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3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篷的地方, 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
帶著羞辱和法老所賜的財物,亞伯蘭和羅得離開埃及,回到迦南地,並逐漸遷移回伯特利,他築了第二座壇的地方,他又求告神的名,從信心的低落中抬起頭來,繼續活在對神的信靠當中。果然,神的功課又到了,但已回到對神的信靠裏的亞伯蘭,在這次考試中,得了滿分。聖經告訴我們,什麽時候我們活在神的同在裏,我們就會得勝有餘,而什麽時候我們失去了神的同在,我們必定會跌倒、會失敗。
5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篷。 6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很可能,伯特利與艾地區的水草已不足供給亞伯蘭和羅得的兩大群牛羊的需要,他們的牧人就開始彼此相爭,爭奪有限的放牧的資源。而周圍的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則注目於這場紛爭,靜待這對神揀選的叔侄大打出手,或是彼此陰謀算計?原住民當然樂見外來寄居者這樣的紛爭,無論結果如何,都有利於原住民他們自己的利益。果然,結果是叔侄二人和平分手,都離開了這片土地。
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 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牧人的爭鬥,主人亞伯蘭和羅得不可能不知道,可能亞伯蘭起初會等候晚輩侄兒羅得主動來找他商量解決,可能這次的談話是由羅得主動發起,也可能是亞伯蘭主動找羅得發起,不得而知,但從亞伯蘭主動給羅得先挑選地方,就可分析出,羅得在這一件事上,總的來說,是被動的,他根本不想主動放棄自己的利益,也可能他認為自己翅膀已經硬了,是時候獨立自主了。作為晚輩,主動讓出利益給養育自己、提攜自己多年的叔叔(或是義父),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也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財富,反目成仇的何止叔侄,在父子之間、親兄弟姐妹之間、多年好朋友之間,也屢見不鮮。在利益麵前,沒有親疏,隻有利益。而亞伯蘭卻不同,他自甘降低身份,請羅得離開自己,隨意挑選他想去的地方。亞伯蘭看重的是神的榮耀,同族相爭,神的名就必受辱;因此寧可退讓,不可相爭。他還看重骨肉之情,願意維持自己和自己所愛侄兒的親密關係。還記不記得該隱當初的話: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骨肉之親,就是需要彼此看護,彼此照顧的,亞伯蘭知道神的心意,就輕看那些身外的財富。既然羅得不願意和自己在一起生活,那就友好分開,各走一邊。同時,對於這一塊彼此相爭的地方,亞伯蘭提出和羅得同時退出這塊地方,既顯示出亞伯蘭的豁達、慷慨、大度,也顯示出他行事公平,不占任何羅得的便宜。在周圍迦南人與比利洗人的注視之下,亞伯蘭處理親人衝突的方式,實在是值得稱讚。叔侄二人和平分手,都離開了這片土地,既彰顯了神子民的氣度和和平,也顯出了神子民對神的信心,離開這片土地,神一定會賜給他們更好的牧養牛羊的地方。按猶太人的傳說,羅得父親哈蘭的死,是由亞伯蘭間接造成,因此,亞伯蘭可能始終對羅得懷有內疚之情,故對羅得就格外的照顧和關愛。這自然隻是一種猜測,但即使如此,也絲毫不損害亞伯蘭對神供應的信心,既然一切賞賜都來自於神,那麽給出去也就不會那麽困難。在後來14章,亞伯蘭對於所多瑪王向他索要亞伯蘭奪來的戰利品的處理方式,也同樣顯示了他強大的信心。
10 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11 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眼目和肉體的情欲,戰勝了羅得的骨肉情意,他自私的首先選擇了肥沃滋潤的約旦河平原,聖經說它象伊甸園,也象埃及,這是那裏的大城所多瑪、蛾摩拉被神毀滅之前的狀況。羅得隻看到眼見的實惠,卻看不見自己的選擇,實則是脫離了神的應許之地,等待他的將是糟糕的厄運。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叔侄共同生活多年,在叔叔翅膀下被庇護看顧帶領多年的侄兒,勢必要單獨飛翔了。這既是年輕人的野心所致,也是年輕人成長、成熟的必然。隻可惜,羅得一單飛,就飛的太遠了,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經驗,而全然忽視了對神的信靠,約伯說”給與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羅得顯然沒有這樣的認知和敬畏。
12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篷,直到所多瑪。 13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麵前罪大惡極。
羅得選擇的地方已經離開了迦南地,而且離罪惡極大的所多瑪越來越近,後來,羅得幹脆放棄了帳篷生活,搬進了所多瑪城,並成為城裏的長老。看似繁華富裕舒適的城市,實則也充滿了危機,之後羅得一家在戰亂中被洗劫綁架以及後來所多瑪城被神審判毀滅,很快就會發生。羅得仿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寫照,我們從受教育開始、到選擇職業、到發力奮鬥,我們一直追求的就是世俗世界的成功,特別是當我們從家鄉來到那些大都市,我們發奮圖強,就是想有朝一日,我們可以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可以成為他們中的佼佼者,可以擠入當地的上流社會。羅得在這方麵,顯然是極其成功的。但他沒有意識到,隨著物質生活、政治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他的屬靈生命卻無知無覺的日漸墜落,他和神的連接也日漸的減少,直至全然的失落了。亞伯蘭卻不同,他不會顧及環境的優劣,他隻是持守住對神應許的信靠,無論羅得如何選擇,亞伯蘭都不會離開神的應許之地,無論這地是如何的荒涼,如何的艱苦。
14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15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雖然得了滿分,但因羅得的離開,亞伯蘭心中自然充滿憂傷和低落。我們看到,羅得一離開,神就再次向亞伯蘭重申他之前給與的那個應許。此處地上的塵土,與後麵章節所用的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都是用誇張的手法,來比喻將來亞伯蘭後裔的繁多。此時,因著亞伯蘭因為羅得的離開,必是心中充滿失落、憂傷和彷徨,神立刻用這樣的方式來堅固他的信心,讓亞伯蘭舉目觀看,不要低頭沉迷於自己沉浸其中的傷感情愫,而是滿懷信心的抬頭觀看,神說,亞伯蘭目之所及的地方,神都要賜給他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這永遠,實在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哪有永遠,再偉大的王國,也會隨著曆史的進展而灰飛煙滅,怎可以永遠呢?然而我們看曆史,以色列人一直居住在那裏,或多或少,從未間斷,直到1948年,以色列複國,再一次以國家的形式占據著這片神的應許之地。神的應許,必然成就,他說直到永遠,就一定會到永遠。
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18 亞伯蘭就搬了帳篷,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神興起一個環境,使得亞伯蘭與他的侄兒(可能也是義子)羅得從此分開。亞伯蘭一直沒有後裔,因此,對於神應許的那個後裔,亞伯蘭心中可能早有一個備選方案,那就是羅得。神通過羅得的離開,把這個備選方案徹底勾掉了。亞伯蘭因此可能會得到又一個功課,那就是神的應許和計劃絕不在人的謀劃當中。亞伯蘭得到神應許的再次堅固,打消了羅得為應許的後裔的念頭,按著神的指示,在迦南這片神的應許之地(雖然暫時自己一寸土地都沒有),開始縱橫遊走,他遷移到希伯侖(希伯侖和幔利應該是指同一地域,位於耶路撒冷以南約三十二公裏處)又住下來,並再築了一座壇。呼求神的名,繼續學習把未來完全放在神的手中。這是亞伯蘭所築的第三座壇。示劍、伯特利、希伯侖,三座壇,三個城,它們將來會成為以色列王國地域中非常重要的三座城市。
備注:我的這些”聖經創世紀讀經筆記“,很多地方參考了 Iain Provan 所著的 ”Seriously Dangerous Religion “ 、Joseph.B.Lumpkin 所著的“the books of Enoch and the book of fallen angels, the wathers, the origins of EVil ” 、"聖經綜合解讀”、李思靜博士的一些講道內容、台灣聖經網聖經知識庫參考以及其他一些參考書目。非常謝謝這些學者提供的一些見解。求聖靈繼續帶領,使我可以完成創世紀的讀經筆記。