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不飄散的記憶》- 4.遊走四方 - 4D.精舍美食

(2025-01-02 06:17:15) 下一個

4D.精舍美食

1974年秋天,我和李曙光去上海嘉定化肥廠幫助檢修。我們先到上海,再乘市郊公共汽車。嘉定化肥廠在南翔鎮過去2站,當天就到了。

第二天,檢修還沒有開始,商量後決定去南翔鎮玩玩。無意間見到了南翔小籠包和古猗園,當時都還不怎麽有名。品嚐了美味的小籠包後,又去南翔古猗園遊覽,見其景致清幽古樸,雖小卻也愜意。比較不久前去過的鬆江醉白池,感覺都不錯。但醉白池寬敞舒坦,無局促感,既淡且雅,顯得清爽自在,可見建園者對空間布局之美已嫻熟在心。那時或偶遇三二人,或獨自對影,感受其清靜,幾成忘返之旅。傳說醉白池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住處,後來有人查證為清代顧大申在順康年間所建。

見景生情,想起我姐姐下鄉的地方,有一個大隊叫房子,因為其餘都是泥牆草舍,隻有在那裏有一間瓦房,因此而得名。1965年和1966年我都曾到過那個公社,除了公社所在地有幾間瓦房,其餘所到之處,放眼望去盡是茅舍。所以,引發我感觸的不隻是精致與優雅,還有差異。明清時期富者甲第連雲,貧者無立錐之地。近200年前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英國人說在中國見到的房子,隻有兩種,一種是大富之家,一種是貧寒人家。所經過的地方以及河的兩岸,大多數房子都是土牆草頂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裝飾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文人將閑情逸致融化在精致空間的創造之中,成為一門藝術,得到後人的讚賞。但貧富差距如此,依然心安理得,令人難於理解。蘇州園林全盛於明清,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境內,有園林和庭院300餘處。當時的士大夫們似已麻木,終日沉湎於圍牆中的一方小小山水之中。這些精致的園林出自造園者的精心構想和工匠們的心血,其背後也滿含貧民的血淚。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不知要多少農民才能養得起一個知識分子。究其原因,應該是知識分子群體的社會責任缺失。亦可見當時社會結構的失敗,已幾近絕望。

社會的分工本來是一種進步,選拔一部分人來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給予相對優渥的待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大,當以天下為己任。有些人憑借手中權力或者近水樓台,無限製地為自己獲取財富,恣意揮霍,又宣揚等級與上智下愚,由此加劇了人民的痛苦,使社會陷入壓迫、反抗和暴動的循環中。或由於政治製度的越不開明,自明晚期至清朝,官僚士紳階層的群體性崩塌,可能是近代中國遭受深重苦難的最大原因。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曾出現過像杜甫、蘇軾、範仲淹、王陽明等許多關心民眾疾苦,甘願舍身為國的優秀人物,但同時也有不少欺世盜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形成巨大的反差。為何會出現絕然不同的二類人,我以為前者除思理清晰、心誌高遠外,大多經曆了顛沛流離艱難困苦,深知民間疾苦,能體察世情民意,是豐富的經曆造就了他們的見識和意誌,使其追求的是天地、社會之大美。另一些人則始終在養尊處優之中,或有創意為後人稱道,亦隻好算淺顯之小美。

到嘉定化肥廠,發現他們的外賓餐相當不錯,菜肴和點心都已超越了豐盛而進入精美的階段。菜品中當數大湯黃魚最鮮美,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黃魚,這麽大的更是罕見。黃魚很新鮮,這是關鍵;鹹菜也很地道,加上筍片又嫩又鮮,烹調得恰到好處,把味道都吊出來了。李曙光吃得很開心,飯後邊走邊饒有滋味地笑著說,大湯黃魚,真不錯!下午會送點心,其中要算嵌紅豆沙的糯米飯糕最好,略炸一下,形成金黃鬆脆的外皮,夾著軟糯的糯米飯粒和又甜又沙的內芯,比我們那裏用糯米粉做的炸麻球要強不少,堪稱一絕。人生不過如此,夫複何求,此話頗引人同感。

我們在小食堂吃飯,第一感覺就是特殊化,遇到剛才還在一起幹活的嘉定廠師傅們端著飯盆子從大食堂出來,不免有一絲負疚感。但對美味的渴望足於把這一絲負疚感衝得雲消煙散,可見在饑餓中能得到美食的時候,人的意誌有多薄弱。後來想了想又開始釋然,覺得我們幫忙沒有收他們工錢,招待好一些並非不可,況且在這裏檢修總比家裏辛苦些。可見人總會給自己尋找些理由,然後就心安理得。

二十多年以後又遇到了類似的好事。我在美食方麵應該算沒有見過什麽世麵,免不了會少見多怪。由於下崗,經朋友介紹去一所高級中學當了臨時的計算機老師,兼做一些教務軟件之類的開發。午餐是免費的,很豐盛,主菜一葷一素,不乏時鮮,時有珍稀之物像鴿子、黃鱔、鱖魚、甲魚等,若不夠還有可以隨便拿的菜和湯。家在就近的老師,帶回去兩個人吃也夠了。

學生餐廳的情況就不一樣,午餐鈴聲一響,學生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猛跑,前幾名得到好菜的機會應該不會太小,當然可以肯定和老師們的有差距。但後麵的就不好說了,最悲催的是你前一個同學有,到你沒有了。膽子大的學生會踮起腳尖向教師食堂眺望,希望能看到點什麽。一次在食堂門口遇到了一位熟悉的人正在給學生送菜,招呼之後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像之前在嘉定化肥廠曾有過的那種負疚感。

想起此前不太久,女兒在家鄉之外的某城市讀高中,我和妻子第一次去看她。恰好上午的課剛結束,隔著窗戶,見她慢吞吞地落在搶菜隊伍的最後麵,無論妻子怎樣焦急火燎地向她呐喊,催她快點跑,都無濟於事。或許是對新的環境不適應,發現她消瘦了許多。以後每隔二三周我們就去看她,給她帶菜。當地的一家遠房親戚也給她送菜或在星期天請她去吃飯。但不知道為什麽,老長一段時間她依然消瘦下去,讓我們十分無奈。又見到眼前的場景,我的心酸酸的,像受到了無形的責備。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易行難啊!

教師節到了,我也收到了學生們送來的若幹禮物,打開後未免惶恐。賀卡中高大上的讚美與感激之詞,讓我感到載不動那麽多崇高的讚譽。那時教師的待遇我看已相當不錯,包括學生們都很尊重老師,新聞裏常有表彰,豐盛的午餐不要錢,假期有免費旅遊,收入充裕穩定。但是還有老師向我抱怨說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讓我感到很奇怪,大概是在和幹部們比吧。於是安慰他說,我感覺在學生麵前,老師的權威是唯一的,不要說在工廠和機關,就我聽到一些老兵談起,即使部隊也無法與之相比,他說這倒是。既然如此,為何還抱怨呢?也許是離心目中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有些距離吧。

我以為教師當如園丁,培植的花朵越豔麗多彩就越能收獲更多的欣慰。在高中及以上會有師生競爭的現象發生,應該是好事。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人類的發展本來就寄托於後人超越前人。若隻靠學習,缺乏創新,即便老師都是聖賢,學生必有不能完全學到的地方,如此以往,豈不是一代不如一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或許就是:學習和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規劃與開拓人生的道路;關注並消除心中的壓抑和困惑。有人說: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是心靈上的對話,而不是一個工匠在塑造和鑿刻無生命的雕塑。心靈永遠是對等的,在這樣的對話中不能出現一方完全淩駕於另一方之上的情況。

這一次去嘉定,幹了些什麽活至今都已忘了,隻有吃與玩都還記得,可見記憶有選擇性,有時還會喧賓奪主。產生了一些聯想,有點跑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