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不飄散的記憶》- 9.靜夜縈思 - 9F.九州風骨

(2025-01-31 06:11:07) 下一個

9F.九州風骨

所有的文化都隻討論一件事:就是怎樣生活。其中最讓人猶豫,可能也是討論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處世為人,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更是精神動物。

若將國家政府比作人體,那麽信仰與道德體係相當於人之免疫係統。

中華文明建立在內生的基礎上,依靠自力更生,與西方文明依靠擴張和侵掠有基本的不同。中國人在遠古時期尚為生存而掙紮時,就已經形成了一種自強不息、大公無私的風氣,並成為精神寄托,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但在物質有剩餘時就產生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現象,起先或許就像我們困難時期食堂的一些大師傅,在給親近者或者他認為應該尊敬的人打菜時會盛得滿一點。後來發展為親親尊尊,被固定下來,成為板上釘釘的規矩。領導者為私,如何叫老百姓為公呢?不過發明了等級製這種聰明的辦法,形成漸次的梯度,相鄰能看得見的差別不太大,加之於禮的威嚴與約束,大致可維持穩定。隻是少了些東西,應該就是精神追求。摻雜了私欲,就會將為公眾辦事理解為個人的地位與榮耀,左右逢源會失去應有的剛度。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生靈塗炭。也是思想活躍,精神高峰迭起的年代。

屈原才華奔放,在汙泥中獨善其身,寧願玉碎而不願瓦全,將人們對精神的追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兮而求索,表述了他頑強的不受時空約束的探索精神。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氣勢磅礴璀璨照人,催人振奮。影響了當時好幾代人,魯迅說:楚聲在漢宮中,高祖《大風歌》,武帝《秋風辭》皆楚聲也。後世稱頌屈原者,延綿不絕,例如南朝劉勰讚歎: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誌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豔溢錙毫,言其開闊飄渺,珍稀高貴,後人難於企及。

與屈原同時代的孟子繼承和整理了遠古中國人的精神財富,孟子定義了何為人的概念: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有四端仁義禮智,這就界定了人和禽獸的差別。後來的儒者加入了信,於是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人自身修養的根本,稱五常。也成為東北亞文明圈所接受的共同價值[2]。

孟子認為人應當有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而有別於禽獸,其基本行為應該體現關愛、擔當、謙讓與理智,這也是社會進入良序發展的基本保證。其中謙讓應該不隻對公約良序遵守的自覺,還包含了最基本的互相尊重,不計錙銖、保持必要的距離、投桃報李等,形成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緩衝墊與潤滑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紛爭。此外謙讓體現了謙虛、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精神,具有從大處著眼的開闊氣度,有利於在群體內部求同存異,謀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總之,關愛、擔當、謙讓、理智與誠信,小則可以作為家庭和諧穩定的堅固基石。推而廣之,可以成為健康發展的社會中人們交往的立世之本。

孟子還表達了一種批判和抗爭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社會的前進與變革。例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有人說:今天我們閱讀那些抗日將士在生死關頭留下的遺書,字裏行間無不閃耀著孟子舍生取義的精神光芒。可以這麽說,如果沒有孟子思想的滋潤,中華文明無法綿延兩千多年![2]

孟子的思想基於民本,倡導平等的人與人關係,希望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人以為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即化生於孟子的人皆可為堯舜。

戰國時代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形成的鏗鏘之聲延響於漢,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稱讚屈原:蟬蛻穢濁之中,浮遊塵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緇,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頌揚鏟除不平,救人於水火,輕生死重節義的俠義精神。認為人的精神追求是人生的第一導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故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武帝以後,中國曆朝尊孔。總會出現上層奢靡與下層貧窮的二極分化,由變腐而變弱,內部朽爛亦無力抵禦外敵的入侵,若幹代後都逃脫不了消亡的結局,以致成為周期律。究其原因,不乏缺少正義精神的支撐,即缺少骨力。以富貴為激勵,難以聚集一大批以天下為己任,救蒼生於水火,為人民謀幸福的仁人誌士,反而混入了大量投機分子和奸佞小人。等級製與生俱來的利誘導致對民眾的漠然,消弭了人民群眾擁戴的熱情,終使矛盾激化。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講的是文學需要風骨。推而廣之,人們的思想認知,即精神世界的建設,何不亦是如此?

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文辭有待骨力,如同人必須有骨骼。人的精神世界,同樣依賴信念的支撐。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當指端正、率直,堅持真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人有精神追求,才會堅強,思想的脊梁方能站立起來。

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文章須要內容充實,不能幹癟。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生活內容的豐富與深刻,是健康靈魂成長的必要條件。意氣駿爽,當為俊美、雄健、暢亮。我的理解,是要健康向上,符合真、善、美。

何謂真、善、美?

真即真誠、真實,非誠不達。首先是遵從實踐第一,必須獲得第一手資料,經過傳遞往往會疏漏細節或夾雜傳遞者的觀點,甚至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其次是,不預設立場,客觀公正實事求是。此外,個人的觀點還不一定正確,需要廣泛地包容其他多角度、多維度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全麵的比較與辨析得到證實,達到可靠、細致、深刻、深遠。

善為優良、優秀之意。著眼於人,包括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包含儲備和開拓,如儲備知識,開拓眼界;儲備健康,開拓能力;儲備經驗,開拓智慧等。至於如何善待他人,有人以為:善良 = 善意 + 理解 + 尊重[3],即光有善待他人的主觀意願還不夠,要理解和尊重別人,形成交流與互動。也有人會利用別人的善良達到利己的目的,善良就會蒙上需要自我保護的陰影。所以,善良能否推行,是人群整體文明程度的一個標誌。

美的含義豐富複雜,百彩紛呈,不勝枚舉。美還和情感有關係,每個人的審美觀會不一樣。但優美的外表需要與優良的內涵配合,內在之美往往會溢於言表,即所謂氣質。故有質樸而不失其優雅者,簡約而可見清奇者。深沉的精神寄托往往會凝練出高度概括的美,例如八大。有人說,至善方能至美;也有人說,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應該有了真和善離美就不遠了。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追求完美是一切進步的源泉,成為進入更高層次的動能。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劉勰的著述,對構建健康的精神世界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應該是在二晉動亂之後,對由於統治階層的物欲、短視與內耗,而造成極大人間悲劇之後的深刻反思,將中國人對精神世界的認知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劉勰的風骨之說,亦可涉及於個人的思想建設,倡導讀書、實踐、思索、比較與辨析,推而廣之,正確的思想就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林則徐有一副對聯,下聯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正與骨峻相合。人的意識有其強烈的自主性,需要平等的對話。這種平等交流的結果,往往是正確糾正謬誤、清明啟迪愚昧、開闊包容窄小。唯有自身求正向上、胸懷開闊,方能兼容並蓄,抵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人以為,寥寥數語已經將個人與家與族群與國家的關係講得很清楚了。初讀此語,尚不以為然,至少還不完整,因為還不一定能形成合力。然而看中國的曆史,孟子是講對了。中華民族的人之本就包含了奉獻、顧全大局和自我犧牲,這樣的人結合在一起,不是散沙,而是銅牆鐵壁,使中華民族曆經磨難而依然屹立。這即是中國曆史上的集體主義與英雄主義,它建立在個人對社會付出的基礎上,和不要問國家給了你什麽,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麽是同一個意思,雖然在一些時候會被祿蠹的灰塵所掩蓋,乃至形成被顛倒的悖論。

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光輝,在今天依然會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個人活力解放的最大結果,可能就是科學的驚人發展,推動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造就了前人不敢想象的新世界,其前提是群體對所有個人的尊重與包容。也許東西方精英對人生目的會有不同的理解,無論是為民眾謀幸福,還是個人至上,這個前提都是不可缺失的。孟子思想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包含了謙讓,亦可以理解為通過同時關心他人,作換位思考,對自身作出考察與調節,這成為中國古典集體主義中的強大的粘合劑。

老子以自然為出發點,認為道法自然,希望人與他們生存的自然界都能夠和諧相處,保持均衡。但人們出於貪婪,往往越多越好。激情會形成潮流,席卷一切,直到撞擊堅壁,掀起巨浪。世間事物皆有內在規律,然而人們總是在實踐中逐漸體察,循經驗的慣性為判斷,誰又能預先洞察一切呢?孔子以國家為出發點,倡導仁,希望實現其賢人政治。但由於人們趨利的惰性,造成逆向淘汰,使其理想難於實現。孟子以人為出發點,確立人的概念,高舉正義大旗,力求提高人的品質,充分發揮和發展人的能力。其著述閃耀著舍生取義的精神光芒。能在國難時激勵良將,但在太平世界卻容易被淡忘。但我相信最終他們都能走到一個共同的匯合點,這個匯合點就是一個充分良序發展的社會。

有網友以為:中華民族的曆史,起起伏伏,不絕如線。她的民眾,忽強忽弱,忽散忽聚。但在任何時候,總不缺敢於站出來為民族犧牲的英雄豪傑。每到生死存亡之際,都會有一代人能忍辱負重挺身擔當。他們在最絕望的境地能看到希望,在看不到希望時還能咬牙堅持。他們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艱苦奮鬥一輩子。為了長遠目標,從眼前點滴做起;為了民族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為了子孫後代,甘願做鋪路石。隻要有了這樣的領袖,隻要有了這樣的人民,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強大的民族,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永遠不會被打敗的民族,一個遲早秀出世界之林的民族。[1]

網文摘錄:

[1]《中國之路從抓革命促生產到改革開放》

[2]《孟子幫中國人補了鈣》

[3]《也談善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