

當然,一個人出身底層,上三本大學未必就不可能有高智力。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同樣出身底層,沒上過大學,完全靠自學,成為公認的intellectual(中文“知識分子”,其實這兩個概念差異極大),其風箏實驗,在科學史上也能記上一筆。

保守派的名人彼得·魯濱遜就堅持認為裏根絕對是個intellectual。據魯濱遜(他曾任裏根的文案)所言,裏根閱讀廣泛;還援引一位商人說有一次裏根在等他時,坐在門外從口袋裏掏出一本米爾頓·弗裏德曼的書來讀。

然而,翻遍這本750頁的《裏根傳》,也找不到任何有關裏根閱讀米爾頓·弗裏德曼,或弗裏德曼那個檔次作者書的痕跡。書中倒是在多處記錄裏根最愛讀,讀了一輩子,還記了大量筆記的是《讀者文摘》。他大概在30歲左右迷上了《讀者文摘》:

裏根開始閱讀一本對他思想產生巨大且持久影響的出版物……他開始每月將雜誌從頭到尾細細閱讀……雜誌恰好能為他在任何主題上提供所需的信息--不是充滿數據的學術論文,而是大致的輪廓,足夠讓他對某個問題有一個良好的概覽,從而判斷自己的立場。六十年後,他的私人檔案--那些伴隨他職業生涯各階段的資料--依然保存著大量《讀者文摘》的剪報,許多都被翻得起了毛邊、畫上了下劃線,反映出他所借鑒的觀點、認同的立場,以及他在各種演講中引用過的格言警句。


斯匹茲公正地指出:

他的大多數觀點,甚至是他對政治的基本認知,都是通過翻閱《讀者文摘》和報紙文章形成的。這種方式沒有培養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正如記者盧·坎農所說:“在他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問題上,裏根往往會相信他讀到的任何東西,而不會考慮信息的來源。”例如,他並沒有意識到,《讀者文摘》的文章往往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主要迎合一個較為守舊、容易產生危機感的讀者群體。


我們可以推想,裏根的世界觀大至有兩個來源:他自己的生活和《讀者文摘》。他這此基礎上形成了“小政府、大(自由)市場的信念,並以卓越的勇氣去貫徹執行,讓美國走出了卡特政府時期的高通脹經濟,大大恢複了美國經濟的活力,取得了美國和平時期最持久的繁榮。

在君主時代,有治國大才的精英可以靠說服君主采納自己的方法來達到大治。然而在民主時代,沒有了君主,米爾頓·弗裏德曼這樣的治國精英不可能通過說服君主來讓自己的學說生效。裏根的故事顯示了現實的路:精英們通過《讀者文摘》這樣的通俗讀物去影響裏根這類受大眾歡迎的人物,再讓他們去說服大眾。

公平地說,裏根是一個橋梁,一座偉大的橋梁,讓米爾頓·弗裏德曼這樣的精英的主張被大眾囫圇吞棗般接受下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浮世文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謝謝閱讀。我平時一般都附英文原名的,因為我也希望別人這樣做以便我可以深入查找。但今天自己偷懶了。剛才去改,被告知“推薦到首頁的帖子不能修改”。隻能等以後了。

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
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
彼得·魯濱遜: Peter Robinson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米爾頓·弗裏德的英文名字呢?我總覺得現在最好寫出原名,便於進一步查找。我們年少時知道的藝術家中文名字,等我們站在原作前,都不知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