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期耶路撒冷教會是共產主義教會嗎?

(2024-03-22 16:10:40) 下一個

使徒行傳4章32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33 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複活,眾人也都蒙大恩。 34 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 35 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弟兄姐妹們,我們以前分享過,舊約的以色列人遵守十一奉獻的律例,但這個十一奉獻,不是一個十一奉獻,而是三個十一奉獻。

對於我們新約的基督徒來說,雖然聖經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信徒要按什麽樣的比例來奉獻,但我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使徒行傳”4章32-35節告訴我們的初期教會的信徒的奉獻。路加記載,當他們發現有的弟兄姐妹缺乏時,富裕的弟兄姐妹就會變賣自己多餘的田產房屋,來交給使徒,使徒便按實際的需要分配給那些有缺乏的弟兄姐妹,使得所有人都不缺乏。

有的弟兄姐妹們可能會認為這是早期教會的共產主義實踐。但顯然這是一個誤解,首先,“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就表示個人的東西仍然歸他自己,到有需要時才賣了歸公,第二,賣掉自己的多餘的財產,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 在前麵4章31節路加記載說:“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 接下來就講到凡物公用,顯然,凡物公用是當時聖靈充滿信徒的一個結果,也是他們同心合一的一個表現。第三,34節接著插入一句:“ 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複活,眾人也都蒙大恩。” 表明因著聖靈的充滿,使徒都大有能力,為主耶穌的複活的大能做了見證,眾信徒也因此被神的恩典所充滿,信耶穌就需要接受耶穌彼此相愛的教導,也就不能無視他們當中那些還有窮乏的人的需要,於是才有變賣財產幫助窮乏人的舉動。因此,也是一個蒙恩的弟兄姐妹的一個愛的表現。第四,這裏講的不是共產主義的均貧富,殺富濟貧,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不是大家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拿出來,然後平均分配。

這裏重點說的是“沒有一個窮乏的”,這也是聖經一貫的奉獻的一個原則,富有的要照顧幫助那些貧窮的。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他是我們生命的主,那麽財產當然都是屬於主的,屬於整個教會的,而不是屬於自己的了。原文的動詞時態還強調一個時不時的變賣的狀態,說明可能的情況是,當看到教會內有弟兄姐妹貧乏的時候,就會有弟兄姐妹受聖靈的感動,變賣自己的一些田產房屋,交給使徒,用於幫助那些貧乏的人,照著他們需用的分給他們。

這個例子的曆史背景很可能是:新約的第一個五旬節以後,各地的門徒很可能也在耶路撒冷停留了很長的時間,甚至一年有餘,然後才陸續離開。因此,這些人所自帶的經費很快會消耗殆盡,而許多在耶路撒冷有產業的信徒就“ 將田產房屋都賣了”,使那些滯留在耶路撒冷的門徒“沒有一個缺乏的”。

這樣的做法並未持續多久,但曆史上,仍然有一些特別樂善好施的弟兄姐妹,比如聖方濟各,他特別看不得人貧窮,總是樂於幫助他人,有一次,為資助教堂重建,他賣了一批他父親的布,把錢都捐給了主教。結果他老爸震怒,把他告上了教會法庭,方濟各便放棄了他兒子的身分和他的財產繼承權,與父親徹底斷絕了關係。他為了表示自己堅決的意誌,還脫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主教用自己的鬥篷蓋住了他。

不過呢,按十分之一奉獻的人,也的確有。如果你要問,是稅前?還是稅後?我不想回答你這個問題,盼望弟兄姐妹勿要在奉獻上斤斤計較、討價還價。有一個人,他從一開始工作就奉獻十分之一,慢慢的,他的財富越來越多,奉獻也自然越來越多,後來,教會就無力打理他巨大的奉獻,於是就成立了一個慈善基金,用於全球各地各樣的慈善捐贈。中國北京著名的協和醫院的成立和運行就來自於這個基金,善款一直從約1915年到1949年,因為大家都應知道的原因而中斷。大家可能猜到了,這一位他是誰呢?是約翰 . 洛克菲勒。

弟兄姐妹們,從以上我們知道,奉獻是我們基督徒應盡的本分,我們剛才提及的人都是我們在這方麵的榜樣,求聖靈使我們放下世界那種對於財富的觀念,讓我們奉獻我們的金錢,來幫助那些無論是教會、還是其他地方的,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乏人。

讓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親愛的恩主耶穌,我們生命的主,掌管我們一切的主,你賜給我們的,那是恩典,我們也要把我們所領受的,再施舍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你教導我們施比受更有福。求聖靈感動我們,操練我們,使我們甘心樂意的拿出我們的所得,幫助那些窮乏的人。以上禱告,奉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